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三大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中国意象:画说京剧(修订版)》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本书里,请您慢慢找寻……
作者简介
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
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苟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津》等,并长期为《北京晚报》、《梨园周刊》和原《中国京剧》等各报刊杂志撰稿。
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京剧的始末根由
四大徽班各具特色,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一说。即三庆班擅演整本大戏,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和春班擅演武戏,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机勃勃。
从“戏曲的活化石”到“百戏之祖”
徽班进京
高潮迭起
鼎盛年华
低谷与复兴
二 生旦净丑
钱金福先生的身段谱中有这样一句话:“老生弓,花脸撑,小生紧,旦角松,武生在当中。”老生往舞台上一站,脖颈要往后靠,含胸贴背,才像老生;而小生的头和胸部要往前拥,才像小生。
不同行当演员的手势,大花脸是五指分开,显示豪放;小生是
五指并拢,显示挺拔稚嫩;老生取其中,显示中老年人的潇洒与稳健;旦角则用兰花指或兰花掌,显示女性的温柔。
从高亢走向委婉俏丽的老生
扮相俊美的小生
骁勇敏捷的武生
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武旦
历经变革改进的老旦
粗犷威武的花脸
无“丑”不成戏
威风凛凛的龙套
三 名家与流派
有人曾在小报上画了一张漫画,左边画着谭鑫培,右边画着谭富英,中间画着谭小培,上面写着谭小培的两句话。他指着谭鑫培说:“他儿子不如我儿子。”他又指着谭富英说:“他爸爸不如我爸爸。”显然这是画者对谭五爷的嘲弄。当时有人拿着报纸让谭小培看,想不到,这位谭五爷看了哈哈大笑,连说:“画得好!”
老三派: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
老谭派:四海一人谭鑫培
陈派:旦角泰斗陈德霖
杨派:国剧宗师杨小楼
桃李满园的王瑶卿
梅派:伶界大王梅兰芳
尚派:文戏武唱的尚小云
荀派:“十旦九荀”荀慧生
程派:唱腔独具一格的程砚秋
小派:与四大名旦分庭抗礼的小翠花
余派:新谭派领袖余叔岩
言派:旧谭派领袖言菊朋
高派:高亢奔放的高庆奎
马派:飘逸潇洒的马连良
……
四 追本溯源话唱腔
五 浓墨重彩说脸谱
六 京剧后台有乾坤
七 神奇的京剧乐队
八 剧目经典
附录1 来戏校看看吧
附录2 《京剧名家·经典精粹》(DVD)简介
致谢
精彩书摘
从20世纪初开始,谭鑫培、梅兰芳异军突起,京剧由班社制走向明星制,凡有能力挑班唱戏的角,为了生存,都以自己的优长与特色招揽观众,逐渐从剧目、表演、服装、头饰等方面凸显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如四大名旦都唱《玉堂春》,都唱《白蛇传》,剧本、唱腔、风格,甚至剧目的名字却迥然不同。梅兰芳排演一出宫廷戏《太真外传》,尚小云就排演一出《汉明妃》,程砚秋会排演一出《梅妃》,荀慧生则排演一出《鱼藻宫》;梅兰芳有红字打头的《红线盗盒》,尚小云有Ⅸ红绡》,程砚秋有《红拂传》,荀慧生有《红娘》;梅兰芳有以剑为名的《字宙锋》,尚小云有《峨嵋剑》,程砚秋有《青霜剑》,荀慧生有《鸳鸯剑》。“四宫廷戏”、“四红戏”、“四剑戏”的产生,并非刻意而为,但是足以说明各位名家竞争的激烈和当年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由于梅、尚、程、苟等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们的后面又追随着大量的弟子和效仿者,传承着他们的衣钵,因此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京剧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艺术流派。
老三派: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
以京剧鼻祖、来自安徽潜山的程长庚(1811~1880年),来自湖广沙田的余三胜(1802~1866年),奎派创始人张二奎(1814~1864年)三人作为京剧创始人的代表。他们均以皮黄戏和昆腔戏为主,均以正宫调标志自己嗓音的高亢,均以楚调的实大声洪,旋律的简练、沉雄、质朴为特色。但是他们均无声像资料传世,后人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了解他们的演唱旋律和风格:一是北京市戏曲学校老校长徐兰沅曾在讲座中模仿程长庚的传人、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的唱法;二是程长庚的再传人汪笑侬的唱片;三是《取成都》唱片,此唱片虽然非程、余、张三人录音,却是当年的原始唱腔,沉雄古朴,气贯长虹。当年三人经常演出《取成都》,程长庚的刘璋,张二奎的刘备,余三胜的马超,均极具特色,互换角色时,三人也相得益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这老三派的演唱艺术,虽然唱法、旋律比较简单、古朴,不尚花哨,但是极其规范,格律严谨,不愧为京剧唱腔发展之蓝本。
在老三派中为何独称程长庚为京剧鼻祖或大老板呢?一是程长庚长期担任精忠庙首,德高望重,有领袖之风;二是程长庚担任班主的三庆徽班艺风严谨,剧目精湛,阵容整齐,长期为京都各班之旗帜;三是三庆班附设科班四箴堂,培育出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王长林等各行弟子,长期深刻地影响着京剧主流队伍的繁衍和发展,显示出他们在京剧艺术发展中正统的权威地位。程长庚的擅长剧目为《文昭关》、《战长沙》、《镇潭州》、《借赵云》和《群英会》等。三位京剧开创者中年纪较长的余三胜乃湖北沙田人,从领衔春台徽班到与谭志道联合组成广和成班,他主演的剧目多为《四郎探母》、《捉放曹》、《奇冤报》和《秦琼卖马》等。余三胜不但向谭鑫培传授了楚调须生的唱法和剧目,而且把谭鑫培引向了楚调京化的变革道路。从余三胜传之谭鑫培,再由谭鑫培传之余叔岩,又由余叔岩传之谭富英,到今天谭门七代取名正岩,以薪传余叔岩之正宗为己任,表明谭、余不分家,说明了这两家在京剧艺术的发展中志同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张二奎是京剧形成时期的老生三杰之一,一度为四喜班主,擅长《金水桥》、《打金枝》、《大登殿》等王帽戏。其传人有杨月楼、俞菊笙、杨小楼、许荫堂等,杨小楼喜演《大登殿》等王帽戏就是以奎派传人为号召。关于张二奎的出生地有很多说法,称其为北京人者强调他“以京音为准”,甚至称为京派唱法。但是我们无法从奎派传人杨小楼演唱的《大登殿》来验证其中的“京音”。尽管“京音张二奎”这一说法在京剧史书上无处不见,却无法验证京音唱皮黄的可能,这也是这位京剧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悬念。
总之,老三派的表演艺术,特别是唱腔艺术是皮黄从楚调转向京剧时期最具时代特征的唱腔艺术。
……
前言/序言
中国意象:画说京剧(修订版)(附DVD光盘1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