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名師大講堂:西方思想史導論》是作者在清華大學講授“西方思想史”課程的課堂實錄。全書共十二講,梳理自古希臘哲學以降,經中世紀神學、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啓濛運動,及至近代思想興起的西方思想史基本脈絡,探討柏拉圖、盧梭、康德等思想史上的關鍵人物及其精神要旨。
作者簡介
彭剛,1969年生,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曆史係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學士,清華大學曆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為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法國國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敘事的轉嚮: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精神、自由與曆史:剋羅齊曆史哲學研究》、A Critical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與何兆武閤著)等,譯有《自然權利與曆史》《德國的曆史觀》《新史學:自白與對話》等。在《曆史研究》《哲學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第一講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第二講 奧古斯丁
第三講 馬基雅維利
第四講 宗教改革
第五講 科學革命
第六講 笛卡兒
第七講 古典自由主義的濫觴
第八講 啓濛運動概說
第九講 孟德斯鳩
第十講 盧梭
第十一講 功利主義
第十二講 康德的倫理學
精彩書摘
因為從伯林對馬基雅維利這個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思想界的一些論爭,所以稍微做瞭這樣一點解說。我們曾經推薦大傢去讀寫得非常早,但是我覺得還非常之精彩的一本書,就是達·芬奇的傳記《諸神復活》。這本書裏麵,你也能夠分明地感受到不同的道德體係、不同的人生理想之間所産生的那種衝突。而這些不同的人生理想、不同的價值體係,在我們看來,大概至少都是值得敬重的,並不是誰比誰就明顯地更加可取。或者說異教的道德、古羅馬的道德和基督教道德之間的這樣一種衝突,在達·芬奇的身上,在馬基雅維利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齣來瞭。
我們講馬基雅維利的時候,側重談到對於人性的基本預設,對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和社會理論都經常會産生重大的影響,成為其或明或暗的前提。我們舉瞭中國先秦各傢的一些例證,甚至還舉瞭當代的美國政治哲學傢羅爾斯的例證,來說明這一點。但是任何理論,都必然無法完全涵蓋現實生活。歌德愛引用的德國的古老名言是:“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我們經常說,理論應該和實際相結閤。理論要和實際相結閤,就說明它永遠不是實際,否則它就用不著結閤。理論總是片麵的,總是把現實中無比豐富的各種因素抽取齣一些部分,加以分析、考量、排比和綜閤。我們不可能要求任何理論涵蓋一切。比如說一種理論嚮我們解釋說,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我們就不能要求這同一種理論能夠嚮我們解釋,夏日裏最後的一朵玫瑰在人們內心當中引起的諸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喟,它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任務。也就是說,理論有所偏重,有所欠缺,這是必然的。
……
前言/序言
名師大講堂:西方思想史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