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晖 著
图书标签:
  • 南明
  • 诗歌
  • 历史
  • 战乱
  • 流亡
  • 文学
  • 明朝
  • 文化
  • 社会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16139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04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土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作者简介

  张晖(1977-2013),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职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历史叙述的细化与文学研究的拓展
代自序古典文学研究的方向
整理凡例
导论内容与旨趣
上编 诗歌中的流亡
奔赴行朝
一 奔赴弘光
二 奔赴隆武
三 奔赴永历
结语
从军、逃亡与贬谪
一 奔赴前线
二 方以智的逃亡
三 流亡中的贬谪
四 中央与地方
亡国士大夫的返乡:生还
一 钱澄之自粤返皖
二 方以智自桂返皖
三 汪启龄自粤返皖、王夫之自粤返湘等
四 屈士燥、屈士煌兄弟自滇返粤
结论

下编 流亡中的诗歌
士大夫的绝命诗
一 南明绝命诗概说
二 刘宗周的绝食
三 瞿式耜的狱中诗
四 死亡的公共性:张煌言的死
五 绝命诗的价值和意义
悲伤的诗学
殉国诗
残稿
亡国士大夫的返乡:死还
诗与血腥
鬼和坟墓
南明的军中诗
绝望感的层次
女性绝命诗
死亡的诗学
附录一 原目次
附录二 南明诗人存诗考
参考文献
整理后记

精彩书摘

  当代学者对明清之际大规模的殉国现象已有极精彩的研究。但相关的讨论或以考证钩沉殉国士人的生平事迹、探究殉国的原因为主,或以辨析殉国行为背后的儒家义理、价值取向为主,其取径主要在历史和思想两端,在文献史料上则侧重运用正史、野史、笔记以及诗歌、各类文章中较易敲定具体史实和意义的部分。对于当时与殉国相关的大批诗歌,尚未充分注意及之。对于殉国士人如何在诗歌中铺展、呈现他们的痛苦与情感,怎样在一字一句、形式格律之间表露其思想、情感等层面,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至于大量诗歌中蕴藏着的整个明清易代之际的“情感结构”和道德震荡,似乎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有鉴于此,本文以绝命诗为中心,对南明殉国士大夫的情感加以初步探讨。
  在与死亡殉国相关的诸多诗歌中,绝命诗无疑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凡临终赋诗均可称为绝命诗(或绝笔诗),但这里所谓的绝命诗是特指士人殉国前的临终赋诗,一般为主动求死或抱万死之心而战死、被执后求死等情况下所赋之诗,而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临终述怀或感慨。当时亲历死事的人多已注意到殉国士人临死前是否有“求死”之志是衡量他是否真的殉国的标准。如黄宗羲认为,只有“志在于死”和有“欲死之心”的人,才可以说是死节之士。钱澄之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对当时将“烈烈而死”与“求生不得而死”两种不同的死亡混为一谈而一律称为“忠义”表示不满。在他们看来,若无求死之心、必死之心,则所谓殉国只能称为遇难。本文着重分析的便是部分殉国士人在自杀或临刑前的绝命诗。
  然而,殉国士人在自杀或临刑前刻意赋诗的行为究竟意义何在?有学者认为绝命诗是“明代士人好辩,热衷于立言”的一种表现,毋庸讳言,相当多的绝命诗体现了这一旨趣。且诗中的自我往往伟岸崇高,承担着劝说自我的功能。另有学者认为“以一首慷慨的诗作为结束(对于殉义之人是必要的)”?实际上,许多绝命诗的内涵比较复杂,无论以立言或以慷慨视之,均失之简单。此外,相对于明季大规模的殉国而言,士人在殉国前赋诗的只占有极少的比例,可见诗对于殉义之人来说绝非必要。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書還不錯,就是容易有破損。

评分

复录所作《尔雅义疏跋》及《切韵增加字略例》,邮呈先生旧都,乞其诲正。先生赐书奖许,谦言“钦其宝莫名其器”。盖先生尝自言平生于经学所得不深,尤未究心于小学音韵,故谦言及之。顾情意殷挚,招舜徽北游。谓“旧都人文荟萃,得风气之先。坊市刻一新书,郡国出一古器,皆得先睹为快。又况通人辈出,可以请益;裨广见闻,愈于在湘远矣”,翌年,舜徽北游,住先生家。饮食教诲,恩礼有加。由是自朝达暮,赴北海图书馆读书,日有定程。时先生任辅仁大学教授,又以目录学施教于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各校。日有名流、学者登庐谈叙,舜徽因先生之介,多识通人。其时以专门名家者,经学则有吴承仕;文字训诂则有沈兼士;音韵则有钱玄同;史学则有陈垣、邓之诚:诸子则有孙人和;金石则有马衡;文辞则有高步瀛,皆一时显学,有声黉序间。舜徽咸从奉手,有所受焉。而吾湘前辈若杨树达、黎锦熙、骆鸿凯诸先生,咸任教各大学,舜徽以同乡后进,时往请教,往来尤密。左右采获,为益无方。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诸老先咸必孺子可教而不屏弃之者,皆先生揄扬绍介之力也。其后舜徽还湘,为中学师。先生尝手书阎灒邱所集陶贞白、皇甫士安二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装为楹帖,而系以长跋。远贻舜徽,教之以务其大者远者,而不可狃于细物。舜徽虽谨识之不敢忘,而志焉莫逮,有负先生之期望多矣。舜徽三十后,始任教于各大学,先生闻之而喜,时颁书奖励之。而先生著述日益宏富,《四库提要辨证》亦已印布于世,蜚声海内外。先生学问极博,于史、子两部,用力尤勤。尝自谓宋以前书,未见者少。数十年间,手不释卷。熟于历代官制、地理,故考史之业为最精。每有论述,必穷源竟委,取证确当,论者咸服其通核。观《四库提要辨证》,即可见其功力之深,自非清代目录学家之专治版本、校勘者所能及也。清人如黄丕烈之流,以读人间未见书相标榜。先生意不谓然,自名其室曰读已见书斋,盖欲以矫舍本逐末之弊耳。舜徽治学蹊径,与先生不能尽同。小子狂简,好弄柔翰。年甫三十,即属草为《广校雠略》一百篇,评骘古今,畅抒己见。与先生平日论学之旨,时有不合。先生论及校雠,不甚喜郑樵、章学诚,谓其考证粗疏,殊不足取。舜徽服膺两家,独推其识见之卓。先生贻书舜徽,谓所论可以并存,不以为侮也。其于学术,廓然大公,不强人以从己,皆此类已。先生晚年多病,力不从心,著述之事,自视欿然,犹未克偿其素愿也。犹忆一九五四年秋,舜徽因事入京,谒见先生于朗润园寓庐,时先生已寝疾。舜徽肃立榻前,先生张目谓舜徽曰:“《四库提要辨证》乃未完之书;小学、经学,尤多阙略;汝其为我补之。”舜徽虽谨受命,而自顾疏浅,抑何足以补先生之书哉!翌年春节,而先生遽捐馆舍,年七十二。(先生生于光绪十年甲申正月十三)。其已出版之书,尚有《目录学发微》及《论学杂著》。其他如《世说新语笺疏》、《汉书艺文志索隐》诸种,犹待刊布。(《世说新语笺疏》已于一九八三年出版,舜徽补记)。

评分

张晖的著作,可惜英年早逝了,很遗憾,一位负责的学者

评分

评分

  

评分

内容不错,但是边角折了,而且封面上有划痕,希望下次能用纸箱装下书,毕竟买的书也不少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