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体现出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
《傅雷读书与做人》主要是针对傅雷的系列著述选摘的有关读书与做人的名篇。立意独特,从读者最关注的读书和做人两个视角入手有助于读者从中增长知识,感悟成功名人的心路历程、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重温一代大师的非凡智慧。
当我们读一篇好作品时,眼泪不能抑制地流了下来,但是还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我们完全被作品里人物的命运抓住了。这样,一直到结束,为哭泣所疲倦,所征服,我们禁不住从心窝里感谢作者——是他,使我们的胸襟扩大,澄清,想抛弃了生命去爱所有的人!……
从早年求学到晚年,傅雷先生对读书、对学问的追求从未间断过。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傅雷读书之感悟见诸于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在做人方面,傅雷的一生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秉性乖戾、嫉恶如仇,他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
“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怎样才算丰富是没有标准的。人寿有限,活动的环境有限;单凭外界的材料来求生活的丰富,决不够成为艺术家。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
《傅雷读书与做人》精选傅雷先生关于读书、做人的佳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代巨匠的非凡魅力。
傅雷(1908--1966),字怒安,上海南汇人。20世纪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着数百万读者。他的译作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第一部分 读书
论张爱玲的小说
介绍一本使你下泪的书
《许钦文底〈故乡〉》
关于乔治·萧伯纳的戏剧
读剧随感
《勇士们》读后感
评《三里湾》
菲列伯·苏卜《夏洛外传》卷头语
菲列伯·苏卜《夏洛外传》译者序
罗素《幸福之路》译者弁言
杜哈曼《文明》译者弁言
巴尔扎克《高老头》简介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简介
巴尔扎克《贝姨》译者弁言
巴尔扎克《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简介
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简介
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译者序
巴尔扎克《搅水女人》译者序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译者序
丹纳《艺术哲学》译者序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献词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弁言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简介
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
《傅雷家书》致傅聪
第二部分 做人
傅雷自述
关于狗的回忆
天涯海角
离愁别梦
来到这静寂的乡间
我们的工作
现代青年的烦闷
历史的镜子
所谓人道
以直报怨
是宽大还是放纵
国民的意志高于一切
历史与现实
所谓反帝亲苏
我们已失去了凭藉--悼张弦
与傅聪谈音乐
傅聪的成长
《傅雷家书》致傅聪
致刘抗
致朱介凡
致宋奇
致杰维茨基
致柯灵
致李广涛
致马叙伦
致徐伯昕
致牛恩德
致梅纽因
致周宗琦
致成家和
致成家榴
致朱人秀--遗书
西方的医药上有一句谚语:“世界上无所谓病,只有病人。”《世纪病》的作者乔治·勒公德把现代青年的骚乱归之于现代社会的和思想上的骚乱;这无异是“世界上无所谓烦闷,只有烦闷的人”的看法。固然,我们承认他有理。在一班所谓健全的,尤其是享受惯温和的幸福的人眼中,烦闷者是失掉了心灵均衡的病人。然而要知道,烦闷的人是失掉了均衡,正在热烈地寻找新的均衡。他们的欲望无穷,奢念无穷,永远不能满足,如果有一班自命为烦闷者,突然会恢复他们的宁静,那是因为他们的烦闷,实在并不深刻,而是表面的、肤浅的。真正在苦闷中煎熬的人绝不能以一种答案自满,他们要认识得更透彻、更多。他们怕找到真理,因为从此以后,他们不能再希望一个更高卓的真理。唯有“信仰”是盲目的,烦闷的人永远悲苦地睁大着眼睛。
每个人在他生命中限制自己。每个人把他要求解决的问题按照他自己的身份加以剪裁。这自然是聪明的办法。他们不愿多事徒劳无益的追求。实在,多少代的人类曾追求哲学、伦理美学等的理想而一无所获!然而没有一个时代的人类因此而停止去追求。因为他们觉得世俗的所谓“稳定”、“宁静”、“平和”,只是“死”的变相的名称。“死”是西方人所最不能忍受的,他们极端执着“生”。
烦闷的现象是多方面的,又是随着每个人而变动的。从最粗浅的事情上说,每个人想起他的死,岂不是要打一个寒噤?听到人家叙述一个人受伤的情景而无动于衷是非人的行为。因为,本能地,人类会幻想处在同样的境地,受到同样的痛苦。同样,一个人在路上遇到出殡的行列,岂非要兔死狐悲地哀伤?一切的人类真是自私得可怜!这自然是人类烦闷的一种原因,心理病学家亦认为烦闷是一种感情的夸大,对于一种实在的或幻想的灾祸的反动,可是认为烦闷是对于不测的事情的简单的恐怖,未免是肤浅的、不完全的观念。
因此对于病态心理学造诣极深的作家,如保罗·布尔热(PaulBourget)亦不承认心灵上的病,是完全由生理上的病引起的。生命被威胁的突然的恐怖,在原始民族中,确是烦闷的唯一原因。可是民族渐渐地长成以至老大,他的烦闷亦变得繁复、精微,在一班普通人的心目中也愈显得渺茫不可捉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承认有若干病的影响存在着,但除了病态心理学家的物的解释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现象更富意味。
人类在初期的物质恐怖以后,不久即易以形而上的恐怖。他们怕惧雷鸣,远在怕惧主宰雷鸣的上帝以前。原始时代的恐怖至此已变成烦闷,人类提出许多问题,如生和死的意义等。被这些无法解答的问题扰乱着,人类一方面不能获得宁息,一方面又不能度那丰富的追求生活,于是他祝祷遗忘一切。柏斯格说过:“人类有一种秘密的本能,使他因为感到苦恼的无穷尽而到外界去寻觅消遣与事业;他另有一种秘密的本能,使他认识所谓幸福原在宁息而不在骚乱。这两种矛盾的本能,在人类心魂中形成一种渺茫的计划。想由骚动达到安息,而且自以为他得不到的满足会临到,如果他能够制胜他事业中的艰难,他便可直窥宁息的门户。”
这种烦闷的形而上的意义固是极有意味的,但它还不能整个地包括烦闷。烦闷,在人类的良心上还有反响--与形而上的完全独立的道德上的反响。例如,责任观念便是烦闷的许多标识之一。假定一个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为使他的文章更为完满起见,不应该想到的著作对于群众将发生若何影响的问题,然而一本书写完之后,要作家不顾虑到他的书将来对于读者的影响是件不可能的事。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的对话,我与傅雷先生,也与那些他所推崇的经典作者。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分享他对书籍的理解,来启发我思考。我常常会被他书中那些精辟的论述所打动。例如,他谈到如何对待批评时,那种坦然和深刻的洞见,让我受益匪浅。我曾一度害怕被批评,总觉得那是一种否定。而现在,我开始理解,批评,有时候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看不到的盲点。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做人”,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表演。它要求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傅雷先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总是那么温润而有力。他将读书的乐趣,与生活的意义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存在。它不仅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灵魂之旅,它引导我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去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关于“独立思考”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观点淹没,随波逐流。然而,傅雷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他通过对一些经典著作的分析,展现了作者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独立探索真理,表达思想的。这种独立性,不仅仅体现在学术上,更体现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曾一度陷入了对“成功”的盲目追逐,将他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子。而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认识到真正的成功,应该是与自己内心的契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而非外在的功名利禄。傅雷先生在书中提及的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光芒,并非来自于他们获得了多少世俗的赞誉,而是来自于他们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并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本书鼓励我,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它让我明白,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而坚定的价值观。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而非一次知识的速成。我曾以为,所谓“做人”无非是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或者是掌握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傅雷先生所倡导的“做人”,是一种更为深邃、更为根本的修养。它源自于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对人格独立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永恒向往。书中那些关于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尊严、如何对待亲情友情的情感描写,都让我深有感触。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感到迷茫或痛苦,并非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劣,而是因为内心缺乏一种坚定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可以通过深度阅读,通过与伟大的灵魂进行精神交流而获得。傅雷先生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他总是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他将这些哲理融入到对“读书”的论述中,让我明白,真正的读书,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最终体现在一个人言谈举止、思想情感的方方面面。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那些他所推崇的品质,例如正直、善良、勤勉,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将其付诸实践。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纯粹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傅雷读书与做人”。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在经典著作的海洋中淘洗出的做人道理。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集,或是对傅雷先生翻译作品的简单介绍。然而,阅读过程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透进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强加任何观点,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引领我思考。我开始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与古今智者对话,在字里行间汲取人生的养分。傅雷先生在书中提及的那些古典名著,我曾因为望而却步而忽略,现在却因为他的解读而重新燃起了兴趣。他并非只是罗列书目,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本书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他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惊叹于他将高深的哲学思想,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实践的功力。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读书的态度,以及在生活中是否真正践行着那些我曾读过的道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的盲点,也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我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内敛而坚韧的品格。
评分我一直以为,做一个“好人”是一件很直白的事情,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即可。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做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它不仅仅关乎道德,更关乎情商、智慧,以及一种内在的修炼。傅雷先生在书中,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向我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正直的,有狡猾的,有善良的,也有残忍的。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引导我去理解这些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这种理解,让我开始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对他人的评判,过于简单化,缺乏同理心。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教导我如何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之处,如何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提醒我,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真诚,也要懂得委婉;要坚持原则,也要学会变通。这种智慧,并非来自书本的死记硬背,而是源自于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我开始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一种对情感的理解,一种对自我完善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做人”这件事,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季羡林先生系列从书,印刷清晰,装帧精美,一套值得品读和收藏的书籍。京东的服务质量提升很大,较早的时候用普通塑料袋包装书籍,现在都是用纸箱货泡沫防挤压包装?。
评分自营商品一如既往快,趁着活动买了好多书,满减叠加券超级实惠。书还没看,先统一评价,过后追评吧!
评分未觉池塘春草梦,
评分有纸屑……总体还好
评分5年级儿子要买的,说是别人推荐的,我还没看
评分多么痛的领悟!曲筱销说:“要是你满脸痘,还有色斑,即使你心灵再美,谁愿意多看你一眼[捂脸]”
评分年中庆搞活动很划算,希望以后经常搞活动!书不错,囤了很多。
评分挺不错的,速度相当快啊,中午买的当天下午就到了,惊呆,而且都有塑封,应该都是正品,满意
评分图书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