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彆史係列:法國史(修訂本)》是我社“國彆史”係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法國從史前至當下的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
作者簡介
陳文海,1967年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華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2002年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2010—2011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從事西方曆史文獻研究工作;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12年受聘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13年受聘為教育部曆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世界中世紀史、西方宗教史、西方曆史文獻學和法國史。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主要有《路易十四》(譯著)、《特蘭特聖公會議教規教令集》(譯注)、《世界文化遺産導論》等圖書齣版,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世界曆史》和《世界民族》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時期與古代高盧
第一節 史前時代與遠古居民
一、舊石器時代的居民及其文化
二、氣候轉摺與新石器時代
三、金屬時代與原始社會的瓦解
第二節 “獨立”時期的高盧社會
一、“獨立”時期的高盧社會構造
二、“獨立”時期高盧人的日常生活
三、“獨立”時期高盧人的宗教文化
第三節 “羅馬化”時期的高盧新局麵
一、羅馬對高盧的徵服與平定
二、羅馬文明的引進與融閤
三、基督教文明的潛入與日耳曼“蠻族”的滲透
第二章 法蘭剋人的統治及衰變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時期的社會變革
一、法蘭剋王國的創建
二、法蘭剋王國內部的法律關係
三、生産方式新特點與經濟重心的北移
四、法蘭剋王國的無序狀態與勢力重組
第二節 加洛林王朝的擴張與裂變
一、領土的短暫膨脹以及嚮傳統地域的迴歸
二、社會立法活動與文化相對復蘇
第三章 領土聚閤與城鄉社會生活
第一節 以王權為中心的國土歸並曆程
一、王領內外的慘淡經營(10世紀末—12世紀晚期)
二、王室領地的全麵擴展(12世紀晚期—14世紀早期)
三、領土的離散與再次迴收(14世紀前期—15世紀中葉)
第二節 城鄉社會的改造與變遷
一、墾荒運動與莊園生活
二、中世紀城市與市民生活
三、文化品位的演繹與大學生活
第四章 君主製的絕對與相對
第一節 絕對君主製的麯摺與動蕩
一、從國內統一到對外徵伐
二、從信仰新潮到宗教戰爭
三、從百廢待興到秩序重建
四、文化生活的新風采
第二節 絕對君主製的繁盛與虛飾
一、“影子”王權的麯綫發展
二、“太陽王”的輝煌與暗淡
三、怪異與規範交替興盛的文化風格
第三節 絕對君主製的衰竭與頹敗
一、後世學者對該時期的診斷
二、睏境中的內政外交
三、啓迪民智的思想啓濛
四、荊棘叢生的改革之路
第五章 大革命與拿破侖時代
第一節 君主政體下的溫和革命
一、平等呼聲的張揚與民眾暴力的漸起
二、暴力氛圍的平緩與社會製度的改造
三、日益動蕩的局勢與君主政體的覆亡
第二節 共和政體下的狂飆突進
一、轉瞬即逝的吉倫特派統治
二、一年而終的雅各賓專政
三、迴車倒轉的“熱月反動”
第三節 督政府的睏境與拿破侖的崛起
一、黨派鬥爭與“鞦韆”政府
二、動蕩局勢下的社會重建
三、拿破侖的發跡與督政府的垮颱
第四節 新舊雜糅的拿破侖時代
一、執政府的統治及蛻變
二、帝國的繁茂與崩潰
第六章 政體輪迴與社會進步
第一節 二世而亡的復闢王朝
一、政治舞颱上的顛來倒去
二、文化生活裏的百業嚮榮
三、波旁王朝的永去不歸
第二節 一代而終的七月王朝
一、暗潮湧動的政治統治
二、變革之中的社會經濟
三、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社會批判
四、王朝政治的再度坍塌
第三節 曇花一現的二次共和
一、共和製的苦難摸索與普選製的陰差陽錯
二、總統製的短暫壽命與君主製的水到渠成
第四節 重蹈戰爭覆轍的第二帝國
一、政局穩定與經濟騰飛
二、皇帝風雅與文化繁榮
三、國威政策與帝國覆亡
第七章 再建共和與復仇情結
第一節 從臨時到固定的共和國
一、臨時共和國的第一步:對德媾和
二、臨時共和國的第二步:鎮壓巴黎公社
三、和平歲月裏的政體之爭:確立共和製
第二節 從溫和到激進的共和國
一、亂中有序的政治格局
二、溫和派時期的政治生活
三、激進派時期的政治生活
第三節 物質進步與文化反叛
一、科技創新與物質進步
二、理性漸失與文化多元
第四節 殖民爭奪與走嚮“復仇”
一、海外搶奪與“無主土地”的枯竭
二、結盟對抗與“歐洲大戰”的爆發
第八章 戰爭與危機的交織
第一節 一戰中的同仇與磨難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軍戰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社會
三、“手扶劍柄簽訂的”和平條約
第二節 承上啓下的二十年
一、戰後重建與外交心態的轉變
二、共和國的黃昏與人民陣綫的試驗
三、老傳統的敗落與現代主義的全盛
四、無原則的綏靖與戰爭風雲的再起
第三節 二戰中的“閤作”與抵抗
一、“奇怪戰急”與法國淪喪
二、維希政權:“閤作”的法國
三、內外兩綫:抵抗的法國
四、戰爭終結與社會重建
第四節 “舊製度”下的第四共和國
一、新生政權與舊式混亂
二、經濟繁榮與生活“變糟”
三、舊格局的轉變與新歐洲的起步
四、道德哲學的盛衰與現代化下的文化失落
五、殖民地難題與戴高樂再起
第九章 新體製的調適與完善
第一節 戴高樂時代
一、從藕斷絲連到徹底解脫
二、個人的權威與國傢的“偉大”
三、思想新潮與文化“爆炸”
四、五月風暴與社會“爆炸”
第二節 蓬皮杜和吉斯卡爾時代
一、蓬皮杜時代:繁榮的尾聲
二、吉斯卡爾時代:衰落的開始
第三節 密特朗時代
一、“社會主義”試驗
二、“國民陣綫”的興起
三、左右“共治”的首航
四、左翼乏力與“共治”重演
第四節 希拉剋時代
一、兩載右翼政權
二、五年“左右共治”
三、亦成亦敗的第二任期
第五節 薩科奇時代
一、強硬主義內政
二、九會主義外交
譯名對照及索引
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版後記
修訂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三節 絕對君主製的衰竭與頹敗
路易十四於1715年去世以後,波旁王朝又繼續在法國不問斷地統治瞭70餘年。然而,這70餘年卻是讓一代又一代人睏惑不已的70餘年。在此期間,凡爾賽照舊是舞會不斷,一兩萬大小貴族照舊圍在宮廷四周,國王的起居生活照舊是供人瞻仰的盛大儀典,但是,就是在這樣一種一切“照舊”的虛光幻影中,曆經瞭三四百年的絕對君主製大廈卻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有著韆餘年悠久文明史的法蘭西大地卻突然間成為警鍾長鳴、人仰馬翻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戰場和刑場。
一、後世學者對該時期的診斷
路易十四之後的幾十年問,法國到底發生瞭什麼不可救藥的事情纔使得1789年以後的法國革命群眾變得那麼的慷慨激昂、那麼的鮮血無懼?在具體敘述這一段令人睏惑的曆史之前,我們不妨簡要迴顧一下西方史學界對這一時期法國史認知曆程的變遷。在這裏,既有傳統史學內部的分野,也有修正史學內部的分歧,更有傳統史學與修正史學之間的論戰,同時還有分不清究竟是傳統史學還是修正史學的政治文化解釋論的種種激辯。
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法國“舊製度”晚期研究領域(大革命起源研究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是“進步史學”流派。該流派從19世紀著名史學傢米什萊(Michelet,1798—1874)的大革命史研究初步發端,後經饒勒斯(Jaurbs,1859—1914)、馬迪厄(Mathiez,1874—1932)、勒費弗爾(Lef6bvre,1874—1959)和索布爾(Soboul,1914—1982)等人的不斷深化,該學派發展成為所謂的“傳統大革命史學”流派,其核心觀點就是“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資産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資産階級革命”。
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英國史學傢科本(A.cobban)為代錶的一大批英美學者對傳統的大革命史學成果提齣質疑和挑戰,特彆是對大革命的曆史唯物主義解釋進行批判性剖析。隨後,以弗雷(Furet,1927 1997)為代錶的法國史學傢也加入到科本的這一陣營,從而形成蔚為壯觀、聲勢浩大的“修正學派”。到瞭20世紀80年代,修正學派已經取代傳統學派而占據大革命史研究領域中的統治地位。正因如此,弗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過“我贏瞭”這樣一句名言。當然,在修正學派如日中天之時,傳統的大革命史學流派也還有人在堅守陣地,其中最為重要的代錶人物是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20世紀90年代,隨著弗雷的去世和伏維爾的退休,兩派的爭論漸趨平息。在這裏,我們簡要列舉幾份後世學者為這一時期的法國開下的診斷書,其中每一份診斷書都可以說是代錶著法國大革命起源史研究領域中堅定不移但又常遭圍攻的一個學派。
診斷之一:日益加劇的階級對立。1 8世紀的法國已是資本主義因素不斷長進的國度,在這裏已經形成瞭一個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經濟上日益富有而在政治上卻沒有發言權的資産階級,為獲得與自己的經濟文化地位相適應的社會政治地位,他們終將發起一場以奪取應得之權益為目標的“資産階級革命”。從階級對立角度考察這一時段曆史的另一種變體理論是對農民作用的強調。當時的法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仍是農業生産者,他們仍然肩負著名目繁多的與時代發展已明顯不相適應的封建義務,對這類問題的日益不滿和反抗最終導緻暴力革命的爆發。
……
前言/序言
翻閱各國曆史,隻要稍加留意,便會多多少少碰到一些讓人無法豁然釋懷的矛盾或背離。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似非而是;有的昨是而今非,有的則昨非而今是。法國的曆史亦莫能外,關於這一現象,我在動筆撰寫本書之前就已有瞭種種感受。
按照多年因襲的傳統,在具體描述一國曆史之前,似乎都要將該國的基本狀況嚮讀者作一客觀交代,我國現有的幾部法國通史著作均有這樣的做法。當年閱讀這些通史著作的捲首真言,並未覺得它們有絲毫之不妥,因為它們提供瞭有關法國的一些最基本最明確的概念。有瞭這些概念,法國的曆史長河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既定的範圍內由遠古流到當代,當然也就順理成章地流到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的記憶之中。
然而,當我自己轉變角色,由讀者轉變為作者,並也準備在開篇序言中對法國的ABC作一簡明而客觀的陳述之時,我卻陷入一種無法排遣的知識睏境,因為在我打算嚮讀者介紹的有關條目中,並沒有那麼多言之鑿鑿的客觀,也沒有那麼多蓋棺論定的不變。即使有些事物是以“客觀”或“不變”的形態齣現的,但其內涵卻包容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變數,這就使得我在落筆時很難遽下斷語。不過,作為全書的引子,把一些相對客觀的基本事實略作說明似乎還是必要的,盡管在這樣做的時候我的心中並無十分的把握。
就如“沙皇”一詞的來源一樣,“法國”一詞也有著鮮明的中國文化之色彩,它是由“France”(法蘭西)首寫字母的音譯加上一個“國”字而成。根據如今通行的釋義,“法蘭西”意為“自由”或“勇敢”。這是法國人經常引以自豪且廣為宣傳的一種解釋,也是所有對法蘭西文明懷有好感(至少不是排斥)之人樂於接受的一種解釋。然而,若從源流上看,不論是“自由”還是“勇敢”,它們都是多年演繹的結果。就目前材料來看,“法蘭西”一詞源於拉丁語的“法蘭西亞”(Francia),意即“法蘭剋人的國度”。至於“法蘭剋人”(Franci,Frank)一詞的含義,最早對之作齣解釋的是成書於公元7世紀、由“弗萊德加”撰寫的《弗萊德加編年史》。該書列舉瞭有關“法蘭剋”的多種釋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意見認為,“法蘭剋”源於日耳曼語,原意是“franc”(其原始含義是“免納貢賦的”),即法蘭剋人從未卑躬屈膝地嚮彆人交稅納賦。在中世紀,這一說法在用來與東鄰神聖羅馬帝國進行鬥爭的過程中曾顯得鏗鏘有力,但在法國國內卻給王室政府製造瞭難題,因為國人動輒會以“免納貢賦”(franc)為口號來抵製王室的苛捐雜稅。正因如此,王室的禦用文人開始將“franc”的引申含義“自由”搬到瞭前颱。到中世紀中後期以後,“自由”也就成為法國人時常高舉的一麵大旗。《弗萊德加編年史》提供的另一種解釋認為,“法蘭剋”的原始含義是“野蠻”或“殘忍”。在中世紀中前期,這樣的釋義毫無疑問不會引起人們的青昧,但是,當百年戰爭爆發以及對英鬥爭的不斷加劇,這一原本讓人恐懼的釋義卻齣現轉機,經過簡單的加工即變成“對惡魔的野蠻”或“對敵人的殘忍”,再稍加變換也就成瞭“勇敢”、“無畏”,法蘭西人因此又多瞭一個美名。此外,自中世紀以後,法國人還經常把“法蘭西”與“甜美”、“虔誠”、“井然有序”及“浪漫”等頌詞聯係在一起,不過,這已不是“法蘭西”一詞的詞源釋義瞭。
法國人的生活空間在曆史上曾經齣現過反反復復的擴展與收縮,邊界問題在很長一段時期裏曾經是檢驗法國人“愛國熱忱”的一個重要尺碼。如今,法國本土的格局已基本穩定,形成瞭一個麵積約50萬平方公裏的大緻呈六邊形的總體框架,成為歐洲西部國土麵積最大的國傢(東、西兩個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閤並並未改變這一格局,統一後的德國麵積約為35.7萬平方公裏)。這個“六邊形國傢”(l’Hexagone)有三條邊綫麵臨海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西麵為浩瀚無際的大西洋,東南瀕臨地中海。三條臨海邊綫總長約為3000公裏。然而,這一本應給法國提供無限機遇的漫長海岸綫在曆史上卻未能盡顯風采。13世紀時,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Ⅱ.1180—1223年在位)曾傷心地聲稱:“法國人不懂得嚮外發展。”甚至到瞭18世紀上半葉,仍然有人感慨:“法國的海船”隻齣現在“繪畫作品中”。這種說法雖然並不完全屬實(亞洲、非洲、美洲也留有法國人的諸多行跡),但它畢竟錶達瞭法國人當年的一種心態,一種與荷、西、葡、英等國發達的航海業相比自愧不如的焦慮心態。法國人之所以在海洋上少有建樹,按照布羅代爾的說法,是因為曆史上的法國人“對陸地的迷信遠勝一切!”的確,六邊形國土的三條陸地邊綫是在與競爭對手推拉瞭韆餘年之後纔最終得以確定的。在西南,與西班牙的邊界劃分到17世紀下半葉纔得以完成,從而確立瞭以比利牛斯山頂峰和朝嚮作為劃分國界的依據。在東麵,隻是到瞭十七八世紀纔逐漸形成以阿爾卑斯山(Alpes)、汝拉山(Jura)、孚日山(Vosges)以及萊茵河的上遊一小段作為邊界綫的基本格局,不過,隨後的分分閤閤之事依然不斷。東北部的邊界綫是法國各條邊界綫中最不具“天然約束力”的一條,阿登山脈(Arderules)其實隻能算是地勢稍高的丘陵,而餘下的部分邊界則完全裸露在開闊的平原地帶。這種通衢式的東北邊境曾給法國君王提供瞭便捷的齣擊通道,同樣道理,它也給入侵者提供瞭敞開的大門,一戰中法國的光榮碑與二戰中法國的恥辱柱都在這裏留下瞭恒久的印記。
……
國彆史係列:法國史(修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非常好聽厚實的一本書。
評分
☆☆☆☆☆
後齊皇帝納後之禮,納采、問名、納徵訖,告圓丘方澤及廟,如加元服,是日,皇帝臨軒,命太尉為使,司徒副之。持節詣皇後行宮,東嚮,奉璽綬冊,以授中常侍。皇後受冊於行殿。使者齣,與公卿以下皆拜。有司備迎禮。太保太尉,受詔而行。主人公服,迎拜於門。使者入,升自賓階,東麵。主人升自阼階,西麵。禮物陳於庭。設席於兩楹間,童子以璽書版升,主人跪受。送使者,拜於大門之外。有司先於昭陽殿兩楹間供帳,為同牢之具。皇後服大嚴綉衣,帶綬珮,加幜。女長禦引齣,升畫輪四望車。女侍中負璽陪乘。鹵簿如大駕。皇帝服袞冕齣,升禦坐。皇後入門,大鹵簿住門外,小鹵簿入。到東上閤,施步鄣,降車,席道以入昭陽殿。前至席位,姆去幜,皇後先拜後起,皇帝後拜先起。帝升自西階,詣同牢坐,與皇後俱坐。各三飯訖,又各酳二爵一巹。奏禮畢,皇後興,南麵立。皇帝禦太極殿,王公已下拜,皇帝興,入。明日,後展衣,於昭陽殿拜錶謝。又明日,以榛栗棗修,見皇太後於昭陽殿。擇日,群官上禮。又擇日謁廟。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而後遍見群廟。皇太子納妃禮,皇帝遣使納采,有司備禮物。會畢,使者受詔而行。主人迎於大門外。禮畢,會於聽事。其次問名、納吉,並如納采。納徵,則使司徒及尚書令為使,備禮物而行。請期,則以太常宗正卿為使,如納采。親迎,則太尉為使。三日,妃朝皇帝於昭陽殿,又朝皇後於宣光殿。擇日,群官上禮。他日,妃還。又他日,皇太子拜閤。
評分
☆☆☆☆☆
還不錯吧。。。。。。。。
評分
☆☆☆☆☆
還沒開始看,縱觀類史書有點泛泛而談的感覺
評分
☆☆☆☆☆
根據考古發現,法國曾産生過舊石器時代阿布維利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巴士剋人大概就是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亞裏士多德(前384年-前332年)提到“塞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凱爾特居民。亞裏士多德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以現代意義而言的)野蠻風俗。他留下的記錄之所以深具意義,是因為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諸部大肆擴張,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盧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法國國名來源於公元4~5世紀自萊茵河東岸入侵的一個日耳曼蠻族──法蘭剋人;法蘭西意即法蘭剋人的王國。法國立國從公元 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後開始。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軍事與社會巨變。許多遺址顯示,這些動蕩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鐵器時代(前850年-前450年)。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傢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一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製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以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陪葬,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第大區)的維剋斯(Vix)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Hochdorf)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瞭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彆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齣現,見證瞭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一麵。 前6世紀初,希臘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灣建立瞭馬薩利亞,這個希臘殖民地成為貿易中心。在馬塞定居的希臘人來自小亞細亞的Phocée城。
評分
☆☆☆☆☆
不錯喲...........
評分
☆☆☆☆☆
還不錯吧。。。。。。。。
評分
☆☆☆☆☆
隋皇太子納妃禮,皇帝臨軒,使者受詔而行。主人俟於廟。使者執雁,主人迎拜於大門之東。使者入,升自西階,立於楹間,南麵。納采訖,乃行問名儀。事畢,主人請緻禮於從者。禮有幣馬。其次擇日納吉,如納采。又擇日,以玉帛乘馬納徵。又擇日告期。又擇日,命有司以特牲告廟,冊妃。皇太子將親迎,皇帝臨軒,醮而誡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勖帥以敬”對曰“謹奉詔”既受命,羽儀而行。主人幾筵於廟,妃服褕翟,立於東房。主人迎於門外,西麵拜。皇太子答拜。主人揖皇太子先入,主人升,立於阼階,西麵。皇太子升進,當房戶前,北麵,跪奠雁,俯伏,興拜,降齣。妃父少進,西麵戒之。母於西階上,施衿結帨,及門內,施鞶申之。齣門,妃升輅,乘以幾。姆加幜。皇太子乃禦,輪三周,禦者代之。皇太子齣大門,乘輅,羽儀還宮。妃三日,雞鳴夙興以朝。奠笲於皇帝,皇帝撫之。又奠笲於皇後,皇後撫之。席於戶牖間,妃立於席西,祭奠而齣。
評分
☆☆☆☆☆
沒有塑料膜,不過沒怎麼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