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以“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为题, 探讨立宪运动革命之影响及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具体内容包括: 立宪派与清廷预备立宪 ; 立宪派的言论与宣传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韦慕庭先生序
自序
三版序
上编 立宪派与立宪运动
第一章 立宪派与清廷预备立宪
一、清廷预备立宪
二、立宪派的兴起
第二章 谘议局的建立与立宪派的结合
一、谘议局的选举
二、立宪派人的背景与结合
第三章 立宪派的言论与宣传
一、立宪言论的指导者梁启超
二、立宪派的言论机关
第四章 请愿国会与弹劾军机
一、谘议局与请愿国会
二、资政院与弹劾军机
第五章 革命前夕立宪派的态度
一、立宪派态度的转变
二、宪友会的动向
下编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第六章 川鄂湘与武昌革命
一、蒲殿俊与川路风潮
二、汤化龙与武昌起义
三、谭延闾与湖南独立
第七章 两广闽浙晋鲁诸省之独立
一、两广谘议局之响应独立
二、立宪派在闽浙与革命党的合作
三、晋鲁立宪派人对独立的态度
第八章 云贵皖赣之独立
一、云南独立及贵州派系之争
二、皖赣立宪派的活动
第九章 华北东北及西北各省的企图
一、直豫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
二、东北保安会的特质
三、陕甘立宪派人的消极与反动
第十章 江苏立宪派与革命大局
一、张謇拥护袁世凯的计划
二、张謇与革命党的合离
结论
附录一 各省谘议局议员名录
附录二 资政院议员名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立宪派与清廷
预备立宪
一、清廷预备立宪
近年来有几种关于革命的论著,认为一个革命运动的发生,不在专制政治的败坏或压迫到了极点的时候,而是在统治者措意改善,压迫已经减轻,政治趋向开明之后。〔1〕此一理论,如用以观察辛亥革命前数年间的中国政治,似有其可信之处。
清末的内忧外患,至甲午一败,可说到了顶点。但是全面性的革命不曾发生,戊戌的求变改革运动,也得不到一致的支持。其原因自然很多。归纳起来,在握有权力的当局,其统治力量仍强,高压手段亦方兴未艾;民间尚缺乏一致反抗的意识。所谓“高压者不惜增加你的痛苦,但痛苦不能构成不满;痛苦愈是加深,愈无反抗的余地”〔2〕。
革命何以发生在清廷采取改革政策之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预备立宪诏的颁布,无论其为真情或假意,态度已经较前开明,诸般措施,不无差强人意之处。而革命竞在宣示九年预备的第四年爆发了,正所谓“痛苦在可以忍受时,不满就会达到高峰;当不满的情况已经改善了,不满往往造成动乱。”“痛苦已经减退时愈感痛苦,解除痛苦的心愈切”〔1〕。
如果清廷没有预备立宪之举,革命是否会在辛亥年发生?即使发生了,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洲王朝是不是会那样迅速地被推翻?诸种解释,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但是由于有了立宪之举,反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及清廷的灭亡,似不无直接间接的关系。清廷的预备立宪,是开明政治的起点——专制政治已被迫稍事收敛,人民的政治意识已渐次开启,深藏内心的不满,终于形于表面而成狂潮。希望大事改革的要求不达,转而寻求对抗,是所不免。清廷的势绌,实始于立宪运动。本书旨在讨论一批热心于君主立宪者与革命的关系,官方的立宪预备不多涉及。但立宪派与立宪预备有不可分的关系,不得不将其原委略予说明。
君主立宪的宗旨在授民以权,让全国人有共同参与政治的机会。此一运动的发轫酝酿,由来已久。同光年间冯桂芬首先公开指出了民权政治的重要,引经据典,论政治宜“善取众论”。王韬亦叹服英国政治,谓治民之要,宜顺民之意。光绪初年,马建忠受法国的影响,认为立议院而下情上达,是第一个指出议会要义的人。其后,郑观应谓有议院则“君民一体,上下同心”。陈虬认为开议院为当务之急。汤震(寿潜)主张两院制度。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不仅言议院之利,进而论及选举之道。这一类的言论直接间接对戊戌变法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