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师系列·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2013白金版)》以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发展学理论,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绘画的一般图像表征、生理特质、可能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意义,以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适龄/不适龄、健康/不健康的参考。一般成人的绘画表现,除非受过特殊的美术训练,否则大都停留在12岁左右的儿童或青少年阶段(Lowen:feld&Brittain;,1987)。成人的艺术创作、精神病患者之绘画,甚至艺术家的视觉表现形式均有其脉络可寻。心理创伤严重的个体心智或呈现退化现象,其绘画发展亦然。基于要了解特殊儿童及成人的绘画表现,必得先掌握一般正常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则,本书可谓一能从美术进入孩子或当事人心灵世界的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关心儿童/个体心智成长的家长、老师及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亦是学习艺术治疗的基础工具书。
《心理咨询师系列·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2013白金版)》的第三版除将部分的旧资料更新以外,为配合“早期疗育”的医疗及教育思潮,在第二及第三章中对7岁以刊乙童的绘画现象及适龄的艺术活动尤其有详尽的说明,以作为诊断的辅助及介入的标准。此外,本版增录一篇原发表于相关研讨会的论文——“艺术教育治疗在‘艺术与人文’领域之应用”(第八章),探讨将艺术治疗理念实际应用于现今学校教育的可行性。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浅谈儿童画的诠释
一、艺术治疗的理论背景
二、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看儿童的绘画表现
第二章 自我表现的开始──涂鸦期(2~4岁)
一、涂鸦的意义
二、涂鸦的分类
三、涂鸦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涂鸦期幼儿美术的指导 五、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
第三章 表象的开端──前样式化期(4~7岁)
一、前样式化期的重要性
二、前样式化期的绘画表现特征
三、前样式化期的绘画反映4~7岁幼儿的一般性发展
四、前样式化期幼儿美术的指导
五.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
第四章 形体概念的形成──样式化期(7~9岁)
一、样式化期的重要性
二、样式化期的绘画表现特色
三、样式变化的意义
四、样式化期的绘画反映7~9岁儿童的一般性发展
五、样式化期儿童美术之指导
六、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
第五章 理智之萌芽──党群期(9~12岁) 一、党群期的重要性
二、党群期的绘画表现特色
三、党群期的绘画反映9~12岁儿童的一般性发展
四、党群期儿童美术的指导
五、总结
第六章 推理阶段──拟似写实期(12~14岁)
一、拟似写实期的重要性
二、两种创造类型的发展──视觉型与触觉型
三、创造表现与大脑功能的分化
四、拟似写实期之绘画表现特徵
五、拟似写实期的绘画反映12~14岁青少年的成长
六、国中阶段的美术指导
七、总结
第七章 学龄儿童之学校艺术教育治疗
一、意义与目的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特质
三、现阶段台湾艺术教育治疗化的调适
四、总结
第八章 艺术教育治疗在「艺术与人文」领域之应用
一、前言
二、艺术教育治疗之重要性
三、艺术教育治疗之哲学理念
四、课程实施目标与教学要点
五、课程设计重点与简例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五、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
涂鸦期的幼儿绘画活动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其身心整合的意义(感觉统合和人格培育)的确大于其美术意义。我们不奢望每位幼儿将来都能成为画家,但我们希望每位幼儿都能够因接受适当的绘画指导而身心健康,使未来的生活更丰富、成长更顺利。
在身心整合的大前提下,给幼儿的视觉刺激,事实上应从婴儿阶段开的学习。
为婴儿在其所处环境里,制造一些有利于观察的视觉焦点以便于婴儿的视觉运动。幼儿房内的陈设以块面、粉色系单纯的背景为主,而饰以图案清晰、色彩鲜明的图片;娃娃车或房间内顶上挂风铃等吊饰。用色彩鲜明之物与幼儿玩视觉追踪的游戏,让幼儿观看图画,和他进行看图说话等活动,均是在幼儿未进入涂鸦期以前便可从事的活动。幼儿主要看护人及幼儿自身的衣着也是重要的“看板”,若上头有令幼儿熟悉的事物(如玩偶等),能给予幼儿亲切温馨的感觉。
心理学家均一致地认为孩子5岁以前的生活是奠定未来人格取向的关键期,而幼儿与父母的互动经验也会影响未来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家长是涂鸦期幼儿从事一切创作活动最理想的老师,不得已而将此年龄的幼儿交给保姆或托儿所的家长,便失去自己诱导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机会丁\绘画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幼儿的体能活动、游戏、吃饭、唱游般,无须特别孤立于其生活经验之外。以下是给家长和指导者的一些建议: 、
(一)尊重幼儿
此阶段为幼儿发展其“安全感”和“信任关系”的重要时期。成人之言教不如身教,应强调言行一致,让幼儿能有明确的法则可循,也避免成人彼此间因育儿理念、态度分歧而让幼儿无所适从,进而学会察言观色,钻“法则”之漏洞,养成日后缺乏安全感和投机取巧的心态。对幼儿的哄骗、戏弄,如利用美食引诱孩子,却千方百计地不让他得手,也可能影响孩子对人的“信任”。对成人而言,或许只是在“欣赏”孩子见糖眼开、为糖而卫糖等种种“可爱”和“可怜”的表情和动作,并无“恶意”,殊不知此等举动可能会影响其自尊心,及其未来对自我的概念。
……
心理咨询师系列·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2013白金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