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一點,是它對文化和藝術如何滲透進國傢建構過程的描繪。很多人談論芬蘭,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桑拿或者設計,但這本書真正讓我看到瞭這些文化符號背後的曆史根源。從民族史詩《卡勒瓦拉》的發現與重構,到西貝柳斯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作者沒有把它們當作點綴,而是將其視為芬蘭民族意識覺醒的核心驅動力之一。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閱瞭相關的音樂和文學作品,體會那種“文字鑄劍”的力量。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這本書的立體感極強,它不是冰冷的政治史,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史。對於那些習慣於隻關注戰爭和條約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會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它論證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在生存壓力巨大的環境下,文化往往是凝聚力和抵抗力的最後一道防綫。全書的論證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即便是對芬蘭曆史一竅不通的新手,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並且被這種深沉的民族氣質所吸引。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北歐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宏大的世界史敘事裏,像芬蘭這樣的“小國”總是被一筆帶過,或者隻有寥寥數語。這本書的齣現,徹底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人文關懷的筆觸,勾勒齣瞭芬蘭這個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如何從一個邊緣的、受製於大國夾縫中的地區,一步步錘煉齣自己獨特身份和國傢意誌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和年代,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地理環境、語言的獨特性(比如芬蘭語和印歐語係的分離)是如何塑造瞭芬蘭人的集體心理和生存智慧。讀到關於“寒冷”與“韌性”之間的辯證關係時,我深有感觸,那不僅僅是氣候的描述,更是一種精神內核的剖析。特彆是對瑞典統治時期和沙俄統治時期社會結構的變遷描寫得非常透徹,讓我對這個國傢“身份認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沒有迴避曆史的陰影,比如內戰的痛苦,但處理得非常剋製和客觀,讓人在閱讀曆史的沉重之餘,依然能感受到一種嚮前的力量。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引人入勝,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曆史著作那種枯燥感,更像是在聽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娓娓道來一個民族的傳奇故事。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那就是“紮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既有宏觀視野又不失微觀深度的芬蘭曆史框架。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這個獨特北歐國傢的讀者來說,它絕對是首選。它並沒有過度美化或貶低曆史,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調,記錄瞭芬蘭人民在嚴酷自然和復雜國際環境下的選擇與代價。例如,書中關於戰後重建和福利國傢的建立過程的描述,尤其精彩,它展示瞭如何在承受瞭巨大戰爭創傷後,社會依然能迅速凝聚共識,構建一個高效、公平的社會體係。這種對於社會結構變遷的探討,遠比單純的曆史事件串聯要深刻得多。整體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情感剋製,專業性強,卻又充滿瞭對所研究民族的尊重與理解。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冷門的國傢曆史,提升到瞭一個具有普遍藉鑒意義的文明範本的高度,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國傢構建、民族認同和北歐模式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翻開這本書,因為“文庫”這個詞常常意味著內容會比較簡略和麵嚮大眾,但沒想到它的學術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顯然是下足瞭功夫,參考文獻和史料的運用非常紮實,但奇妙的是,他完全沒有讓這些學術細節成為閱讀的障礙。相反,他巧妙地將復雜的政治博弈、經濟轉型乃至文化思潮,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故事綫串聯起來。比如,關於芬蘭如何從一個農業社會艱難轉嚮工業化,以及這個過程中工人階級和新興資産階級之間的張力,書中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它對“卡纍利阿主義”這類民族精神流動的探討,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國傢的形成,絕不僅僅是條約的簽訂,更是無數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精神共鳴的結果。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那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經過仔細的打磨。它既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望,又提供瞭一種審視曆史的全新視角——如何在一個大國環伺的舞颱上,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而不被徹底吞噬。讀完後,我對所有關於“小國生存哲學”的討論都會多一個芬蘭的參照係。
評分我很少見到有曆史著作能如此平衡地處理“內政”與“外交”的關係。芬蘭的曆史,天然就帶著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但作者的平衡術實在高超。他沒有把芬蘭塑造成一個單純的受害者,而是清晰地展示瞭芬蘭精英們在外交決策中的主動性、妥協性和掙紮。無論是與俄國(蘇聯)的復雜互動,還是在二戰後的“芬蘭化”進程中的精妙周鏇,書中都提供瞭大量的細節分析,讓人看到“生存的智慧”是如何在極端的國際環境下被實踐的。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內政的側重點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關注農業改革、教育普及對後續國傢穩定性的貢獻。這使得芬蘭的現代化進程看起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一係列艱難、充滿權衡的決策纍積的結果。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絕不沉悶,它就像一部精密的製錶工藝展示,每一個齒輪(曆史事件)的咬閤都精準無誤,共同驅動著國傢這颱機器嚮前運轉。
你
評分芬蘭總統
評分注釋
評分芬蘭原來屬於瑞典。12世紀前,芬蘭社會還是原始公社製度。1155一1293年,瑞典對芬蘭發動“十字軍遠徵”,武力迫使信奉多神教的芬蘭人皈依天主教,臣服瑞典國王。1362年芬蘭成為瑞典一個省;1397一1523年卡爾馬聯盟時期,丹麥國王成瞭瑞典的君主,芬蘭總督由丹麥國王委任;1434年瑞典和芬蘭發生反對丹麥的農民暴動,1523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建立瓦薩王朝,重新恢復對芬蘭的統治,1556年芬蘭成為瑞典的一個公國;1596年西部波赫亞瑪地區的農民因不滿瑞典統治者“屯兵於民”和苛捐雜稅,拿起棍棒舉行起義,迅速波及南方,但終因寡不敵眾,1597年遭血腥鎮壓,芬蘭史稱“棒民暴動”;16世紀中葉瑞典開始和沙俄、丹麥、德意誌、波蘭爭奪波羅的海霸權,1554一1809年芬蘭淪為戰場,長期陷於戰亂;1714年瑞軍戰敗俄軍,占領整個芬蘭;1721年瑞、俄簽訂《烏西卡烏布基和約》,芬蘭東南地區為沙俄吞並,芬蘭史稱之為“大仇恨時期”;1741年瑞典對俄發動復仇戰爭,俄軍再創瑞芬聯軍,重占芬蘭,1743年簽訂《土爾庫和約》,芬蘭居密河以東廣大土地,包括塞馬河域全割讓給俄國,芬蘭史稱之為“小仇恨時期”;1808年沙俄迫使瑞典參加反英同盟未遂,對瑞典發動討伐戰爭,瑞典慘敗,1809年簽訂《哈米納和約》,芬蘭殘餘部分悉為沙俄吞並,成為俄國的一個大公國,由沙皇兼任芬蘭大公,對內實行自治,從而結束瞭長達6個世紀的瑞典統治。
評分另一種國旗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幟的藍色十字加上國徽(紅底黃獅),該旗幟為總統和軍隊用旗。芬蘭國旗是由埃羅·斯奈爾曼(Eero Snellman)和布魯諾·圖烏卡能(Bruno Tuukkanen)設計的,今天使用的國徽和總統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歐羅夫·埃裏剋森(Olof Eriksson)設計的。
評分芬瑞典語一直是行政、教育機構的第一語言,而芬蘭語直到19世紀芬蘭民族主義高漲以及芬蘭的第一篇民族史詩《卡勒瓦拉》發錶後纔受到重視。1808年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此後芬蘭就一直是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直到1917年。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1918年這個國傢經曆瞭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鼕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嚮芬蘭提供瞭部分協助)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瞭重要幫助)。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齣瞭芬蘭北部地區。
評分[QY]"
評分包裝好,送貨快,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傢,自11世紀,芬蘭就齣現瞭自己的國傢,從芬蘭的建國到如今,一共經曆瞭九個王朝的更替,纔迎來瞭芬蘭共和國的建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