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总结了中国父母的包办型、控制型抚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未来国际化竞争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说明国际视野化的教育才能让中国孩子参与国际竞争。从春蚕型父母到春雨型父母,父母的变革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
于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职业作家、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家庭素质教育专家、女性成长心理指导专家、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CCTV《成长在线》特邀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
目录
上篇 成长篇
? 妈妈们在怀孕的时候焦虑什么?
一、孩子应该怎么生?
二、学区房重要吗?
?昂贵的早教课就是赢在起跑线?
?中国孩子特别累,中国家长爱恐慌
一、开学恐慌
二、技能恐慌
三、攀比恐慌
四、莫名恐慌
?什么样的家长造就“熊孩子”?
一、“熊孩子”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二、孩子为什么爱攀比?
三、"娇气包"是如何炼成的?
四、孩子的诚信去哪了?
五、胖孩子和差体质
六、爱和规矩,究竟哪个更重要
?出国、留学、读名校
一、留学要趁早?
二、名校重要,还是爱好重要
?父母≠家长
一、是什么“赶走”了我们的孩子?
二、青春期是个“雷区”
三、你是否爱对孩子说“不”?
?中国的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
一、上哪里去找真正的男孩?
二、女孩为什么这么强势?
下篇 成年篇
?孩子读大学,妈妈成陪读
?招聘会上,父母比孩子更紧张
?父母攒钱,孩子“月光”
一、 啃老族是怎么形成的?
二、父母何必“管”太多
三、 中国人人要买房?
?富足的物质≠高品质的生活
一、85后、90后婚姻失败,外遇成最大杀手
二、你想让孩子幸福吗?那就放手吧!
代后记 中国梦,由谁来实现?
精彩书摘
从事中国人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创作十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中国父母的包办型、控制型抚养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中国孩子的未来在哪里?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大量的家庭咨询个案其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欠缺科学的观念与方法,大多数父母至今还在用本能型的教育手段,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包办,对孩子的思想过于控制,以至于造成了中国的孩子目前的现状,独立意识差,自理能力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心理过重,心智不成熟。
很多孩子的心理发育跟身体和年龄不成比例,看上去高高大大的孩子,却心理发育滞后,缺乏思维判断能力,而且,由于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下,一直处于顺境之中,一旦遇上逆境便无法面对,容易出现极端行为问题,这样的孩子实际上人格极为不成熟。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乖巧,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对于这一点我是极不赞同的。中国的孩子在国际上的评价是出了名的成绩优秀,却缺乏个性,因此,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学科领域的基础工作,很少有中国留学生在国际的创意领域大放异彩。
父母所谓的喜欢听话的孩子,反映了他们强烈的控制欲。我不止一次地听父母们说过他们希望对孩子有驾驭感,一旦孩子的反抗让父母有失控的感觉,他们就会特别地紧张与沮丧,觉得自己就要失去这个孩子了,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失控感就更加的强烈。
我认为所有希望控制孩子一辈子的家长都极为不尊重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有自己的主张与想法,家长们的控制欲正在把这些东西毁掉,让孩子独立的生命变成父母的附属品,好像这样父母才会有安全感,这完全是不人道的做法。
未来的国际竞争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一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最起码的保障。可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离这样的标准还有多远?
中国父母的包办型、控制型抚养,已经让孩子们的优势越来越少,劣势越来越多,参与国内的竞争都充满了挑战,更何况参与国际的竞争?
中国孩子的未来在哪里?
首先我认为中国孩子的未来存在于家庭教育的变革中。家庭教育是真正的基础教育,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家庭是为孩子提供终生教育的地方,而且,家庭教育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心理的变化需求而不断变化,很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都需要在家庭里去完成。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家庭则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的地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待人接物、独立能力、社会生存、学会思考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其次,我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变革主要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上。中国的父母要有突破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勇气,掌握科学、理智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对孩子爱之有度,选择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生存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重在养育孩子良好的人格与品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参与和理解,这样的孩子才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格局,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孩子的未来一定在父母的改变当中,对此我深信不疑。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参与国际化竞争?
开放型的教育、国际视野化的教育才能让中国的孩子参与国际竞争。未来的国际竞争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目前中国父母单纯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强调孩子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是越走路越窄的封闭式教育。想让孩子成为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父母必须有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不要眼睛只盯着孩子是否能考取名校,并为此而让孩子整日伏案苦读。
孩子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接触社会、学会思考问题,孩子应该拥有学习之外的丰富的生活。要知道大自然的天与地都是孩子的大课堂,他在这之中可以学到无数感性的知识,可以让孩子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在所有的人才竞争中,创造力是唯一无法替代的能力。苹果的CEO乔布斯,年轻时只读过半年大学就退学了,为的是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0岁时,他同两个朋友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而他也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大学学历的人。
后来乔布斯又创立了世界闻名的iPhone手机与iPad,这些电子产品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乔布斯的创造力让他的“苹果”品牌风靡了全球,在某种意义上“苹果”就是创意的代名词。只读了半年大学的乔布斯和只读了两年大学便退学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的比尔?盖茨一样,成了世界闻名的亿万富翁。可乔布斯依然那么朴素,牛仔裤加格子衬衣就是他的全部行头,如今乔布斯虽然英年早逝,可作为一代电子技术的创造者,他永远会被世界所铭记。
这就是开放式教育的结果。虽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布斯,可是我们宁愿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存在成为乔布斯的潜质,关键还要看他的成长环境,看他的父母对他的引导与帮助。
我建议中国的父母尽量给孩子更宽松一些的教育,让孩子尽量在不违背天性的过程中成长,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不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成功,也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让孩子多一些成长的体验,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将是他们未来人生的积淀,只有经历更多的挫折,才会养成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而参与国际竞争除了创造力、合作精神,意志力也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从春蚕型父母到春雨型父母,父母的变革迫在眉睫。
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美妙绝伦的诗句来歌颂父母,赞美他们为了儿女愿意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但在今天,我发现父母的春蚕精神已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的奉献,过度的付出,反而让孩子过度地依赖,造成过度的弱势。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强大起来,独立起来?我建议中国的父母要学会变革,把春蚕精神化为春雨精神,让父母的爱如春天的小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像涓涓细流一样融入孩子的心灵,滋养孩子的心智,既让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甘露,又让孩子永远有久旱逢甘霖的饥渴感。孩子会因此而恋着春雨、盼着春雨,就像父母恋着孩子、盼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样。
春雨和禾苗之间那种美而和谐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依恋,他们不再对抗、冷战,父母用春雨般的胸怀抚慰着孩子的心灵,陪伴着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认为春雨型的家长要比春蚕型的家长更为理性而智慧,他们选择给予,却不过度,他们只是给予孩子成长应有的养分,帮助孩子自己成长,他们付出自己却不是全部,懂得为自己保留几分,让孩子懂得想要得到必须努力去成长来获得收获。
在春雨的滋养下,孩子既能长成浓密的绿荫、实现自己参天的梦,也知道用果实来回报春雨的养育。春雨型的父母通常可以在收获的季节看到自己的成果,不会为颗粒无收而烦恼不已。
现代生活的改变已经让过去很多传统都不再合时宜,春蚕型的父母依然伟大,但却并不真正适合孩子的独立与强壮。想让孩子能够担当一切,成为世界未来的主人,春雨型父母的养育方式应该更能够成功一些。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杜撰,而是在对许多中国家庭问题个案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凡是春雨型的父母都会收获一个不错的孩子,父母们和风细雨式的引导,涓涓细流般的教育,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态度,都会在孩子的品行、人格乃至学习方面形成极大的影响,让孩子也成长为具有春雨品格的人。
而春蚕型的父母常常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不一定得到孩子的接纳与理解,通常还会因为付出的过多而并不被孩子所珍惜、所重视。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春蚕型的父母居多,因而,中国的家庭教育质量不算高,正在成长的孩子问题频出,给许多家庭的幸福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既然孩子的成长在每个家庭中都是一件最重大的事件,所以,为此选择变革也是顺应潮流的事,更何况今天孩子的成长亟须父母的变革。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每个年龄段过去就过去了,不会重新再来。因此,父母要做好改变的准备,从春蚕变为春雨并不难,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勇气和理性,但当你真的变革成功那一天,你就会发现再也不用为孩子的未来发愁,因为春雨只要在成长的季节给了禾苗足够好的滋养,你只要学习耐心倾听禾苗拔节的声音,秋天的收获自然就在不远处等着你了。
前言/序言
人生是长跑:孩子慢慢来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