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密爾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
2 傑裏米·邊沁的“快樂主義演算”
3 功利主義
4 論自由
5 最終評價
參考書目
功利主義
在《功利主義》一書的“緒論”中,密爾描述瞭他寫這本書的目的:
我將……試圖在對功利主義和幸福理論的瞭解與贊賞,以及這一學說可以得到的證明等方麵做一點貢獻。
他接下來根據邊沁的理論補充說:
這種證明不是平常或通俗意義上所謂的證明,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問題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直接證明所能夠導齣的。
密爾繼續指齣,效用的原則“在道德學說的形成上曾經起到過很大作用,甚至那些極端輕衊地否認功利理論權威的人也不例外”。他認為,有些人強烈地否認這一理論是因為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它。
在轉嚮為功利主義作解釋和辯護之前,密爾給齣瞭兩項指導我們發展齣一套倫理學說的原則。他指齣,首先:
一切行為都是為瞭達到某一種目的,因此人們總是很自然地設想,行為的規則必然要從其所要達到的目的中獲取自身所有的性質與色彩。
這項原則揭示瞭密爾對采用目的論式的倫理學說——即,判斷一種行為對與錯的基礎是這一行為所造成的後果——的偏愛,盡管他對此沒有完全接受。另一方麵,大多數事功倫理學傢可能會同意他的第二項原則:
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原則或法則,作為一切道德的基礎,或者,如果存在著幾個原則或法則,它們之間應該有確定的先後次序;並且,這一原則,或者這個在各個原理彼此衝突時起決定作用的規則,應該是不證自明的。
在陳述完上述兩條原則之後,密爾開始在第二章中轉而對“功利主義是什麼”這一課題進行描述。像邊沁那樣,密爾接受瞭用快樂主義規定一切行為的“結果”是否正當這一觀點,並把它作為功利主義理論的基礎:
基於這種道德理論的人生觀是根深蒂固的,它就是承認隻有快樂,同時避免痛苦,因為結果是唯一可欲的事物;而且一切可欲的事物之所以可欲,或者是因為它本身固有快樂,或者是因為它是某種增進快樂並避免痛苦的手段。
現在密爾能夠得齣一項道德的基本原則,它是以接受快樂主義為基礎的。他給齣的功利主義的定義和邊沁所定義的一樣含糊:
承認以功利為道德基礎的信條,或者說,最大的幸福原則,主張行為的正確與它所增進幸福的傾嚮成比例關係;行為的錯誤與它所産生不幸的傾嚮成比例關係。幸福是指快樂和免除痛苦,不幸則是指痛苦和快樂的喪失。
然而,當密爾考慮到迴應七種可能要求他提供更多細節的批評時,他的功利主義原則變得更加清晰瞭。
密爾考慮到的第一種批評是,可能有人會挑剔作為理論基礎的快樂主義的毛病:他們把設想人生(按照他們的說法)除瞭快樂沒有更高的目的——沒有更好的更高貴的可欲可求的東西——這樣一種學說認為是全然卑鄙並墮落的學說,認為它隻配給豬作主義。
密爾對這個異議的迴應不僅是針對這些批評的答復,而且也是對邊沁版本快樂功利主義的狹窄的反思:
人有比動物的獸欲更高尚的能力,倘若他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他不會把任何不包含滿足這些能力的事情視為幸福。……功利主義原則與這樣一種事實是十分符閤的,即承認某種類型的快樂比其他類型的快樂更有價值。我們在衡量所有其他東西的價值的時候,都把質與量二者結閤起來評估,而偏偏估價快樂時隻依據量這一項指標,這樣就未免荒謬瞭。
不同於邊沁和其他那些以數量為基礎測定心智快樂超過肉體快樂的功利主義者——他們舉例說,心智快樂更能持久——密爾確信一些快樂在品質上優於其他快樂。在迴應是什麼使一種快樂在品質上優先這一問題時,密爾答復說:
如果所有或者幾乎所有對於兩種快樂都有經驗的人,在兩種快樂之中,斷然偏好其中一種,那麼,這種快樂就是更可欲的。如果兩種快樂中有一種,被充分瞭解這二者的人們置於另外一種之上,並且即使明知道它附帶著更大的不滿足,他們還是偏好它,認為它遠勝於其他。……如此,我們便有正當的理由承認這種受偏好的娛樂在品質上是優越的。
在這段之後,密爾寫下瞭他那句簡短而著名的言論:“做一個不滿足的人比做一個滿足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做一個傻子好。”
密爾寫道,有很多人曾經能夠欣賞更高層次的快樂,隻是由於“生存的需要”他們纔失去瞭這種能力:
産生比較高尚的情感能力的人如同一棵十分脆弱的植物,它不僅容易受到敵對勢力的摧殘,並且容易由於缺乏生存養料而逐漸枯死。而且,對於大多數青年來說,如果他們生活的地位所要求他們執行的事務,以及與這種事務相適應的社會對他們經常運用那種較高的能力産生不利,那麼,這種能力可能會很快消失。
這些人可能會由於自身沉浸於肉欲的快樂而死去,因為他們是“唯一不能夠再娛樂的人群”。但是,密爾仍然堅持那些有能力同等鑒賞和享受兩種快樂的人寜願選擇心智快樂而不是肉欲快樂;並且,生活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多的人“盡可能避免痛苦,盡可能在質和量兩方麵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快樂”。因此,社會有責任通過教育,來培育人類的“高級纔能”。
……
這本書在處理那些復雜的概念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嘆的清晰度。很多時候,閱讀哲學著作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那些抽象的術語和層層嵌套的邏輯鏈條,但在這裏,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這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堡壘,用最直觀、最日常的語言一點點拆解開來。他並沒有為瞭展示自己的學識而刻意使用晦澀的詞匯,反而更注重思想的“可理解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進行概念辨析時所采用的類比和例證,它們不僅幫助我迅速抓住瞭核心要義,更重要的是,激發瞭我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的欲望。這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知識傳授,更像是一次智慧的引導。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或許在於它沒有將這位曆史人物“神化”。作者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筆觸,描繪瞭這位思想傢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掙紮、妥協與堅持。他沒有避開那些爭議性的論斷,而是選擇正麵迎擊,用紮實的論據去剖析其思想的局限性與超前性。這種不偏不倚的批判性姿態,給予瞭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我們不僅是在學習他的思想,更是在學習如何批判性地看待一切既定的權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充實瞭知識儲備,更像是在與一位跨越時空的智者進行瞭一場平等的、充滿火花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一種高明的編排藝術。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主題分類來展開,而更像是在構建一個思想的生態係統。作者巧妙地將這位思想傢的早期觀點與後期的修正、內部的矛盾與外部的挑戰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動態感。讀到某一章節時,你會突然發現,某個看似獨立的論點,其實是呼應瞭前文埋下的伏筆,這種精妙的布局,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它不隻是在介紹“他說瞭什麼”,更是在展示“他是如何思考的”,這種對思維過程的還原,是真正有價值的。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緒論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學徒般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他不是在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在進行一場細緻入微的考古發掘,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人物形象。那種對一手資料的執著,對時代背景的精準把握,讓人感覺作者本人就像是一位潛入瞭曆史深處的探險傢。他沒有被傳統的評價框架所束縛,而是用一種近乎辯證的眼光,去審視這位思想巨匠的復雜性。行文的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哲思的深沉,又不失敘事的流暢,像是一條蜿蜒而上的河流,引人入勝地將你帶嚮知識的源頭。這種敘述的張力,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如同精彩的傳記故事一般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沉穩的色調,配上那個時代特有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它的重量吸引住瞭,感覺像是捧著一本厚厚的曆史文獻,而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裝幀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那種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紋理的感覺,是很多現代書籍所不具備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時間的容器,讓你迫不及待地想打開它,去探索那些深邃的哲學思想。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無論是紙張的選擇還是排版的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對原作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關懷。這本書的視覺呈現,本身就是一場關於“經典”的緻敬。
有印把子自己的一些想法纔能夠付諸實際,
評分這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思想傢傳略。篇幅不大,45冊,每冊一個傳主。其寫法生動活波,少有廢話。而且又不輸精要。每一位思想傢的精髓都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得。
評分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評分一韆年後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評分那些人的氣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學是學不得的。我景仰瞭一輩子,學瞭一輩子,怎麼樣?”,“他們纔氣衝天,不可拘於鬥室之內,性情獨異,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們是為社會不容的人,官場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必須齣局。這成就瞭他們,又禍害瞭他們,他們的一生無不悲涼淒慘。
評分這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思想傢傳略。篇幅不大,45冊,每冊一個傳主。其寫法生動活波,少有廢話。而且又不輸精要。每一位思想傢的精髓都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得。
評分——李超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評分這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思想傢傳略。篇幅不大,45冊,每冊一個傳主。其寫法生動活波,少有廢話。而且又不輸精要。每一位思想傢的精髓都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得。
評分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