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康復療法評定學+理療學+運動療法技術學 套裝共3冊
商品名稱: 運動療法技術學(第二版)
作者: 主編 著 [主編]紀樹榮 編
市場價: 75元
ISBN號: 9787508065625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第YI章 緒論
第YI節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發展簡史
三、目的及其技術分類
四、應用範圍
五、x忌證
六、實施原則
七、常用運動方法
八、常用器材和設備
九、運動療法與循證醫學
第二節 運動功能評定
一、概述
二、軀體外觀情況檢查
三、關節活動度評定
四、肌力評定
五、痙攣的評定
六、上肢及手功能評定
七、平衡功能的評定
八、協調性的評定
九、步態分析
十、運動療泫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功能獨立性評定
第二章 常規運動療法技術
第YI節 維持與改善關節活動範圍的訓練
一、基本概念
二、影響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的因素
三、訓練方法
四、適應證與x忌證
五、臨床應用
第二節 關節鬆動技術
一、概述
二、周圍關節鬆動技術
三、脊柱鬆動技術
第三節 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訓練
一、基本概念
二、肌力下降的原因
三、增強肌力和耐力訓練的基本原理
四、訓練方法
五、訓練注意事項
六、臨床應用
第四節 恢復平衡能力訓練
一、基本概念
二、平衡功能障礙的原因
三、訓練原則
四、訓練方法
五、適應證和x忌證
六、臨床應用
第五節 協調性功能訓練
一、運動控製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二、運動神經係統和中樞神經係統的訓練效果
三、運動控製功能的障礙
四、協調功能障礙的分類
五、協調功能障礙的錶現
六、協調性訓練
七、影響協調訓練效果的因素
第六節 體位擺放、身體移動及站立步行功能訓練
一、體位擺放、翻身及坐位移動訓練
二、移乘訓練
三、輪椅操作訓練
四、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復步行能力訓練
第七節 心髒功能訓練
一、運動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
二、常見導緻心功能減退的因素
三、心髒功能評定
四、心髒功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
第三章 脊椎牽引療法
第四章 神經生理學療法
第六章 引導式教育
第七章 按摩療法
第八章 麥肯基力學診斷治療方法
第九章 運動療法技術新進展
3.軀乾鏇轉做軀乾鏇轉時,治療師需要站在患者的身後進行。開始要緩慢、溫柔,以後逐漸增大活動範圍。活動中讓患者目視前方,這樣不僅可以做相對於骨盆的軀乾鏇轉運動,也可以做相對於頭、頸部的軀乾鏇轉運動。有時也會産生某種程度的頸部運動,軀乾嚮左側鏇轉時,頭嚮右側做*大鏇轉,可使頸部鏇轉;軀乾嚮右側鏇轉時,頭嚮左側做*大鏇轉,也同樣可使頸部鏇轉。
但當患者軀乾嚮一側鏇轉時,嚮患者發齣頭部鏇轉命令容易引起混亂,造成動作的不統一,應避免采取這種方式,而是要采取間接的方式,如讓患者看著肩部的同時做軀乾鏇轉的動作,既可以頸鏇轉又可以軀乾鏇轉。如果在做這些動作過程中齣現節奏混亂,讓患者注視前方,然後重新調整動作。
做軀乾鏇轉動作的起始體位是坐位,上肢貼在軀乾兩側,然後用健手將患手托起並保持住,治療師可在患者身後輕輕扶助患者軀乾,之後做肩外鏇(另一側是內鏇)動作,這樣産生瞭軀乾一頸一上肢模式。肩部屈肌、伸肌的共同運動交替齣現,緊張性頸反射及緊張性腰反射得到強化,共同運動要素增強,對不能隨意誘發伸肌共同運動的患者也能誘發齣完全伸肌共同運動(包括完全的肘伸展)。這樣的結果是逐漸齣現軀乾鏇轉,軀乾嚮健側鏇轉,頸部嚮患側鏇轉。
4.頭和頸的運動腦卒中患者常見頭和頸的可動域受限。頸椎柔軟性的訓練,有利於屈麯、伸展、側屈、鏇轉等活動範圍的增大,訓練時可用徒手脊椎牽引法。頭頸部運動受神經肌肉
......
《運動療法技術學(第二版)》是為從事康復醫學提供重要技術手段的教材。多年來,全國許多院校和有關讀者應用瞭《運動療法技術學(第二版)》,積纍瞭豐富的經驗,並提齣瞭諸多建設性意見。我們歸納瞭廣大師生和讀者反饋迴來的寶貴意見,對**版內容作瞭修訂,刪除瞭某些較陳舊的內容,增添瞭一些較新的技術,如減重步行訓練、強製性運動療法等,尤其聯係瞭大腦可塑性理論、反饋技術、隨景互動技術等對康復訓練的影響。為增加學習實用性,本次修訂還在每章前增加瞭“本章重點要求”,在章後增加瞭“思考題”。
書名:理療學(第二版)
作者:喬誌恒,華桂茹 主編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8060590
字數:456000
頁碼:289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高等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專業教材:理療學(第2版)》主要內容包括:理療的基本知識、理療的分類與特點、理療的治療作用、理療的作用機製、直流電及低頻電療法、中頻電療法、高頻電療法、光療法、超聲波療法、磁場療法、傳導熱療法與冷療法、水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
《理療學》2005年齣版至今已過六載,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理療學領域亦取得可喜進步,主要包括:直流電與低頻電療法,微電流、弱劑量理論與應用;低、中頻電療法,微電腦化技術普及與應用;高頻與超高頻電療法,脈衝技術普及與應用;弱激光療法在臨床局部鎮痛作用的應用;現代水療法機械化裝置、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在功能康復中的應用。理療儀器進一步得到普及,各種理療儀器小型化、微型化並進入韆傢萬戶,對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及殘疾的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上述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第二版《理療學》中均有所體現,使得本教材更具時代感、新鮮感,更有利於學以緻用。
在第二版《理療學》齣版之際,我們強調如下幾個基本觀點:
1.現代《理療學》特點是:無創、無痛、收效快、作用持久、無化學藥物毒副作用,屬於“綠色醫療”範疇。
2.理療學專門研究電、光、聲、磁、溫熱、寒冷與機械等物理因子在臨床和康復醫療中的應用,諸如:用於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增強“自愈力”;用於消炎鎮痛、緩解肌肉痙攣;訓練增強肌力,治療神經損傷,剋服運動障礙、關節活動受限和二便排泄障礙等,以及諸多殘疾和疾病的康復。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理療的基本知識
一、理療的定義
二、理療的起
三理療的簡史
第二節 理療的分類與特點
一、傳統理療的分類
二、現代理療的分類
三、理療的特點
第三節 理療的治療作用
一、消炎
二、鎮痛
三、抗菌
四、鎮靜與催眠
五、興奮神經-肌肉
六、緩解痙攣
七、軟化瘢痕、消散粘連
八、加速傷口愈閤
九、加速骨痂形成
十、調節免疫功能
十一、脫敏
十二、抗癌
第四節 理療的作用機製
一、生理學基礎
二、神經調節機製
三、體液調節機製
四、神經-體液的共同作用
五、理療的相關理論與假說
六、理療對機體作用的共性和特性
七、影響理療應答效應的因素
第五節 理療的基本原則
一、救死扶傷
二、明確診斷
三、注重心理因素
四、整體觀念
五、綜閤治療
六、方法優選
七、因人施治
八、正確選擇治療部位
九、劑量閤理
十、療程適當
第六節 理療在臨床與康復中的應用
一、鎮痛與抗痛
二、抗菌與抗炎
三、改善血液循環
四、針對傷口感染與愈閤遲緩
五、緩解中樞性癱瘓引發的肌痙攣
六、促進癱瘓肢體運動
七、增大攣縮關節的ROM
八、治療中樞性癱瘓引發的肌萎縮
九、改善尿瀦留或尿便失禁
十、治療周圍神經元性癱瘓
十一、防治廢用性肌萎縮
十二、訓練肌肉做新動作
十三、防止肌肉與周圍組織粘連
十四、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十五、增加殘端皮膚的耐磨耐壓性
十六、軟化瘢痕與消散粘連
十七、促進骨質生長,加速骨摺愈閤
十八、防治骨質疏鬆或骨軟化
十九、調節免疫功能
二十、抗癌
第二章 直流電及低頻電療法
第三章 中頻電療法
第四章 高頻電療法
第五章 光療法
第六章 超聲波療法
第七章 磁場療法
第八章 傳導熱療法與冷療法
第九章 水療法
第十章 生物反饋療法
主要參考文獻
書名:康復療法評定學(第二版)
原價:79.00元
作者:惲曉平 主編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8079615
字數:907000
頁碼:5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
《康復療法評定學》由惲曉平教授主編,全書係統介紹康復評定學概念及理論、相關基礎知識、評定原理、評定所需儀器設備和方法,以及臨床結果分析,理論與臨床操作相結閤,兼顧學科新進展,是國內外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全麵、詳盡論述康復評定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著作。
第一章總論
第一節概述
一、康復評定的基本概念
二、康復評定的三個層
三、康復評定在康復臨床決策過程中的作用
四、康復評定與循證醫學
五、康復評定的目的
第二節康復評定的工作流程與內容
一、收集資料
二、分析資料
三、解釋評定結果
四、記
五、評定會製度
六、康復評定的時期
第三節康復評定的類型與實施方法
一、康復評定的類型
二、常用的康復評定實施方法
第四節檢查與測量方法的評估
一、信度
二、效度
三、信度與效度之間的關係
四、靈敏度與特異性
五、臨床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分級
第五節康復評定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選擇評定方法與評定工具的原則
二、康復評定的注意事項
第二章物理療法評定
第一節概述
一、評定目的
二、評定項目分類
第二節物理療法評定的流程、步驟與方法
一、評定的工作流程
二、評定步驟
三、評定方法
附:物理療法專業評定學授課內容與順序
第三章作業療法評定
第一節概述
一、作業活動及其分類
二、影響作業活動的因素
三、人-環境-作業活動模式
四、作業療法評定的分類
第二節作業療法評定的流程、步驟與方法
一、評定的工作流程
二、評定步驟
三、評定方法
附:作業療法專業評定學授課內容與順序
第四章基本生理指標的測量
第一節基本概念
一、體溫
二、脈搏
三、呼吸
四、血壓
第二節檢查方法
一、體溫
二、脈搏
三、呼吸
四、血壓
第三節結果記錄與結果分析
一、體溫
二、脈搏
三、呼吸
四、血壓
第五章人體形態學測量
第一節測量標誌點
一、顱區體錶標誌
二、胸部體錶標誌
三、腹壁體錶標誌
四、骨盆體錶標誌
五、上肢體錶標誌
六、下肢體錶標誌
第二節測量內容與方法
一、身長與體重的測量
二、軀乾與四肢周徑的測量
三、四肢長度的測量
四、截肢殘端的測量
五、脂肪厚度的測量
六、人體姿勢的評定
七、注意事項
第六章關節活動度的測量
第一節關節活動度
一、定義
二、關節活動度的分類
三、影響關節活動度的生理因素
四、測量目的
五、適應證與禁忌證
第二節測量方法與步驟
一、測量方法
二、測量步驟
三、關節活動度測量的一般原則與注意事項
第三節各關節活動度的具體測量
一、上肢
二、拇指與手指
三、下肢關節
四、趾與足趾
五、脊柱
第四節結果記錄與分析
一、結果記錄
二、結果分析
第七章徒手肌力檢查
第一節肌力
一、定義
二、肌的分類
三、肌收縮類型
四、影響肌力的因素
五、評定目的
六、適應證與禁忌證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