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民国时期蒙古教育政策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民国时期蒙古教育政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懿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蒙古教育
  • 边疆研究
  • 教育政策
  • 少数民族教育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内蒙古
  • 中国边疆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49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37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北部边疆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内容简介

  清末至民国,正是中国处于国力衰微的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边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蒙古教育政策各有不同的特点。《民国时期蒙古教育政策研究》将就清朝后期、北洋政府时期、抗战之前、抗战时期等不同时段,对蒙古教育政策进行阐述,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孙懿(1961-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民族理论研究,侧重于对我国民族教育、宗教及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的研究。主要著作:已出版《从萨满教到喇嘛教》《探寻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之路》等学术著作多部,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清朝后期的蒙古教育政策
第一节 蒙古教育改革的筹备
第二节 新政与蒙古教育政策的改革
第三节 清末蒙古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第二章 北洋时期的蒙古教育政策
第一节 北洋政府在蒙古地区统治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蒙古教育政策
第三节 1918-1919年蒙古教育状况

第三章 抗战前国民政府的蒙古教育政策
第一节 蒙古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
第二节 教育政策在蒙古地方的实施
第三节 1935年前蒙古教育发展状况

第四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蒙古教育政策
第一节 “边疆教育”政策
第二节 边疆教育政策的内容
第三节 边民教育的提出及其相关政策
第四节 对已有教育政策的修订
第五节 关于边疆教育师资队伍的相关政策
第六节 经费资助政策
第七节 南京国民政府蒙古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民国时期蒙古教育政策研究”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近代中国与东亚秩序重塑:区域互动与国家建构的交织》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在剧烈社会变革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其与东亚邻域互动关系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并着重探讨了这种区域互动如何反作用于中国自身的国家建构进程。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辅以扎实的史料考证,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在维护主权、重塑身份认同和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与周边地缘政治实体——特别是日本、俄国及东南亚地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权力博弈与文化交流。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近代中国的国家化进程并非孤立的内部演化,而是深刻嵌入东亚权力结构变动中的产物。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与影响下,清政府及后来的民国政府被迫调整其传统的“天下观”体系,转而构建一个基于民族主义和主权原则的现代国家框架。然而,这一构建过程充满了张力,它不仅涉及对内地的整合,更关键的是对遥远边疆与传统藩属地关系的重塑与再定义。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近代中国在面对外部世界挑战时所展现的多维反应: 第一部分:帝国秩序的瓦解与地缘政治的重构(约1895-1912年)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甲午战争后,清朝在东亚传统朝贡体系崩溃后面临的生存危机。重点分析了日本崛起对中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冲击,以及俄国在东北亚的渗透如何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复杂性。我们不再简单地将此视为被动受侵略的历史,而是深入探讨了清廷内部在应对“瓜分危机”时所产生的政策分歧与制度创新,尤其关注外交机构的现代化尝试,以及对“藩属”概念的模糊化处理,为后续国家主权话语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此阶段的叙事,着重展现了中国如何从一个“中心”国家,被迫适应一个由民族国家主导的东亚新秩序。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边疆认同的冲突(约1912-1928年) 民国肇建后,国家构建的核心任务转向了“五族共和”下的民族整合。本部分侧重于解析民族主义话语如何在空间上被投射到广阔的边疆地带,以及这种投射如何与当地既有的族群结构产生摩擦与冲突。我们细致考察了蒙、藏、疆等地的地方精英与中央政府在政治效忠、行政管理及资源利用上的复杂互动。通过对早期国民政府对边疆实行的行政干预和军事部署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国家”概念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地理空间的控制与明确的文化界限的划定。例如,对西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尝试,往往在动员民族主义的同时,也催生了地方反抗的火花。 第三部分:区域外交与国家利益的权衡(约1928-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寻求独立地位,并试图重塑其在东亚的形象。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国民政府在处理对日、对苏关系,以及对东南亚(特别是南洋)华侨事务上的微妙平衡术。我们探讨了国民政府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和外交手段,争取国际承认,并在复杂的帝国主义竞争中,争取国家生存的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南洋华侨的动员与管理,不仅是经济上的输血,更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跨国共同体”意识形态的试验田。书中通过分析档案中关于华侨对中国政治捐献的流向和影响,展示了国家构建的资源基础。 第四部分:战争阴影下的制度韧性与身份重塑(约1937年以后) 抗日战争的爆发,成为检验近代中国国家建构成果的关键时刻。本部分考察了在全面战争的极端压力下,中国中央政权如何通过战时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对内地的控制,并尝试将抗战的民族叙事延伸至海外。书中不回避战争对边疆地区主权认定的冲击,分析了在日军占领下,各地(包括内蒙部分地区)的权力真空与地方势力重组。最终,本书总结了二战结束后,中国如何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以一个基本确立了现代主权国家形态的身份,重新参与东亚秩序的构建,并为后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制度遗产与未解的难题。 本书的史学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上仅关注中央政策出台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国家政策在广袤的地理空间与多元的族群互动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与调适过程,从而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更为细致和立体的框架。研究方法上,本书广泛运用了中、日、俄等多国档案、外交文献及地方志、私人回忆录,力求呈现一个多声部的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入微。从那些泛黄的档案复印件到零星的私人信件片段,都被作者像文物一样小心翼翼地打磨和呈现。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与原始文本之间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是简单的引用堆砌,而是一种“还原文貌”的努力。例如,在分析某个教育法令颁布前后的地方官员往来电报时,作者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将电报原文的措辞、语气的转变,都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来呈现,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对我这种对史料细节比较关注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扎根于鲜活历史细节的坚实构建,让人觉得研究的每一步都踏得无比踏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沉稳内敛的,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一种深厚的历史关怀。它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为之的煽情或夸张,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之上,显得非常可信。作者的叙述笔触,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冷静、精准地解剖着历史肌理,但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总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人物命运的那份难以言喻的同情与理解。这种克制而又充满温度的写作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性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由专业人士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图景的深度纪录片,让人读完之后,不仅知识有所长进,心灵上也仿佛被某种深刻的历史体验所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逻辑梳理。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的简单线性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螺旋上升的构建方式。每一章看似独立,但又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整个研究的论证进程。从宏观的中央政策制定,到微观的学堂日常运作,再到对蒙古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衔接点,使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生涩感。特别是其中关于“地方权力代理人”如何执行上层政策的章节,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揭示了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是如何被地方环境所重塑和消解的。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结构,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可辨,即便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硬壳精装,触感厚实而沉稳,封面采用的米白色纸张散发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古典韵味,中央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学术的庄重感。尤其是边角的工艺处理,非常精致,既没有廉价感,又显得极其考究。打开书页,纸张的磅礴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阅读体验极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让我在触摸和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装帧设计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序言,仿佛在告诉我,里面承载的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值得细品的精品。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书架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存在来欣赏。它的厚度也令人满意,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深度探讨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处理得极其精妙,完全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套话。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读者迅速带入到研究的语境之中,他不是简单地陈述“我将研究什么”,而是巧妙地描绘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教育与边疆治理之间那种错综复杂、暗流涌动的关系。语言的张力很大,读起来有一种拨开历史迷雾的快感。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既严谨又富有洞察力,没有陷入既有框架的窠臼,而是努力去发掘那些被长期忽视的细微之处。初读引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拼图正在被徐徐展开,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政策变动背后,都隐藏着宏大的权力博弈和民族心态的微妙变化。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入研读下去的欲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