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好些儿时记忆,经不住岁月磨损,失落久远,渐渐淡忘。有时,刻意苦思冥想,也未必能理出个头绪。比方说:书画大棚挂的那幅《清明上河图》是真是假,手艺精湛的石匠是否后继有人,还能不能再用上斋堂的砂锅、再吃上独轮车上正宗的牛头肉?诸如此类,竭尽脑力,儿时经历,如同散落无序的碎片,再也难拼接完整……
内容简介
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风土人情,随着老城墙的破坏和胡同的没落,面临着失去依托的窘境……
夕阳下的老北京人如何留住那过往记忆的沧桑?新一代北京人将如何触摸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文化根基?憧憬中华文明古国故都文化的中外游客如何能够寻觅到老北京的魅力?
《老北京那些事儿(3)》旨在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踩高跷、贴门神,寄托着老北京最生动的生活乐趣;锔匠、染坊、日杂挑子,串起老百姓朴素的岁岁年年;牛头肉、二锅头,蕴含着老北京的老礼儿老习俗;编席子、采野菜、拉冰床,是再也见不到的困苦;穿“的确良”、戴“羊剪绒”,野营拉练、看露天电影,是新时代的新时髦。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老北京浓郁而生动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作者简介
刘辉(文军),地道的北京人,喜好京味儿文学创作。常年笔耕不辍,大量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屡见于报刊等媒体。独树一帜的京味儿散文、杂文创作为《老北京那些事儿》积累了坚实的文字基础。“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是刘辉创作本系列书的原动力。
孙善郁(善若水),生长于北京,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从石奇、霍春阳等名家研习国画。其代表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大量美术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他长期钻研北京胡同文化,探讨以多种形式表现即将消失的京城痕迹,独具一格且形态丰富的京味儿画作深受业内人士关注。现任北京飞天电视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中国吴天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等职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少时趣事
文武警卫——家家恭请门神爷
高人一等——踩高跷的趣事
席卷天下——芦苇利用得五花八门
吆喝无声——甭拿幌子唬人
拾荒捡乐——童年间的趣味荒唐事儿
宠猫趣话——枉自存有命九条
郊练脚板——高歌一路的野营拉练
百年好合——那个年代的婚事儿
梦想翅膀——早年的少年之家
“英雄”情结——钢笔当家的日子
第二篇 食之旧事
野菜填腹——度饥荒的日子
京酒文话——变幻中的老礼儿老习俗
饕餮食语——闲说身边儿天大的话题
纸糊小柜——糖锣儿响处孩子来
牛头马面——卖牛头肉的独轮车
第三篇 旧京行当
兑米换盆——曾风行一时的地下交易
画里画外——书画大棚的今昔演变
锔合破碎——金刚钻揽的瓷器活儿
瓢声起落——日杂挑子的兴衰
染旧如新——染坊生意的兴衰
人身驴面——扮装活驴的街头滑稽
万缕梳缘——木梳买卖的前街后巷
床飞冰河——冰面上的运输工具
盖锅而论——小心翼翼的沙锅挑子
金融交易——旧京街头的“兑换银元”
青烟萦绕——烟贩儿游走街肆中
舳舻蔽水——早年的河湖水运
琢磨镂刻——雕龙錾凤话石匠
拢聚人气——把玩核桃的那些闲事儿
第四篇 新式物件
精彩书摘
专职踩中、小跷的,技术含量高些,靠五花八门的技巧赢得头彩,个儿顶个儿的都是角儿。京味儿高跷突出一个“俗”字,丑角儿的翻腾跨越,挤眉弄眼儿怪相百出;扮姑娘的大多也是男扮女装,动作大了些、过分些也没啥忌讳;小生老生总是正装样儿,俊俏的扮相,招得大姑娘小媳妇都想法儿多瞅几眼;几个妖魔鬼怪围着圈儿,边走边跳边吆喝,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兴奋劲儿来了,小丑小鬼连折几个后空翻,烘托了街巷的热闹气氛。
踩高跷在于演戏,在于用简单的情节、连贯的滑稽动作创作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拟人化的动物形象。伴着锣鼓点,尽兴地把丑角儿全方位铺陈于众人面前,要的就是通过糟践自个儿来娱乐大众。
那一回,有这么个形象,说起来叫我心里头好久不舒服。男扮女装,按道理应该扮相俊美,你一看,整个儿一奇丑的老妇:抬头纹、大痦子,塞俩馒头当女人乳房,耳朵挂俩红辣椒,最奇怪的是头顶儿上的大措竟是大芥菜疙瘩;嘴上也没闲着,除了撇歪嘴,还叼着三尺长的水烟袋。可惜了那身儿粉扑扑的丝绸褂!最不可思议的是,自个儿“拆相”,行到闹市了,掏出馒头就辣椒啃咸菜,逗得左右看客这起哄架秧子。要搁现在细分析,不知是不是叫低俗?要搞上纲上线,评价一句“俗不可耐”也不算过分吧?
赶上过节,街头的高跷队一拨一拨的。《西游记》的哥儿四个最招人,孙悟空武艺了得,金箍棒转一路;唐僧总是十字合一,口里念念有词;猪八戒的滑稽扮相儿快抢了大圣的风头;沙和尚老实,跟后头一声不吭。没忘喽,那匹白马也是个“角儿”,马面人身子,谁受罪谁知道。《断桥》折子戏挺丰富的,白娘子风韵绰约,尽显着婀娜多姿、哀哀凄凄;许仙风流倜傥,围着白娘子尽赔不是了;那边儿的法海一看就不是个善茬儿,秃头大脑袋,专门呼风唤雨水漫金山呐!
老踩高跷的主儿都知道,踩高跷分文跷、武跷。文跷,看扮相、听戏文,文绉绉地可谓“雅俗共赏”;武跷,跳、腾、跃、抻、劈叉、翻鹞儿、假摔跤,图的就是一片叫好儿声。丑角的样子,是高跷的队伍就必有他的存在。甭管饰演什么人物,丑角的“票房效应”总是第一位的。细说丑角,其实是高跷的灵魂。揣摩着一片喝彩,还是都冲着怪打扮儿来的。您说,瞅踩高跷的热闹,没小丑真不行。想看大戏,那上戏园子去啊!
……
前言/序言
老北京那些事儿(3)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鼓唤“日杂”——流动的杂货店
评分
☆☆☆☆☆
“空钟”声鸣——千姿百态抖空竹
评分
☆☆☆☆☆
“医”德天下——行医“虎撑子”
评分
☆☆☆☆☆
老榆树下——喜摘“榆钱儿”
评分
☆☆☆☆☆
见字如面——代写书信的笔墨先生
评分
☆☆☆☆☆
“卖花”姑娘——百花使者
评分
☆☆☆☆☆
“粥道”齐全——粥棚粥摊儿
评分
☆☆☆☆☆
“扇”起风生——卖扇子的挑子
评分
☆☆☆☆☆
蒲草席片——蒲包大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