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實證主義曆史學傢曾經非常自負地宣稱要把“曆史學從曆史學傢那裏獨立齣來”(阿剋頓:《曆史研究講演錄》,載何兆武主編:《曆史理論與史學理論》,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版,第344頁),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於:他們相信曆史學傢觀察他的研究對象也能做到就像生物學傢“觀察昆蟲蛻變那樣”(湯普森:《曆史著作史》第四分冊,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版,第613頁)。的確,生物學傢可以站在昆蟲之外研究昆蟲,植物學傢可以站在花草之外研究花草,甚至,同樣研究人體的解剖學傢也可以站在“生命”之外研究五髒六腑……總之,站在對象之外研究對象,是幾乎所有自然科學傢的共同特徵。然而,曆史學傢可以站在“曆史”之外研究曆史嗎?答案當然是完全否定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輯 那些逝去的背影
痛苦的人格分裂
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
附錄:《尚書》學:從顧頡剛到劉起釘
附錄:《占史辨》第一冊齣版八十周年感言
瘋癲與社會:“肅反”中的童書業
良史的命運
附錄:翦伯贊與範文瀾的學術淵源
新時期黎澍側記
又力學界哭英靈
傳統文化復興的先驅
華崗:“嚴肅的學者”與“熱情的老布爾什維剋”的完美結閤
第二輯 重寫學術史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是如何被敘述的
新史學和新漢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兩種形態及其起伏
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重塑
語境、政治與曆史:義和團運動評價五十午
“五朵金花”:意識形態語境中的學術論戰
第三輯 迴眸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啓濛”與黎澍
放逐“現實”迴避“問題”:九十午代學風的緻命傷
糞土當年萬戶侯
第四輯 情係當代
“紅樓夢研究”大批判緣起揭秘
曾有一種“參照”:作為曆史代價的“四類分子”
當代史研究的開展刻不容緩
在創造曆史中研究曆史
精彩書摘
《尚書》學:從顧頡剛到劉起釺
現代《尚書》學的研究與整理,由顧頡剛發其端,示其例,而這一研究之告一段落,則端賴劉起舒。顧頡剛和劉起舒的名字可以說是整個二十世紀《尚書》學研究的標誌。
《尚書》學研究,是貫穿顧頡剛漫長學術生涯的一條主綫,也是他晚年與弟子劉起舒師徒相承的一段學林佳話。現代《尚書》學的研究與整理,由顧頡剛發其端,示其例,而這一研究之告一段落,則端賴劉起釺。顧頡剛和劉起舒的名字可以說是整個二十世紀《尚書》學研究的標誌。師徒二人薪火相承,第一次廓清瞭籠罩著《尚書》的兩韆餘年的重重經學霧障,不僅使這部曾經的“聖經”真正恢復瞭它古文獻匯編的性質與麵貌,還在徹底整理與全麵總結前人兩韆餘年問成果的基礎上,對這部曆史文獻匯編做齣瞭新的考索與釋讀,從而為現代《尚書》學與其他經學研究樹立瞭樣闆與標本,現代經學研究由此步入新的曆史階段。顧頡剛對《尚書》學的貢獻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保存瞭我國古代珍貴的人文、自然科學資料。在古代社會,它被尊為“六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其《堯典》篇立上古史敘事之骨架,《禹貢》篇開後世地理之學,《洪範》篇創後世五行之學,《大禹謨》之“十六字心傳”,為宋儒理學之宗。作為群經之首的《尚書》,不僅被奉為曆代統治者牧民治國之軌範,還是中國占代社會道統、政統、學統的根基所在,對於古代社會的政治、社會、思想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尚書》學因關涉整個上古史敘事,並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總堡壘”,而進入顧頡剛的研究視野,又岡其為研究夏、商、周史事的第一手文獻資料,而成為顧頡剛畢生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之一。無論“疑古”還是“重建”,《尚書》學自始至終都是顧頡剛全部學問的核心。
顧氏對《尚書》學研究的最傑齣貢獻,是對其中主要篇章成文年代的考訂。《尚書·虞書》中的《堯典》、《皋陶謨》,以及《夏書》中的《禹貢》、《甘誓》篇,一直被認為是虞夏時代的文獻,顧頡剛率先對此提齣質疑。徐旭生認為,把“《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三篇的寫定歸還在春鞦戰國的時候(初寫在春鞦、寫定在戰國)”,是“古史辨派…‘最大的功績”,而顧頡剛考訂《禹貢》非禹時書,所述非禹時事,《禹貢》篇實際成書於戰國時期,尤為“一大發明”(呂思勉語),影響學界至深至遠。轟轟烈烈的“古史辨”運動由此發端!
《大誥譯證》是顧頡剛為整理《尚書》所做的一個典範。《尚書》是最“難讀”的典籍,嚮有“佶屈聱牙”之稱,不僅硃熹“聱訛者且未讀”,連王國維也自承“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六”,而《大誥》又是《尚書》中最難讀的一篇。顧頡剛以七十萬字的《大誥譯證》考訂六百餘字的《大誥》篇,調動瞭幾乎所有的古文獻和相關的傳、注材料,將校勘、考證、訓解、章句和譯述有機綜閤起來,廣泛采納前人研究成果,結閤考古學、古文字學材料,從曆史方麵考訂周公東徵迫使東方少數民族大遷徙的史實,被認為“其造詣之高,無論就規模、見識、方法、資料與體例的全體或任何一方麵看,已遠在王國維的《尚書》研究之上”(許冠三語)。
開白話翻譯《尚書》之先河,是顧頡剛對《尚書》學的又一重大貢獻。早在一九二五年,顧頡剛已做《盤庚》與《金滕》今譯,先後刊載於《古史辨》第一、第二兩冊。一九五。年開始,顧頡剛再次強調並緻力於《尚書》的今譯與簡注工作。顧頡剛的《尚書》今譯,是對於《尚書》進行徹底整理與全麵總結之後的“裁斷群言”,楊寬曾評價顧頡剛的今譯工作,認為真正做到瞭王國維所說的“著為定本,使人人聞商周人之言,如今人之相與語,而不苦古書之難讀”。
……
前言/序言
良史的命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山大文史哲主編王學典,山東學界的扛把子,此書極好,學點之書既有情形的認識也有理性的思考,山大文史哲主編王學典,山東學界的扛把子,“張三世”“通三統”固然是他曆史哲學的主體,可是他也談“五德終始”問題,以作自己曆史哲學體係的補充:“絕筆於春,不書下三時者,起木絕火,王製作道備,當授漢也。又春者,歲之始。能常法其始,則無不終竟。”(注:《春鞦公羊傳解詁》哀公十四年。)這些情況錶明,“三統說”與“五德終始說”作為闡發曆史循環進化運動的不同理論形態,性質沒有區彆,不能以今古文經學的範疇來劃分其歸屬。 第三,“三統說”與“五德終始說”性質雖然一緻,但學說的內涵以及錶述的方式卻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來說,“三統說”以自然物生長之色為“統”的載體,即黑、白、赤三色各據一“統”,循環周復。而“五德終始說”則以自然物的屬性為“德”的載體,即金、木、水、火、土五物各據一“德”,或相生,或相勝,循環終始。從特徵來說,“三統說”有較大的兼容性,即肯定新王“正統”的同時,保存距今最近的舊王“兩統”,尊先王存二王之後。而“五德終始說”則錶現齣較大的排斥性,舊王在新製中不再有特殊的地位。從論述的側重點來說,“三統說”注重於闡述曆史演變現象的本身事實;而“五德終始說”則注重於通過對曆史演變現象的歸納總結,為論證現存體製閤理性服務。正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纔使得漢代儒生在接受“三統說”的同時,也把很大的精力與纔智投入到闡述發揮“五德終始說”理論方麵,使兩者較完美地結閤在一起,互為發明,互為補充,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曆史哲學體係。
評分
☆☆☆☆☆
備貨快,包裝結實,備貨快,包裝結實,備貨快
評分
☆☆☆☆☆
很不錯的很不錯的很不錯的很不錯的很不錯的
評分
☆☆☆☆☆
難得的將學術史進行瞭梳理,在具體問題上有細化的研究。
評分
☆☆☆☆☆
好書值得買,質量滿意,價格便宜。
評分
☆☆☆☆☆
老公買的,應該還行吧。
評分
☆☆☆☆☆
好書值得買,質量滿意,價格便宜。
評分
☆☆☆☆☆
備貨快,包裝結實,備貨快,包裝結實,備貨快
評分
☆☆☆☆☆
非常非常好,超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