夏尔·戴高乐,是当代法国的伟人,也是20世纪接触的国际风云人物。……要了解戴高乐其人,必须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他一生中所具有的分量。可以说,他无时不把民族振兴的大业当作第1位的问题,把法兰西的民族命运同个人的前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哲学的核心,抽调了“民族”这个基本要素,也就无所谓人们习称的戴高乐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女人,又有一个“铁夫人”的绰号。女人而“铁”,又当了首相,这岂不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么?……本书的重点放在撒切尔夫人从事政治生活以来的年代,特别是她出任首相以后七八年来制定和推行国内外政策的主要政务活动。她是个很有特色当代的政治家,要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历史,是不能绕过这个“撒切尔时期”的。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1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推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旨在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2013),三次连任英国首相,在政坛堪与丘吉尔匹敌。她做事坚决,政绩远超过战后英国历任首相,使长期病病恹恹的英国经济出现生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而摘取了西欧“政治明星”的桂冠。这部有关撒切尔夫人的传记,旨在告诉读者撒切尔在英国政治、欧洲政治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她的政见如何 怎样治理一个害了二、三十年“ 英国病” 的国家。
作者对战后西欧有较深入研究,因此对两位政治家的评介既具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清晰勾勒了他们的生平、政策和诉求,能突破具体事件的时空限制,把它们放到历史大舞台上投影并考察。材料运用也很有讲究,大量直接运用外刊、外电,由此可见作者的视野以及消化、综合一手材料的功力。
陈乐民(1930—2008),欧洲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欧洲学会原会长。是在中国首倡“欧洲学”观念的人。半个多世纪中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政治和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曾游历亚非拉欧美各地,参加了大量国际会议,进行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著作《欧洲文明十五讲》、《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等最受关注,成为中国欧洲思想史、政治史研究的典范作品。
物流速度快,非常合理哈。
评分即将出版的专著部分五册,根据内容及写作思路对零散的单行本进行了适当整合:《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附《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1989—1990)》)、《20世纪的欧洲》(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莱布尼茨读本》(附《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评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即使《百年孤独》人人叫好,也仍有许多人读不下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不魔幻,扎扎实实地讲故事。退一步讲,人人都能读懂而且有共鸣;进一步说,它技艺高超已臻佳境。
评分夏尔·戴高乐,是当代法国的伟人,也是20世纪接触的国际风云人物。……要了解戴高乐其人,必须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他一生中所具有的分量。可以说,他无时不把民族振兴的大业当作第一位的问题,把法兰西的民族命运同个人的前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哲学的核心,抽调了“民族”这个基本要素,也就无所谓人们习称的戴高乐主义。
评分陈先生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也是其一生学术志趣之所在,乃是对中西历史文化关系的梳理及其比较研究。他在多年研究中西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在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底格”,此乃历史文化发展的“繁多性”所使然;同时,中西之交,古今之异也,依然后进的中国需要学习西学。第二,提倡向西方学习,完全不等于放弃传统;“全盘西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对于祖国传统文化有着全局把握和深切理解的研究家,陈先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东学与西学嫁接之后,“中国总有一天有自己‘自主’的文化的,但这需要时间磨合……这就是要善于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探索出将西方文明的精华用于改造中国,同时也将中国文明的精华融入世界文明的途径”。他认为“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问题不在于或迎或拒,而在于自身文化的转换。”
评分《景泰蓝之夜》是作者谈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随笔集,作者与沈尹默、张充和、沈从文、台静农、朱家溍、王世襄……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的交往,那典雅无比的乾隆掐丝珐琅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细致的工尺谱,那余香袅袅的香炉,无不充满意趣和韵味。书中包括《墨梅枝谭》、《芦塘鸳鸯》、《黄溶书扇小注》、《毛姆书录与藏画》、《盖斯凯尔夫人》、《沉香钩沉》、《沈尹默蜀中小品》、《吉庆栈遗闻》、《沈尹默的小手卷》等篇。
评分书很薄,只五万字,但马尔克斯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并说它无懈可击,“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评分《罗马人的故事(11):结局的开始》讲述了告别了贤君的世纪,帝国的光环褪色了吗?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沉醉哲学的他肩负起庞大帝国的重担,责任感的鞭策,使他为罗马帝国鞠躬尽瘁。然而高尚的品德和绝佳的能力却无法力挽狂澜,心灵细腻真挚的皇帝不好杀戮,却因蛮族侵扰而陷入长期战事,心中的无奈可想而知。奥勒留燃烧心力延续了帝国的生命,虽赢得后世称道,夕阳的余晖却渐笼罩帝国。相较于贤能的父亲,其子似乎符合一切昏君的形象:不体下情、近视短利、猜疑心重、重用私人,甚至多部电影着墨于其继承的正当性,不相信贤明如奥勒留者,会将带领罗马帝国的重任交付给能力不足的亲生儿子。随着儿子被暗杀,罗马帝国更陷入危机,长期的军事紧张使军人掌握强大的力量,严守边境的军事领袖成为皇位角逐者,同胞相残彷佛一世纪末的重演。最后军人柏提那克斯夺得最后的胜利,军人皇帝异于以往的强硬手腕,也代表着罗马帝国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帝国内外势必面临更严酷的考验,罗马似乎已在道路的尽
评分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