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2版)》在1版的基础上,对文中的错漏文字及译文中不够准确、或不够通俗的语句进行修改。在版式上,力求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等。修订后的白话读本,不仅学术上更严谨,而且会更贴近大众及初级中医学习者的要求,并与市场上其他的《内经》白话本形成对照,呈现出科学、易读的特色。
内页插图
目录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一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精彩书摘
【白话解】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怎样才是弦呢?岐伯回答说:春气与肝脏相通,所以春天的脉象也就是肝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东,在五行属于木,具有万物开始生发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表现为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这就叫做弦,是春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岐伯说:脉气来时太强劲有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充实而软弱无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春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岐伯说:春脉太过,使人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以及出现头痛眩晕等巅顶部位的疾患;春脉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向后而牵引肩背,向下而引起两胁胀满。
黄帝说:讲得好。夏天的脉象如钩,怎样才是钩呢?岐伯回答说:夏气与心脏相通,所以夏天的脉象也就是心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南,在五行属于火,具有万物生长繁茂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表现为充实旺盛,而退去时显得轻微,这就叫做钩,是夏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岐伯说:脉气来时充实旺盛,而去时仍然充实旺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充实旺盛,退去时反而充实旺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夏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岐伯说:夏脉太过,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疼痛,如果热邪停留不去,还会成为浸淫疮;夏脉不及,使人心烦不安,虚气上逆而成为咳吐涎唾,气下陷就表现为矢气过多。
黄帝说:讲得好。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是浮呢?岐伯回答说:秋气与肺脏相通,所以秋天的脉象也就是肺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西,在五行属于金,具有万物成熟而收敛的气象。因此,脉气轻虚而浮,而且来时急速,去时如同榆荚飘散,这就叫做浮,是秋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岐伯说: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空虚的,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浮软而微弱,这叫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秋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岐伯说:秋脉太过,胸中之气上逆,使人肩背疼痛,胸中郁闷不舒;秋脉不及,会使人呼吸气短,咳嗽喘息,虚气上逆会出现咯血,还会听到喉间有喘息的声音。
黄帝说:讲得好。冬天的脉象如营,怎样才是营呢?岐伯回答说:冬气与肾脏相通,所以冬天的脉象也就是肾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北,在五行属于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沉而濡缓,如同军队的营垒,沉静而内含生动之力,这就叫做营,是冬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岐伯说:脉气来时如同石头弹丸一样坚硬,撞击手指有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退去时虚软,似数而非数,这叫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冬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岐伯说:冬脉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无力,脊背疼痛,少气懒言;冬脉不及,会使人心虚空悬惊惧,好像饥饿时的感觉,两胁肋下空软的部位清冷,脊背疼痛,少腹胀满,小便异常。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春、夏、秋、冬四时有顺序的更迭,分别与肝、心、肺、肾四脏相通,而使脉象发生弦、钩、浮、营相应的变化,但是脾脏的脉象与哪个时令相通呢?岐伯说:脾脏在五行中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它的作用强大而独特,称为孤脏,具有滋养灌溉四旁的肝、心、肺、肾的作用。黄帝说:那么脾脉正常与否,可以从脉象上看得出来吗?岐伯说:脾脏具有滋养它脏的功能,所以它脏的脉象正常,本身就包含着脾脉,因此正常的脾脉是看不到的,但是脾脏的病脉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黄帝说:那么脾脏的病脉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脉气来时,如水流那样滔滔洪盛的,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若是像鸟嘴那样短硬尖锐的,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先生在前面曾讲到,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在五行属土,具有灌溉四旁的作用,那么它的脉象太过与不及,都会出现哪些病变呢?岐伯说:脾脉太过,会使四肢沉重不能举动;脾脉不及,会发生九窍壅塞不通的症状,病名叫做重强。
……
前言/序言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汉时期医经学派的代表作,但由于《内经》之外的其余六部书籍均已失传,因此,《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传说黄帝是远古时代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公孙,名轩辕,是一个极仁德和有才能的人,领导黄帝氏族种植五谷,建盖房屋,创造文字,改变游牧生活,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黄帝氏族先是打败了前来进犯的炎帝族,并与炎帝氏族合并,称为黄炎部落或炎黄部落,由黄帝担任首领。接着炎黄部落又在中原地带(即现在的河北涿鹿)大战前来侵犯的九黎族,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定居在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最早雏形,也是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由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后人对他极为尊崇,把著作托为黄帝以示珍重.这几乎是古代的时尚。同样,《内经》的书名虽然冠以《黄帝内经》,并且书中的体裁表现为黄帝与其臣子的问答,但其作者并不是黄帝。从该书所呈现的不同的学术主张、不同的文字特点、不同的文体形式来看,《内经》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数百年间众多医家经验、理论观点的总结和汇编。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后世学者一直观点不一,有认为是远古即三代之前成书者,有认为是春秋战国成书者,但如从文献记载和学术思想两方面进行考证,其最晚成书年代应在西汉中后期。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合为18卷,162篇,约14万字。《素问》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与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对其书名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马莳、张介宾等认为“素问”之义即“平素问答之书”;胡澍认为“素”即“法”之意,“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名素问”;还有人认为“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但宋代林亿在《新校正》所作的解释最切合经旨,他据《周易·乾凿度》中,古人根据未见气、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的不同,把天地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素即质之始,因此认为“气形质俱,而疴瘵由是萌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在成书后,历经辗转传抄,特别是经历了魏晋时期频繁战乱,到了唐代,不仅第七卷已经遗失,其他部分也非常混乱,使人难以读懂。唐宝应年问,太仆令王冰面对残缺不全的八卷《素问》世传本,对照从其老师张公处得到的秘传本,进行了补亡、迁移、别目、加字和削繁等大量整理工作,使《素问》恢复了八十一篇的数目。王冰并对经文做了认真的注释,重以二十四卷本行于世,为《素问》的流传与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认为,《素问》的运气七篇和“六节藏象论”中有关运气的内容,是王冰补人的,因其文体与其他篇章差别较大。至宋代仁宗嘉祜年间,高保衡、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校勘医籍,对已是“文注纷错,义理混淆”的王冰注本再行考证,并定名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即今所见的《素问》。
《灵枢》最早称为《九卷》,至魏晋间,皇甫谧称为《针经》,唐代王冰整理《内经》时称为《灵枢》。《灵枢》流传至宋代时,世传版本已经残缺不全,而且也鲜能见到,在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四川成都人史崧,参照家藏旧本,对《灵枢》进行了整理、校勘等工作,分为十二卷,八十一篇,卷数与王冰注本《素问》相同。经史崧校正的《灵枢经》,后人未再改动,成为后世研究的蓝本。
《内经》的成书,明确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了从阴阳五行、藏象、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从东汉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作《伤寒杂病论》,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各自发挥《内经》有关理论而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到清代叶天士、吴瑭创立温病治疗思想,中医学史上每一次理论上的飞跃和治疗技术的重大提高,都起源于《内经》理论的启示,闪烁着《内经》思想的光辉。
但由于《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有些篇章甚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古奥,语句艰深,使中医初学者较难轻松读懂,给中医学的继承和弘扬带来一定的障碍。虽然人民卫生出版社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有白话本问世,如1958年由周凤梧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1963年陈璧琉等编著的《灵枢经白话解》等,均是极好的白话文本,也有其他出版社出版过“语译”、“白话”等读本,这些均为《内经》、《难经》的普及做出了极大贡献。但由于这些白话本距今已有多年,其间的语言习惯、对经文的理解,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应人民卫生出版社之约,参照以上诸版本,我们在2004年对《内经》的白话本进行了重新编写,力求在原来的基础上,使文句更加流畅、反映原旨更加准确。本书的编写内容包括【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按语】五部分。【原文】部分,主要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影印本为蓝本,用简体字排版,对于原文有明显错误者,根据《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等进行校改,并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说明。【提要】部分,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以便读者对其主要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注释】部分,对难解的字及有深刻内涵的经文,进行字义、读音以及经文含义的解释,目的是使读者读通原文。【白话解】部分,以直译为主,如原文上下文含义不能较好地衔接者,则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整体上既力求文字简洁,晓畅易懂,又能说理透彻,完整地反映原文意旨。【按语】部分,主要是针对一些原文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影响较为深远,或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或对后世医家存在争议的部分加以说明,但考虑到本书为初学中医的普及本,此部分内容较为简要。以求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给初学者尽可能大的帮助。
这次再版,我们在一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以下工作:一是对一版白话译文、注释部分存在讹误之处进行修订,以尽可能减少文本的不准确;二是对一版白话文不尽简明通晓者,进一步通畅文字,不仅力求中医初学者能够看懂,也希望一般的中医爱好者能够读懂;三是版式变化,由原来的大32开本,变为小16开本,并加大行间距与字体,便于阅读。
其实,《内经》并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它还包含有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社会、风俗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从古至今,众多其他学科专家、文人雅士都研读此书,体会其文义,汲取其精华。尤其在文化大为普及的今天,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它,从而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源头,了解中华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是如何认识人类自身的问题,了解中华民族包容宇宙的胸襟、谦恭礼让的品格、积极进取与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切正是在民族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并历经数千年培养、锤炼而成的。我们阅读《内经》对领悟此等重大问题,将大有裨益,并能从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与品位。
《内经》、《难经》白话解编委会
2013年12月于北京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2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