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政治学〉疏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卷一到卷三前六章的著名疏,解,也是阿奎那留存于世的少数几种政治学著作之一。它反映了阿奎那的政治思想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两位伟大哲人有关政治与基督人生的隐秘对话;它也是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华彩篇章,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的复兴的重要证据,从此,分裂既久的政治学与伦理学开始再度结盟。
内页插图
目录
中译本说明
英译序
缩略语
序言
卷一
第一章 城邦
第二章 家庭和奴隶制(1)
第三章 奴隶制(2)
第四章 奴隶制(3)
第五章 奴隶制(4)
第六章 财产
第七章 理论上的致富术(1)
第八章 理论上的致富术(2)
第九章 实践中的致富术
第十章 家庭
第十一章 匠师
卷二
第一章 政治统一
第二章 共妻、共子与共享财产
第三章 共妻与共子
第四章 共有财产
第五章 苏格拉底的第一政体
第六章 苏格拉底的第二政体(1)
第七章 苏格拉底的第二政体(2)
第八章 法勒亚斯的政体(1)
第九章 法勒亚斯的政体(2)
第十章 希波达莫斯的政体(1)
第十一章 希波达莫斯的政体(2)
第十二章 希波达莫斯的政体(3)
第十三章 斯巴达的政体(1)
第十四章 斯巴达的政体(2)
第十五章 克里特的政体
第十六章 迦太基的政体
第十七章 其他政体
卷三
第一章 公民资格
第二章 政体的变革
第三章 好人的美德和好公民的美德
第四章 在不同政体中好公民的美德
第五章 城邦的目的
第六章 正义的与不正义的政体的各种类型
附录
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的复兴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城邦
1.我们注意到,每个城邦都是一种人类联合,是为获取某些善建立的,因为所有人做的事都是为了获得对他们来说是善的事。因此,每一人类联合显然都在追求善。
2.最高的、包含了其余联合的联合是绝对的至善。我们称这种联合为城邦或政治社会。
3.因此,认为政治家、王、家政管理者和奴隶主是同一回事的人是错误的。
4.在他们看来,这些联合只在规模上不同,而非在种类上有异。他们认为,父亲只治理少数几人,家政管理者则治理更多人,政治家和君主治理的人还要多,仿佛在较大家族和较小城邦之间,在政治统治和君主统治之间毫无区别。由一人治理时是君主统治,而由许多人根据政治学的规则轮番治理时,即是政治统治。
5.后面这种立场是错的。在根据常规方法考察此种立场的人看来,这种错误很明显。正如需要将其他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事物,最小的事物也是属全体的部分,因此需要分析城邦及其构成。在这种思考方式中,我们会看到它们之间是如何区分的,并系统理解与上述事物有关的一切内容。倘若某人能考察事物开端的发展.他就会思考在这个或其他事物中,什么东西最好。
6.因此,首先需要将无法单独存在的东西结合起来考察(比如,为了种族延续的男人和女人),并且,人类就像植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想要延续自身的种类,这不是根据选择,而是依据自然。
7.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根据自然为各自利益而联合。能理智地预见事情的人,根据自然是统治者和主人,从事体力劳动者根据本性是臣民或奴隶。相同的事情对主人有利,也对奴隶有利。
8.女人和奴隶根据自然是不同的。自然出于某一具体目的而制造每一种工具,这与德尔菲的铁匠不同。后者吝啬地造出有各种用途的小刀。一种工具只用于一种目的,才能使它做最好的事情。
9.然而,在其他(非希腊人的)社会中,女人和奴隶有相同地位。
10.根据自然,他们没有统治者。这个社会由奴隶(男奴和女奴)构成。考虑到这一点,诗人才说,希腊人可以正当地统治外邦人,仿佛外邦人(非希腊人)和奴隶有相同的本性。
11.正是从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以及从主人和奴隶的结合中产生了最初的家庭。诗人赫西俄德正确地说,最初的家庭由妻子和耕牛构成,而耕牛是穷人的奴隶。
12.根据自然形成的日常联合是家庭。加隆达斯称家庭成员为食桌伴侣,克里特的埃比门尼德则称家庭成员为炉火伴侣。
13.从许多个家庭中产生的第一种联合是村落,村落的形成不只为了满足日常所需。
14.当子孙(有人说他们是某宗族的成员)建立各自的家庭时,根据自然,村落尤其应该被视为各家庭间的相依相邻。
15.王是城邦的最初统治者,即便现在,某些民族也仍然接受王的统治。最年长的人统治家庭。最年长的人因血缘关系而统治相邻家庭。荷马曾说:“每个人给自己的妻儿立法。”(古时的人们就是这般散居的)
16.据说王也统治诸神,古时的王统治人类,至今某些王也仍然在统治,由于人类想象诸神形象同自己的形象相似,他们也想象诸神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相似。
……
《政治学》疏证:一部关于政治思想与制度演变的深度探析 本书旨在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疏证。我们并非意图重述亚里士多德原著的每一个字句,而是试图站在当代的立场,审视这部奠基之作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理解的演进,以及其思想对后世政治实践与理论构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的内容,聚焦于《政治学》文本背后隐藏的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的多重解读,以及其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如何继承、发展、甚至挑战。 第一部分:历史的脉络——《政治学》诞生的土壤与语境 在深入文本的精微之处前,理解《政治学》的诞生环境至关重要。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细致梳理古希腊城邦的社会、政治、文化图景,特别是雅典民主的兴衰与斯巴达政体的特色。我们将考察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那个城邦林立、政治实验此起彼伏的时代,是如何孕育出对政治秩序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土壤。 城邦的政治生态: 从不同城邦的政治结构、公民身份的界定、经济基础的差异,到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我们将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古希腊政治世界。这不仅是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提供背景,更是为了揭示其政治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具体的地缘与人文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传承与批判: 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思想源头,本书将对其理念进行辨析,并着重阐释亚里士多德如何继承、修正乃至超越其老师的政治哲学。我们会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对理想政体的构想,以及他如何从“应该如何”转向“实际如何”的务实精神。 哲学与政治的交织: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其形而上学、伦理学、修辞学等学科密不可分。本书将探讨这些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他如何从“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根本判断出发,论证政治生活的目的与意义;他如何将伦理学中的德性理论融入其对理想公民与良好政体的设想;以及语言与论证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文本的深层解读——核心概念的演变与再阐释 《政治学》的核心贡献在于其对政治现象的分类、分析与评估。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围绕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键概念,进行深入的文本梳理与多角度的解读,并追溯这些概念在后世的流变。 政体的分类与评价: 亚里士多德经典的“六分法”(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及其异化形式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石。本书将细致分析他区分这些政体的标准(统治人数、统治的目的),并探讨其对每种政体的优劣得失的判断。我们还将考察他如何认识到“混合政体”的价值,及其对现代宪政思想的启示。 公民、国家与法律: “公民”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定义,其权利与义务,以及他对于“国家”(polis)作为实现人类善的生活的最高组织形式的理解,是本书探讨的重点。同时,我们还将深入分析他对法律的性质、作用,以及法律与政治权力之间关系的论述。法律的普遍性与个别情况的适应性,是亚里士多德思考的难点,也是本书着力疏证之处。 财富、教育与政治稳定: 亚里士多德对于经济因素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本书将重点梳理他对财富的来源、分配,以及贫富差距对政治秩序影响的论述。他关于教育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塑造良好政治文化的重要性,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将分析他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看法,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化解社会矛盾。 革命与稳定性: 面对政治动荡与革命,《政治学》提供了深刻的分析。本书将聚焦亚里士多德对革命原因的归纳,以及他对于防止革命、维护政治稳定的策略的探讨。这不仅包括对现有制度进行微调,也包括对社会结构、公民心理的调整。 第三部分:思想的回响——《政治学》的传承、争议与现代性 《政治学》并非一本静态的经典,它的思想价值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重新发现、诠释与应用。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政治学》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它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困境与生命力。 中世纪与近代的传承与重塑: 我们将追溯《政治学》在中世纪经由罗马法的阐释、经院哲学的吸收,以及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的过程。例如,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政治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们又是如何发展或偏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 科学革命与“政治科学”的兴起: 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科学性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书将探讨,《政治学》中的经验主义、系统性分析等特点,如何为后世“政治科学”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反思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方法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时代局限。 现代政治语境下的解读: 在民主、主权、民族国家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政治学》中的城邦政治、公民参与等理念,如何被重新解读?其关于混合政体、理性治理的思考,是否还能为解决当代政治难题提供启示?本书将尝试从民主理论、宪政实践、国家治理等多个角度,探讨《政治学》的现代价值与局限。 争议与挑战: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伴随着争议。本书也将梳理历代学者对《政治学》提出的质疑与批评,例如,其是否过于强调美德而忽视了权力斗争的现实?其对民主的保留态度是否与现代民主理念相悖?这些争议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政治学》,也能激发我们对政治本质的进一步思考。 结语:永恒的对话 《政治学》疏证,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次邀请。它邀请读者重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现场,与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对这部经典著作的细致梳理与深度探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与演进,把握其核心概念的精髓,并从中获得理解当下与思考未来的洞见。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呈现一份对《政治学》思想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的复述或概括。它是一次对人类智慧遗产的挖掘,一次对政治现象永恒追问的重现,一次对“何为好的政治生活”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