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看点:
1.作者浅白色,其创作的《巴黎没有摩天轮》自09年上市以来,持续畅销至今,总销量超过20万册。
2.《我们在互相辩认中老去》,继续延续作者都市文艺风格,在写给都市中每一个还来不及长大就将老去的你。
内容简介
独自生活这些年,工作像香水一样换了又换,只是越来越贵;
身边的人像手袋一样来了又走,都住在衣柜的同一格;
而房间里那张1.5×2米的单人床,总是一个人太空,两个人又太挤。
过去的一切都已模糊不可辨认,对爱情和婚姻还依然存有幻想:既然已经经历了不少人和事,浪费了不少时间,不怕再拖下去直到遇见对的人为止。
作者简介
浅白色,非典型水瓶,靠谱宅女。曾任职媒体,现是自由人。
代表作:《始终不聪明》《巴黎没有摩天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更远房间的声音
Season 1
聂蕙葶
E01 所谓希望
E02 纸张浪费者
E03 六度分离
E04 久宅是病
E05 谍影囧囧
E06 墨菲定律
E07 贪食蛇
E08 查理?高登
E09 出师不利
E10 思密达脸
E11 邦德你好
Season 2
聂蕙葶
E01 午夜的另一面
E02 为黛西小姐开车
E03 第三人称外视角
E04 泰迪熊
E05 孩子们都很好
E06 云图六重奏
E07 前任
E08 昨日之旅
E09 错误选项
E10 月宫
E11 答案
Season 3
聂蕙葶
E01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E02 160华氏度
E03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E04 最后的佳人
E05 第一次约会
E06 圣克里斯托弗
E07 不起眼儿的时钟
E08 自深深处
E09 柳园往事
附录 爱不会随时间老去
[特别推荐]
1
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
2
You know my name
3
Diamonds and Rust
4
Blowing in the wind
[历久弥新]
1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
2
Burnt by the sun
3
Famous blue raincoat
4
Forbidden colours
5
To be by your side
6
Older Chest
7
Here to stay
8
Thinking of you
精彩书摘
01 所谓希望
打开衣柜准备找出门的衣服前,我回头看了一眼床头柜上的小闹钟。闹钟屏幕右上角显示着23度一一为了避免秋冬季节情绪低落,我没事儿找事儿地把温度单位调成了华氏度。至少数字上看着比较暖和。
这种呆办法也只有宅在家里的时候能管点儿用。
按一个按钮,23华氏度立刻变成了零下5摄氏度,看来今天还得穿羽绒外套。换了衣服和鞋拎起包站在门口默念一遍:手机、钱包、钥匙、人。确认全都带了这才锁门下楼。
楼道一侧带护栏的落地玻璃窗开着一扇,透进灰尘味浓郁的冷空气。
每当宅过几天再出门,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可不是空气质量能扼杀的。长长的楼道一侧依次排列着紧闭的门,大概是因为我从不在上下班时出门,住了一年多都还跟邻居们不熟。靠近电梯那家夏天总是开着大门,隔着挂满灰尘的纱门传出小孩儿的哭闹声、做饭的味道、灰白的灯光、电视的嘈杂声……过完中秋他们家也终于关门了,让习惯了这些动静的我觉得天一冷楼道也单调了许多。
电梯间很空。等电梯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抬头去看墙上的电表,对应我家的那一条窄窄的显示屏上还有三位数字。这倒是挺让人安心,至少短期内不用担心正洗着澡忽然断电。以前总认为囤积生活物品和水电煤气是焦虑的表现,一个人住了一年多才明白过来:乐意囤积的人往往不会焦虑;真正不省心的是像我这种坚持任何东西每次都只买一定量的宅人,如果不借规律的购物行为来保持出门频率,恐怕总有一天要宅在家里长出蘑菇来。
不过我今天不是出去购物的。
我约了人。
什么?男朋友?难道我像是有男朋友的样子吗……
“你这么爷们儿,要男朋友千吗用啊?”李陸毫不客气地一脚松开离合器,车子抖抖索索地发动起来,扑哧扑哧地排着尾气从小区门口上路了。
我就差没用意念把自己变成一块橡皮糖,好稳稳当当地粘在座位上。
虽然早就听他科普过如何租一辆最适合跟踪的车,但我还是忍不住逮着机会就吐槽:“我说你又租这么个‘危车’,就不怕它半路散架?”
“那我下回开辆阿斯顿马丁你看行吗?”他慢条斯理地故作正经道,“就上回那。07电影里在空中翻了好几圈儿(向车。”
他说的是我们几天前在一家小咖啡厅里一起看的《皇家赌场》。
那是我第一次跟着他盯梢。他要盯的一对男女在咖啡厅里坐了整整一下午,我们看完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还不得不坐在原地回味了一个多小时。
想想邦德那辆阿斯顿马丁,再看看我们屁股下脏兮兮的皮坐垫,我不由得感叹:“邦德开的是改装过的DB5“,惦记惦记就行了,咱们是摸不到的。”
“你说你一姑娘家对车那么感兴趣千什么?”他边说边抬脚加速,伸手拉挡杆,此刻车很淡定,一点儿也没抖。
“买不起还不许惦记啊?”
“你是惦记车呢还是階记车里的人?”
“克雷格叔‘本来就是我们宅女的男神好吗?那大长腿和天然美瞳,看一眼就能把人美哭了。”我不自觉地推了推眼镜。近视没什么大不了的,鼻梁不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近视加鼻梁不高就有点儿悲剧了:每隔几分钟都要手动推一推镜框,即使它好好地架着没有往下掉,脸也能逼真地感受到一种摇摇欲坠的错觉。
李惟不以为然地问:“你想要他的电话号码吗?”
“你有?”
“你认为呢?”
“当然没有。”
“还好,这说明你的脑子暂时还正常。”
“……你滚开。”
我们都笑起来。
认识差不多半个月了,这还是我们头一回像朋友一样说笑。倒不是因为他不爱跟人说话,而是我在家宅得太久,已经不太善于跟别人打交道,只有在某些毫无戒备的放松时刻才能正常发挥一一似乎今天状态还不错。
李惟是个私家侦探,我是从若千条千姿百态的网络搜索结果中找到他们侦探社的。
他坚称他的工作和我们小姑娘幻想的不一样,而我试图说服他我理解捉奸也是一份维护社会和谐的高尚工作。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时他一共说了四句话:
l。“请进,你好。”
2“啊?开玩笑吧你?”
3“别说一周,一天也不行。”
4“再见。”
然而两天后,我坐上了这辆摇摇欲坠的车,完整地体验了我人生中的首次盯梢一一环境一点儿也不艰苦,有茶有松饼,还顺带看了部《。07》。
那天,我们坐在咖啡厅,透过玻璃窗看着那两人出门走向停车位上车离开。李惟收回目光看了我一眼,问:“比你想象中无聊吧?”
“我想象中比这无聊才对。哎,我们现在不用跟了吗?”
“天晚了。我去跟,你回家。”他站起来,抓起外套就这么走了,事先都不带缓冲的。
他刚刚喝绿茶的杯子还摆在桌前,一丝未散尽的热气正从杯里微弱地升起,而人已经不见踪影。看见了吧,这才是货真价实的“一溜烟儿”。
车驶入主路,右转往市郊方向开去。看来今天(內路程不会太短。
跟着盯了两三回梢,今天他难得地带我去找人了。严格来说他已经差不多找到了地址,今天只是亲自去确认而已。
不到半小时,窗外的风景迅速由连绵的建筑过渡到冬天光秃秃的林野。路边的指示牌规律地一个接一个匀速出现,似乎要上高速了,而他似乎仍然没有要从匝道下主路的意思。
“我们快到了吗?这是哪儿?”我问。
他不答话,从方向盘上挪开右手对我一伸。老规矩,在没确定我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拍照或录音的电子设备之前,他不会讲跟具体工作有关的话题。比如此刻,我只知道跟经济纠纷有关,他是去找一个躲债的。
我麻溜地从包里翻出手机关了交给他。
“哟,今天没带录音笔?”他笑道。
“反正你也不让我录。”
“我好像让你录过不少吧?”
“那是你给我科普的时候,跟具体事件没关系你才让录。”
“工作时间让你跟着本来就不太合适,还敢给你透露调查对象的资料,我就不用千了。”
这倒是真的。之前无论上哪儿盯梢,他都不会让我知道被盯的人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王作、为什么被盯、谁委托他盯。即使让我看到那些陌生人的长相,也绝对不准许我私自拍照。
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答道:“所以我只能白看看,明白。”
“录音笔交出来吧。”他目不斜视,语气平淡得就像在问我吃没吃饭一样。
“我没带。”
“不交出来我可就在这儿把你放下了啊,”他居然像模像样地开始减速,仪表盘上的指针直往下滑,“这儿没公交没地铁,出租车一天也难得有一辆路过,你自己看着办。”
车自从跑稳了之后倒是没再抖过,这会儿该抖的是我才对。
“我真没带,不信你翻我包!”我一把按住座位左侧的安全带扫,以防旁边这位“一溜烟儿先生”迅雷不及掩耳地把我赶下车。
车还在继续减速,他仍然和颜悦色慢条斯理。他语气越真诚,在这荒郊野外就越瘳人:“下了车你就在原地等我,千万别乱跑,我回程经过这里再捎上你。”
仪表盘上的指针滑过了20,还在降。
该死,李惟这货果然拾手打了右转向灯!要么他是真想停车放下我,要么就是专注细节演得逼真。
几十秒后,车停了。
他侧过头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不再说话,仿佛把车停下来不走的人是我。
我下定决心打死都不下车,比刚出发时更加努力地试图把自己粘在座位上:“跟你说了没带,要撵我下车也还是没带。”
他无奈地抿了抿嘴,一言不发又发动了车子,还顺手打开了收音机。
“喂,你真不信我没带录音笔7”
他不吱声,而是特別欠揍地跟着收音机里的音乐节奏一下一下点头。
车窗外电线杆和树依旧一根一根有节奏地从两侧掠过,口水歌的旋律在耳边绕来绕去,车内狭小的空间让这沉默又聒噪的氛围更加烦人。最讨厌广播电台播这些朗朗上口的歌了,数分钟后我的大脑果然成功地被入侵,思考功能暂时关闭,只有一排带旋律的字幕在脑中循环播放:“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什么叫情不自禁,憋住了没跟着唱就叫情不自禁。不对,是叫自制力。我果然死机了。
他该不是这一路都不再说话了吧?
坚持了一阵子,我终于挺不住了决定投降,伸手从外套兜里掏出那支录音笔,关上再扔进座位前的储物格。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带录音笔了?”我不甘心地问。
他说得轻松自然:“你右手一直插在兜里,坐进来以后连车门都是用左手关的,还能更明显点儿吗?”
他这人就奇陸在这里:有时候明明挺讨人厌的,可总不会让你产生想抽他的冲动。相反,我现在脑子里塞了个大大的“服”字。
我叹了口气,自觉地換了个话题:“那人特意跑到郊外躲债,你是怎么找到的?”
“这一个比较傻,换了电话卡但没换手机。要吸取教训,姑娘,这就是不好好设置iCloud账户的后果,按一个键就知道手机在哪里了。”
“你居然黑人家的苹果账号?!”我开始琢磨今晚回家就把同步设置改改,否则哪天随便谁随手一黑就能看到我的……生活照。唉,还是算了吧。电脑里连张不能见人的照片都没有,作为成年人我已经无趣到了一定境界。
李惟在一旁坚持既不承认也不负责的原则:“这是你的猜測。未经证实就不是事实。我只说了他做过什么,并没有说我做过什么。”
这倒是,他刚才最关键的一句里根本没有主语。真贼。
好吧,我也不纠结他认不认了。先满足好奇心要紧:“真的假的,找个人这么容易?你是猜到的密码呢还是用什么强制手段登上去的?”
他对我后一个问题充耳不闻,只继续对我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你没看新闻?前段时间CIA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的外遇事件,就是被一封邮件揭发出来的。別小看了现在的通信方式,间谍头子都是这么栽的。”
我被噎得停了两秒才接上话茬儿:“千你们这行的都这么多疑?”
“千你们那行的都这么好奇?”他反问。
这真是个好问题。
事实上,我向来不知道我的同行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仿佛他们全都有永不枯竭的天分,只需要偶尔停下脚步来捕捉脑海里讲不完的故事。
曾有一位很著名的同行前辈说过:出名要趁早。
我信了。
直到过了好几年我才意识到:她只说了出名要趁早,却没说趁早出名之后该怎么办。
有人能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纪录,而有些人却泯没于众人。很不幸,我属于后者。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成为前浪时年纪还小,以致根本没明白自己这些年来是如何渐渐死在沙滩上的。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我开始得过早的职业经历,只有“生得耀眼,夕匕得十脆”
我不想就这样结束。
我需要一个好故事,一个能咸鱼翻身的好故事。
而李惟一一我旁边这个敏锐、多疑、其貌不扬的私家侦探——是我最后的希望。纵然希望渺茫,怎么说也聊胜于无。
伴随着这车上下颠簸的节奏,我转过头凝视坐在驾驶位上的李。个子不高,下巴上留着青灰的胡楂儿,领子磨得有点儿白的旧衬衫,式保守的羽绒外套,手腕上有些年代了的登山表,搁在杯架里那只盖子磨损得不轻的保温杯……他就是我最后的希望?
横看竖看都有种死马权当活马医的悲壮。
再低头看看自己:两年前买的旧手袋、久未保养的靴子、不讲究款式的宽大羽绒服,整个人都显露出长期缺乏社交生活的疲态。哦,另了那支旱该进博物馆的录音笔,它现在正躺在这辆同样该退休的旧捷达的储物格里。
车窗外一片前不见来处后不见去路的荒野,真像我现在的生活。
见鬼,我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这一切要从两个月前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张名片说起。
……
前言/序言
自序
更远房间的声音
女摄影师珍妮弗?麦克卢尔曾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为拍摄对象,进行了一个私人摄影项目——《更远房间的音乐声》,以此来提出并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每一天因何而期待黎明。
她说:“我看着朋友们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反而产生一种不知意义的迷惑,我试图寻找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答案,却发现自己迷失在问题本身。这组照片就是关于这种迷失的描绘。”
那一组照片中有阳光照进空荡荡的室内泳池,在澄蓝的水面上投下光斑;有鲜艳的绿地毯中央,仰面躺着一只黄色的电话听筒;有斜顶阁楼一角,蓝底白花的墙纸斑驳剥落的形态;有光线昏暗的房间窗外,薄雾笼罩绿荫的风景……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片段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有趣的是,假如你也像她那样试图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每日经过的陈旧风景透过照片看上去都像是新的——原来晨昏之间阳光会给窗帘截然不同的透明度;原来抽屉里卷成卷状的袜子看上去像一堆冬菇;原来洗手间的淋浴喷头总是会略微歪向固定的方向。
同样,如果日复一日地拍同一件东西,你会见证它的变化。你会知道一个苹果究竟是从哪天开始慢慢软塌下去不再水分饱满,你会知道灯罩上从哪天起开始有第一层薄薄的灰。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过着过着就变了”这种事,每一件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这变化太细微,夹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毫不起眼儿。而我们早已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
我们每一天因何而期待黎明?不,我们感觉不到期待,除非能向自己证明生活并非枯燥的重复。
成长的过程亦然。意识到自己终将老去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其实这缓慢而隐蔽的过程自从成年起便悄然开始,直到许多年后你才恍然发觉自己的变化。
我们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长大,途中渐渐磨平了与生俱来的单纯与莽撞,回过头只看见仍栩栩如生却不再那么鲜活饱满的青春。只有我们自己了解当中的区别——用于定义我们的词由“年少”替换成“年轻”,未来不再是不可预期的漫长岁月,而是一个两位数字的倒数时限。我们已经体会过独立的人生,已隐约看到自己在这庞大世界里的位置,不复年少时的好奇,不复无知时的勇气。年岁渐长的我们学会斟酌,学会考量,学会妥协,学会犹疑,学会不再那么相信直觉。这些能力就像骑自行车或游泳,一旦学会便成为本能。
当新的“本能”覆盖旧的,我们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某个天平倾斜了。一枚枚砝码不可阻挡地由丰盛的情感缓缓地滑向规则。年少时整个世界都摆在面前,我们仿佛有无数选择可以一一尝试;而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件一件丢掉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留下属于自己的固有形态。
年龄一个一个数字往上加,而生活的内容却在一点一点地做减法。你有了不会再吃的食物、不会再穿的衣服、不会再尝试的工作、不会再选择的人。
老去是无可避免的过程,如同成长。它并不意味着某些特质的消退,而是我们开始本能地遮盖住某一部分的自己。
起初,你会遗憾、会惧怕、会频繁地回忆从前,听到任何有关青春的话题都难免内心溢满感慨,乐此不疲地试图借由与他人相似的记忆去反复验证自己是否曾虚度青春。
相信我,它不会持续很久,直至你安然接受:某天自己终将老去,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与这地球上所有的人相同。
同时你也将明白:我们真正惧怕的并非老去本身,而是怕自己与这世界之间的关联变成一种贫乏而僵硬的模式。
今年我29岁。
在29岁生日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明年就将进入三字开头的年纪。一直认为30是一条分界线,我却预想不到一年之后的生活会与现在有任何不同。这大概便是那位摄影师要表达的“不知意义的迷惑”。
我试图寻找生活中重要的答案,与你一样,与这本小说中的她们一样,与所有人一样。
她们的故事并不特别,只是三个不同年龄的单身女人的生活片段。她们就像每天在路上与我们擦肩的那一张张陌生的、渐露疲态的脸,她们是你,是我,是栖息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焦灼、悲伤和快乐。
她们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镜像,是“更远房间的声音”。
虚构的故事总有结局,不是在此处,就是在别处。而此时此刻还真实地生活着的你和我,在老去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是吗?
正如这几句诗: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热情,
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真诚,
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
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