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Chinese Costumes: Seven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ostum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为《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四卷本)之精编本。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佩饰的具体面貌。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书正文及图文说明文字翔实,附图精美,各图均有详细图文说明。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教材,以及作为戏剧影视界服装设计、服装装饰界创新设计、美术工作者专业创作和艺术品收藏者鉴别真伪的优良读物,为迄今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史类书籍中内容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编排最科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收藏价值且兼具普及价值的学术巨著。
作者简介
黄能福,原名黄能馥,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1927年出生。1942年义乌县立初中肄业后在家务农,1949年被母校聘为语文教员。195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当年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并任工艺美术研究室秘书,全国第一届民间美术展览会会场管理组副组长、少数民族馆馆长。195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统一教材编选组员兼秘书。1982年起历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国家科委、科技馆赴加拿大“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展览会”纺织科技顾问。1987年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总顾问。198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同年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兼实用美术部主任。1992年任纺织工业部服饰博物馆总顾问。1994年任北京现代实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1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并任中国工艺美术馆顾问,中国云锦协会顾问。2008年10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09年5月受聘为苏州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服装顾问。
陈娟娟,女,北京人,汉族,1936年出生。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顾问、苏州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中国丝绸文物研究复制学术顾问、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筹建处顾问、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刺绣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服饰研究会研究员。1956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师从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织绣文物。四十余年,一直从事古代织绣文物的研究、分析、鉴定工作,为故宫及兄弟博物馆分析鉴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
主要学术著作见黄能福简历中的合著部分;此外还与他人合著《国宝》(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宝录》(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等,并在《文物》、《文物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学术报刊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2005年其专著《中国织绣服饰论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编入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2002年3月,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全国文博考古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赫、治学经验丰富、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之一。
黄钢,男,北京人,汉族,1961年出生。
著名织绣文物收藏家、画家。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个人作品在德国慕尼黑、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联展,并在中国香港J画廊举办个人展。20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参加亚洲艺术博览会和INSEARCHOF画廊画展。2002年在美国纽约宝林画廊参加纽约博览会画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画展。2003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在美国西雅图沃尔茨画廊参加亚洲现代艺术联展及美国芝加哥沃时画廊芝加哥艺术博览会画展。2004年参加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画廊中国艺术家联合巡展、韩国汉城国际博览会及北京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画展。2005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在中国台湾平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在法国巴黎JGMGALLERY参加“毛,当代视觉”画展,在北京A空间参加北京与纽约十位艺术家联展,在中国香港安娜宁画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在中国台湾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北京的记忆”个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远方的呼唤”个人作品展,并参加北京的“新东方精神”、“艺术史里外”、“流动的星”等联展。2009年参加由深圳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历史的图像”展,参加由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编著《中国龙袍》(与黄能福合著),由紫禁城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8年11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凯旋艺术空间编著《黄钢HUANGGANG》大型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服饰探源
一、中国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中国人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三、中华原始服饰的发祥期
四、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的新石器时代
(一)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二)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三)丰盛华美的原始首饰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
一、夏商西周服饰文化的背景
二、夏商西周的章服制度
(一)礼服
(二)一般服装
(三)舄履
三、军戎服
四、王权与德化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
五、夏代的服饰
六、商代的服饰
(一)商代的衣料
(二)商代的服饰色彩
(三)商代的服饰款式
(四)晚商蜀国鱼凫王的四件配套龙纹礼衣
(五)距今3000多年前天山南北居民的服饰
七、西周的服饰
(一)西周的宗法制和“中华”、“华夏”之名的来历
(二)西周的衣料
(三)西周的着装人物资料
八、商周时期的首饰佩饰
(一)发饰
(二)冠饰
(三)耳饰
(四)颈饰
(五)臂饰
(六)佩璜
(七)其他玉佩
(八)手饰
(九)冥衣玉具
第三章 春秋战国埋藏的服饰
一、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一)服饰用料的发展
(二)服装色彩观念的改变
(三)服装配套结构的变革
(四)工艺技术的发展
(五)服饰观念的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考古发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材料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
一、服饰文化综合发展的历史时代
二、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一)20世纪世界考古的奇迹
(二)秦国军队的服装
三、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一)汉代的冠制
(二)汉代的朝服
(三)汉代的一般服装
(四)汉代的鞋靴
(五)汉代的冥服
四、考古发现的汉代服饰资料
(一)服装、服饰用料
(二)由西汉到东汉、三国服饰纹样的演变
五、泰汉时期的首饰和佩饰
(一)发饰
(二)耳饰
(三)颈饰
(四)臂饰
(五)指环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饰
第七章 宋代的服饰
第八章 辽、西夏、金与元代的服饰
第九章 明代的服饰
第十章 清代的服饰
第十一章 中华服饰文明迈向平民化、大众化
精彩书摘
这些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能在崎岖的山谷地带出没,而汉族习于车战,只能在平地采用防御对策。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训练骑兵制敌取胜。而要发展骑兵,就需进行服装改革。具体的做法是吸收胡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有前后裆与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古时称为“穷绔”或“绲裆绔”的裤子,为便于私溺,裆不缝缀,用带系缚。将两裆缝合的满裆裤,古代称为(kun音坤)或恽(kun音坤)。用3尺布(约合现在70厘米)裁成不需缝合的短裤,称为犊鼻。合裆裤能够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而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在功能上是极大的改进。赵武灵王进行服装改革,在中华服饰史上是一件巨大的功绩。从而他建立骑兵,强化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春秋战国直至汉代,社会上层人物囿于传统审美观念,仍然保持宽襦大裳的服式。
(四)工艺技术的发展
在周代服饰制度中,头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周代规定凡吉礼应穿15升以上的细纺织品所制的吉服,遇丧礼只穿15升以下的粗纺织品所制的凶服,而做帽子得用30升的细麻布。因为用麻布作头冠是纪念老传统的古礼。这里的“升”,是指纺织品经线的密度。古代布帛通幅宽度是有规定标准的。按《汉书·食货志》记载,布帛的标准规格为“宽2.2尺为幅,长四丈为匹”。在幅宽2.2尺之内的经线数如果是80根,即为一升。如果是80根的2倍,即为2升。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战国铜尺一尺合23厘米,则战圉纺织品的标准幅宽2.2尺合50.6厘米。此数据与出土的战国至汉、唐一般织物幅宽相近。30升布的总经线数为30×80=2400根,2400根÷50.6厘米(幅宽)=47.5根/厘米,得知30升布的经线密度为每厘米47.5根。这个密度比现今市场出卖的白细布要细密一倍,把麻纤维精纺到这样精细的程度,其手工难度是很大的。春秋时期由于桑蚕丝生产发展,用80升的丝织品做帽子不但价廉,而且物美,所以人们都采用丝织品代替细麻布。以维护旧礼教为理想的孔子也在《论语·子罕》中讲道:“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五)服饰观念的发展
春秋战同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大学派对于服饰各有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到后世。
1.儒家的服饰观
(l)孔子主张以礼制为基础的服饰观。《论语·卫灵公》在“颜渊问为邦”后载孑L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之一。
(2)文质并重。外在的形式美必须与内在的品质美结合。《论语·雍也》载孑L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孔子说:朴实多于文彩,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具,可谓君子。
(3)佩玉之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盛行佩玉之风。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将玉看做人内在品格的象征,以玉比德。据《荀子·法行篇》的记载,子贡曾向孔子问玉,孔子阐释了他对玉的完整看法:“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4)孟子内外美的统一观。《孟子·离娄下》载孟子日:“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西子,即西施,春秋末年越圉苎萝山(今浙江诸暨南)人,以貌美著称。这里泛指国色天香的女子。恶,《吕氏春秋·去尤篇》高诱注云:“恶,丑也。”这段话大意是,孟子说:美女西施要是沾上一身污秽,衣冠不整,人们经过她的身旁时也要捂住鼻孑L;有人尽管面貌奇丑,假使他诚心吃素,通身清洁,注重修饰,也可以让他去祭祀上帝。
……
前言/序言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Chinese Costumes: Seven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ostumes]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Chinese Costumes: Seven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ostum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