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闽南,文化多元,民风淳朴,美食遍地……不管了解闽南,不了解闽南,只要有机会就该去体验一下深度游。《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由台海杂志编著,《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带您从东到西,从北往南,领略闽南乡镇的生活气息,闽南人的衣食住行、风俗喜好、美景佳馔。翻开它,遇见最亲切的闽南。Go,带着这《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游闽南去吧!
内页插图
目录
风情鹭岛
鹭岛渔村——远去渔人的背影
山海交响——翔安纵走线上的神秘风景
鹭岛田园诗——心中难以释怀的朱砂痣
世外桃源——走进纯净山村的田园画卷里
英雄三岛——寻找泛黄的战地记忆
天南锁钥——胡里山的亚洲第一炮
乡土漳州
古镇海卫——兵戎故垒今何在
南靖土楼——古城的优雅复兴
东山关帝——对海听风往事残
漳州海门——水天一色海门岛
长泰山重——山重村里三重美
龙海骑楼——九龙江畔民国旧影
角力隆教乡——亲历畲族酬神祭典
草野平和——铅华洗尽唯留佳话
高安坪水一一华安畲人的桃花源
刺桐名城
茶香安溪——四月茶山淡淡香
繁华蝇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施琅故里——水清沙幼深沪湾
泉州南少林——以武入禅
山城永春——桃源深处觅闲暇
精彩书摘
水岸戏台,涛声相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海子的奢侈梦想,其实一直是曾厝按居民的琐碎日常。海水蓝得直逼天际,空气好得气晕山西,绿树茂草填满双眸……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讨生活;他们的一目三餐很可能是花蛤、鱿鱼、土豆丝、菠菜;他们在小巷里泡起功夫茶,聊起天来,时间跑得比兔子还快;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一样,他们爱看戏,爱听戏。戏里有爱恨、悲喜、别离、重逢。
这里有日常的一切,甚至比一切还多。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戏开演的时候,有海涛伴唱,有豚声相和,有明月当空,有嫦娥偷听。即使换作悉尼歌剧院,在曾厝按戏台听戏的人也未必乐意去。
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当时唱戏,甚至戏台也得临时搭建。据看守圣妈宫的倪先生介绍,解放前,厦门曾厝按一带还有“斗戏”的风俗:村子里同时请来两三个戏班,在马路两边摆开阵势,在同一个晚上演同一出戏——这是名副其实的“唱对台戏”。哪家唱得好,叫好声高,就留下哪家戏班继续唱下去。败下阵来的梨园戏班难免不服。于是,从“斗戏”到“斗气”,再到“斗殴”,顺理成章。“斗戏”的风俗在建国之后逐渐消失。
上世纪70年代末,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人们终于能够看到更多彩的历史人物在舞台上腾挪身形,抛收水袖,终于能够听到跟过的戏。曾厝按的村民们集资,在海边搭了一个铁架子,每逢有戏班子来演出,就把铁架子的顶部用帆布遮住,临时的简易戏台就应时而生。看戏的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大榕树上,有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十年浩劫之后,人们渴求自然新鲜的文艺。1993年,借修建环岛的契机,曾厝按人拆掉锈迹斑斑的铁架子,盖起挑高近10米的漂亮观戏台,成为环岛路一景。
每年八月初一晚上,来自闽南各市地的芗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晚。演出会一直延续到农历十一月。一幕幕经典戏作在海涛伴唱之下,酿着一轮萧萧月色上演。打斗,不必,唱腔的婉转与幽远已然“此曲天上有,人间难相闻”;烦恼,不必,没有比在盛夏的夜晚,在凉风拂面的海边听戏更惬意的事情了。
东屿一个渔村的城市梦
东屿距海沧的行政中心不远,是块风水宝地,开发商一度将东屿湾比作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因此东屿也有了海沧小香港的称呼,前几年,东屿湾被命名为海沧湾,更可见东屿的区位优势。
厦门人说,从西堤望去,东屿很美,那里有品尝不尽的海鲜美味。
东屿人说,从东屿湾望去,厦门是梦,那里繁华,琳琅满目。
厦门和东屿之间有诉不尽的情怀,东屿在变,独特的区位优势。注定了它将转身告别渔村。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屿人赶赴厦门经营各种生意,当然,他们依旧放不下老本行——海鲜买卖。
东屿三面环海,三孔石桥“刘三桥”和海边的石堤曾是连接东屿和邻村的陆上通道。一边是沿海滩涂,一边是拓荒得来的良田,改革开放前,东屿就因鱼米富饶闻名遐迩。当地有旬俚俗“好材不流过溪,好女不嫁外村”,这是当年东屿富足的真实写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屿之所以富足,还靠厦门的市场。东屿的男人们将海鲜捕捞上岸后,就把活转交给女人们,由她们将海鲜送往鹭江道附近的各处码头贩卖。海沧大桥完工后,厦门人驾车前往东屿各处酒店排档品尝美味,城里人对土笋冻、土龙汤和小章鱼这类海鲜兴趣十足,这三样海鲜因此成为东屿各处海鲜酒楼排档的招牌,被誉为“东屿三宝”。其实,海蛎才是东屿的海产主业,挖海蛎,捕捞鱼虾螃蟹才能见出东屿人的艰辛。
……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善哉斯言。不说别的,光我们福建,区域文化,就有闽中的三山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
而这些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比如,我们闽南文化,就是一种山海兼备的区域文化。
研究闽南文化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只是,文化的挖掘,未有穷尽,无非角度有异,内容有别。
《台海》杂志的一群年轻人,执着于闽南文化的采写,年积月累,拟结集出版,取名“最闽南”。
编辑嘱我写几个字,说是要当“序”。本想婉拒,不仅是自个工作忙,更主要的是,写序得有感觉,有感触,有感悟;否则,无病呻吟,画蛇添足,是要受人诟病的。
我说,看看草稿吧。
一看,还真的觉得有写的必要。
主要还是,书的作者,都是八零后的。
人说,八零后是喜欢怀旧的一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从书中,读出他们的笔下的闽南,则不同于其他的闽南;他们的怀旧,也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怀旧。
比如,他们笔下的闽南,就不同于学究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是枯燥的闽南,乏味的闽南。
学究的闽南,往往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往往是在“死”的材料加上自己一鳞半爪的所谓见解,浪个虚名,或骗几文铜板。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鲜活的闽南,生机的闽南。
远去渔人的背影,触发他们伤感的神经;兵戎故垒的残垣,激活他们飞扬的思绪;时光停滞的巷子,放慢他们匆忙的脚步;氤氲升腾的茶香,定格他们安详的韵味;别有风味的小吃,挑战他们舌尖的感觉……
他们笔下的闽南,也不同于诗人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虚幻的闽南,浮华的闽南。
诗人的闽南,是写意的,是白描的,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读了,更多的是朦朦胧胧,有的甚至是浑浑噩噩。
而杂志年轻人笔下的闽南,则是思考的闽南,哲理的闽南。
今生繁华,前世难觅。岁月的涤荡,迷糊了历史的年轮;城市的演绎,剔除了人文的沉淀。一轮接一轮的旧城改造,层层剥落人们回忆的载体,只剩侥幸残存、依稀透露着闽南前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思索,这样的拷问,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或许不屑一顾,或许羞愧难当。
但不管如何,年轻人发声了,历史会听到,未来会听到。
细细地品味着他们的文字,眼前浮现出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一栋栋,一层层,在脚下铺排着,沉默着,犹如小学老师黑板上一个个汉字,略显歪曲,略显端庄,但那却是岁月与个性较量的结果,历史与现实媾和的纠结,隐忍而倔强,桀骜而无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没有什么大开大合,没有什么感情泛滥,一切都是无言的结局,有的是历经千百年时光的跌宕,谁也不知道它沉默的外表下,究竟包藏着多少平静的往事、坚韧的抗争。
这样的闽南,活在我们心中。
最闽南:闽南乡镇影像纪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