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最伟大的思想家:休谟》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休谟的生平,让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然后则对其关于“因果关系”、“情感心理学”、“物质世界与自我信念”、“道德实践”和“宗教信念”等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阐述,以让我们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作者简介
胡自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思想史以及基督教文化。编著有《黑格尔与海德格尔》,译作有《休谟》、《柏拉图》等。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序
1 奠定哲学大师地位的观念论
探索观念的一生
观念论
2 因果关系与信念
因果关系
信念
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
3 关于物质世界与自我的信念
我们为什么相信对象存在?
我们是如何获得自我观念的?
虚构与休谟的怀疑主义
4 情感心理学
情感的分类
间接情感
直接情感
动机理论
自由与必然
5 道德实践
道德区分并非唯由理性做出
情感?同情心以及自然之善
正义, 或人为之善
6 宗教信念
奇迹
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
来世如何呢?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道德实践
17、18世纪的道德哲学,卷入了依据什么进行道德区分的争论:应该根据我们本性中的理性部分,抑或感性部分进行区分呢?换言之,对与错、好与坏的区分,是我们理性推理出的呢,还是只有诉诸感觉,才能做出呢?我们或许会觉得奇怪:如果最重要的是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那么,谁会关心这个问题呢?但对问题的关心,却对知道应该做什么有重要意义。如果单凭理性我们就能得出道德结论,那么,就本质而言,道德肯定是理性范围内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无须关于当前事态的经验,而仅仅存在于普遍的、绝对的法则之中。另一方面,如果需要感觉或知觉,那么道德就成了某种偶然的、从属的东西,它要么依赖于人类知觉和感觉(人类的构造)的方式,要么依赖于世界的结构(能被感知到什么)。这种讨论不会使我们触及道德内容,例如,撒谎是不是错的。但是,这些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却使我们接近了一些具体答案。它们都是道德伦理学或规范伦理学范围内的问题,因为它们追问具体的道德准则是什么?它们如何运用于具体情况?探讨道德区分的本质问题则构成元伦理学,因为其研究领域包括所有的道德实践。休谟首先讨论元伦理学的问题,然后讨论道德实践的问题。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对于人们正在争论的元伦理学问题,休谟是这样表述他的疑问的:“在区分德行与恶行时,我们所依据的是我们的观念,还是我们的印象?”德行和恶行,是我们用来讨论好的性格特征和坏的性格特征的术语。休谟认为,虽然我们只能观察到别人的行为,然后以它们为动机的标志,但我们的道德评价终归是关于性格的评价。换言之,性格特征就是动机,就是一个人日常行为的动机。这时,当休谟问我们在区分德行和恶行时是根据观念,还是根据印象,他不是问,德行或恶行的观念是否来自经验。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一切合法的观念(而非虚构)都源于经验,都是印象的摹本。相反,他是在问,我们获得观念之后,是否就把恶意看作恶行,善意看作善行之类的结论看成是我们独立使用理性的结果,抑或需要经验的参与。我之所以把恶意看作恶行,仅仅是因为我考察了恶意和恶行这些观念呢,还是因为感性内容促使我做出了这个判断?
道德区分并非唯由理性做出
塞缪尔·克拉克,曾主持玻意耳讲座(1705年),是一位影响较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他与休谟的观点针锋相对:
有人主张,德行只是与理性符合;事物具有永恒的适当性与不适当性,对于每一个能思考这些性质的存在者来说,事物的属性保持不变;永恒不变的是非标准,不但使人类,而且使神本身承担了一种义务……(T 456)
克拉克认为,宇宙具有一种理性结构,有些事件符合这种结构,相反的事件则不符合。从道德上说,与理性相反的行为是错误的。既然这种结构是合理的,理性就能发现它。例如,促进所有人的幸福比毁灭别人的幸福更合理,在理性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挽救一个无辜者的生命比无缘无故地杀死他更合理,对我们来说,这一点无须经验便已昭然若揭。但是休谟问,我们能否单凭理性,就可以做出道德判断?他提出以下简单论证:(1)理性决不会单独作为行为的动机;(2)道德规范能够激发情感,推动或阻碍人的行为。就是说,它们具有推动力;(3)因此,道德不可能单独来自理性(T 457)。那么,这两个前提条件靠什么成立呢?
(1)在休谟的动机理论(第四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他为第一个论点所做的广泛论证。总之,理性不能作为动机,因为它是心灵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发现真理和谬误,使我们产生能够获得信息或知识的心灵状态,即产生我们关于世界的信念。但是,这种信息不会影响人的行为,除非它与一种引起行为动机的情感联系起来。所以,理性单靠自身,并不能产生动机,也不能引发行为。
(2)休谟用来反对道德理性主义者的第二个前提是,“道德规范”能够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无论“道德规范”这个术语多么含糊不清,为了提出一种有效论证,休谟的思路肯定是这样:当我们认可某个具体特征是德行或恶行,某个具体行为是正确或错误时,它会让我们接近或躲避这个特征或行为。换言之,我们进行道德区分时,就已经产生了行为动机。此外,休谟肯定还想说,我们判断正确与错误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机,而无须立足于某人已经产生的某种欲望,例如,征得他人同意的愿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供行为动机的,可能是征得同意的那种愿望,而不是道德。如果把休谟的第二个前提理解为道德和欲望共同产生行为动机,那么,他就不可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可能主张:(A)尽管理性不能单独作为行为的动机,但是,通过联结它所产生的信念和欲望,它仍然能推动人的行为;(B)道德区分也是通过与相关欲望的联结而推动人的行为的;(C)所以,理性完全可以作为道德区分的起源。为了反驳这种观点,休谟必须在他的前提中强调,我们的道德区分可以单独作为行为的动机。为了证明第二个论点,休谟说,“日常经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常常受到他们所肩负的义务的支配。不义的谴责会使他们远离某些行为,义务的要求则会使他们趋向另外一些行为”(T 457)。
如果理性不能单独作为行为的动机,而我们做出的道德区分可以作为单独的行为动机,那么,在休谟看来,这是否意味着道德区分不是理性的产物呢?我认为,他的结论能够成立。就是说,他的论证是有效的,大多数读者都这样认为。(这并不是说,所有读者都认为这个论证的前提都是真的。)这个结论隐含的意思是,说某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对的或错的,说某个人是善的或恶的,并没有就这些行为的合理性做出任何评判。恶行与不合理不是一回事。
竭力主张道德,即推论正确的那些人,混淆了指导行为向其目标迈进的观念与目标本身。我可以用两种方式做出愚蠢的判断,这些方式可能使别人认为我的行为是不合理的。(1)我对获得我想要东西的最佳方式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例如,我可能选择一条迂回的不方便的线路到达目的地,因为我不知道还有更近的路;(2)我可能把对象理解错了,以为它具有某种性质,其实不然。例如,我可能在某个苹果上咬一口,以为它已经熟了,其实没熟。某人可能会说,在这两种情况下,我的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因为我本来可以知道得更多。但是休谟说,这种不合理性不是存在于目的之中,而是存在于我对达到目的的手段所做的评价之中。无论如何,我想尽快赶到医院,我想吃苹果,这些愿望决不会是不合理的。因此,当我们说某个行为不合理时,我们真正的意思是,错误信念与这种行为相伴。因此,严格说来,不是行为不合理,而是信念不合理;其次,我们知道,道德指的是一个人的目标或目的,而不是他的信念。假如道德讲的是信念,那么,任何一个具有错误信念的人都可能被判定为邪恶的。但是,仅仅具有错误信念并不会使一个人堕落。道德表现在一个人的目标(目的)当中,而目标是由情感确定的,它不能被说成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T 459—460)。
……
前言/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rt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最伟大的思想家:休谟 [On Hume]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好好好好眠你叫你OK你摸干娘哦哦刚你我go红米自我红哦
评分
☆☆☆☆☆
优惠卷有时能抢到,但是要不想买的不能用卷,要不就是缺货
评分
☆☆☆☆☆
不错不错不错,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评分
☆☆☆☆☆
因为我几年前写了一篇小文章,有关洛克的“政府解体”理论的。
评分
☆☆☆☆☆
作者安排全书结构方面很赞,清晰地展示了洛克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书融为一体。就一本小册子承载的任务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错了。(这种导引读者去阅读思想家原著的介绍性小册子最忌臃肿,在准确的基础上简洁的脉络和结构才是王道啊)
评分
☆☆☆☆☆
因为我几年前写了一篇小文章,有关洛克的“政府解体”理论的。
评分
☆☆☆☆☆
台湾的江宜桦的《自由民主的理路》和日本的加藤节的《政治与人》都是十分推崇洛克的,不仅论著中多有涉及,甚至是多有吸收。
评分
☆☆☆☆☆
而这本书的研究也可谓上乘。
评分
☆☆☆☆☆
正版图书,全新的,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