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医患沟通技能(第9版)》着力提高教材质量,努力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医患关系与中医医患关系的特点
一、中医学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二、西医学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三、中医医患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学对医患沟通问题的认识
一、“医乃仁术”思想指导下的德医并重观
二、“必一其神”原则指导下的医患互信观
三、“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的医患互动观
第三节 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二、天人合一,注重全面整体
三、三因制宜,注重个性差异
四、善治未病,注重健康教育
五、注重与患者的接触
六、医理易于被患者认识与理解
七、中医医患沟通的意义
第二章 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患沟通中的公共关系学基础
一、公共关系概述
二、医患沟通中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三、医患沟通中公共关系的传播效果
第二节 医患沟通中的心理学基础
一、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三、医护人员的心理需要
第三节 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基础
一、伦理学概述
二、医学伦理学概述
三、医患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四、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第三章 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以人为本
一、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人的整体
二、“医乃仁术”、“仁术统一”的中医学人本思想
第二节 平等
一、诚信原则
二、行善原则
三、公正原则
第三节 尊重
一、自主性原则
二、知情同意原则
三、患者有利原则
四、保密原则
第四章 医患沟通中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第一节 道德素养
一、医德中的权利与义务
二、医德中的诚信与荣誉
三、医德中的审慎与保密
四、医德中的情感与人性
第二节 职业素养
一、工作态度
二、合作精神
三、心理素质
四、学习能力
第三节 共情
一、共情的含义
二、共情的方法与过程
三、共情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医患沟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
第一节 医患沟通法律规范概述
第二节 医疗活动中患者享有的权利
一、获得诊治与医疗救助的权利
二、知情权
三、隐私权
四、不受歧视的权利
五、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
第三节 医疗活动中医师享有的权利
……
第六章 中医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式方法
第七章 询问
第八章 倾听
第九章 医疗告知
第十章 接诊流程
第十一章 病历书写技能
第十二章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
第十三章 医疗团队间的沟通技能
第十四章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第十五章 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
第十六章 国外医患沟通技能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另外,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医患关系极不固定,加上门诊病历通常由患者自己保存,这就给医师履行告知义务并保留相关证据增加了难度。
鉴于门诊的特殊性,在实施医疗告知时,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对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情况,尤其是与知情同意有关的问题,必须在门诊病历中予以明确记载,留下履行告知义务的证据。对特殊患者如确诊为癌症或传染病的患者,不能因为只有患者一人前来就医,就将病情对患者和盘托出,而应想法联系患者家属,征求其家属的意见后再与患者本人沟通。
(二)检查室告知除医学检验外,其他检查一般均由医师完成,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功能检测、超声检查、放射检查、胃肠镜检查、造影检查等。这些检查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医患之间有时间沟通,患者往往非常迫切地想马上知道检查结果,但有的结果是马上可以得出的,有的结果需要进一步分析,有的需要集体阅片后才能得出结论,有的仅作为临床参考。由于各种辅助检查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才能作出诊断,在这种场合中的告知,一般是口头告知,并出具检查报告单。
检查室告知需要掌握的原则是:①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情况,可以向患者描述检查所见,对临床意义作简单解释,并说明要请经治医生结合临床才能作出诊断。②对检查中发现可能涉及恶性疾病的异常情况,要以需进一步检查为理由,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③对诊断存在疑问的,如肺结核的影像检查,一般不能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才能确认;疑似肿瘤,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等,要耐心向患者说明原因,并在报告单上写明建议进一步检查。④对自己没有把握解释的情况,要及时请上级医师出面解释,或等集体讨论后再出具检查报告,或与临床医生沟通后,由临床医生进行告知。
(三)病房告知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多是病情较重或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者,病情变化多样,其接受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多属有创,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治疗费用高,患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普遍较重,对医师履行告知义务的要求也较门诊患者迫切,希望医师告知的内容也较多。住院患者大多数时间待在病房,医师的许多一般性告知也在病房以口头方式进行。
在病房告知的内容包括患者病情、诊疗计划、一般检查结果、预计住院时间、费用、疗效,以及病房管理制度、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等。由于大多数病房并非只住1个病人,而且许多患者住院有家属陪伴,因此,在病房实施告知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不能当着家属的面,或有其他病人在场时过多谈论患者病情,更不能泄露患者隐私。如有学生需带教实习,需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
在病房告知患者的医疗信息,必须在病志中及时、客观地记载下来,重要事项可请患者签字确认,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临床医师非常容易忽视的地方。
……
前言/序言
医患沟通的艺术与科学 在日新月异的医疗领域,精湛的医术固然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但若缺乏有效的医患沟通,医生的智慧和努力便可能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医患沟通,作为连接医者与患者之间情感、信息和信任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交流,更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医患沟通的深层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并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可操作的沟通策略与技巧,帮助医务人员在复杂的医患关系中游刃有余,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的价值,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一、 沟通的基石:理解与尊重 医患沟通的起点,在于深刻的理解与真诚的尊重。每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带着各自的疾病、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家庭期望以及对健康的认知来到医疗机构。医生需要超越疾病本身,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理解他们的恐惧、焦虑、期望和不确定感。这种理解并非单向的同情,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对患者主观感受的重视。 1. 换位思考: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是医患沟通中最宝贵的品质。它要求医生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患者的痛苦与困境。当患者表达不满或担忧时,医生首先要做的是倾听,然后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例如,一位患者反复询问病情进展,可能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而非对医生能力的质疑。理解这一点,医生便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安抚其情绪。同理心并非要求医生完全承受患者的痛苦,而是理解并回应这种痛苦,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和被理解。 2. 尊重个体差异:文化与价值观的考量 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患者的背景千差万别。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患者,可能对疾病、治疗、生命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期望。例如,一些文化背景下,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治疗,或者对某些治疗方式持有特殊的看法。医生需要敏感地捕捉这些差异,并给予充分的尊重。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必须完全屈从于患者的某些观念,而是在尊重其基本权利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寻找最佳的沟通和治疗方案。了解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等,也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处境,从而提供更贴切的建议。 3. 建立信任:有效沟通的润滑剂 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基石。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医生持续的、真诚的、专业的表现逐渐积累而成。 真诚的态度: 医生应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不夸大其词,不回避问题,不敷衍了事。 专业的能力: 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是赢得患者信任的基础。 清晰的解释: 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病情、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以及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充分知情。 信守承诺: 医务人员的承诺,无论大小,都应尽力兑现。例如,承诺何时回电,何时完成某项检查,都应严格遵守。 二、 沟通的艺术:技巧与策略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医患沟通成功的关键。这些技巧并非僵化的套路,而是灵活运用于不同情境下的实用工具。 1. 精准的提问与倾听:获取信息与建立连接 开放式提问: “您今天感觉怎么样?”“您有什么担心的吗?”这类开放式问题鼓励患者自由表达,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封闭式提问: 用于确认具体信息,例如“您 last menstrual period 是什么时候?”“您是否对青霉素过敏?” 探查性提问: “您能详细说说那个疼痛吗?”“您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吗?”用于深入了解细节。 积极倾听: 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接收声音,更是用心去理解。这包括: 眼神交流: 适度的眼神交流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 非语言信号: 身体前倾、点头、适当的肢体语言,都表示正在认真倾听。 复述与确认: “您的意思是……对吗?”“我理解您说的是……”。这有助于确认理解无误,并表明自己正在认真倾听。 避免打断: 除非必要,尽量让患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清晰的语言与非语言表达:传递信息与消除疑虑 医学术语的转化: 避免使用患者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将“高血压”解释为“血压偏高”,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解释为“心脏血管里长了‘粥样’的东西,导致血管变窄”。 使用比喻与类比: 恰当的比喻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将免疫系统比作身体的“守卫军”。 非语言信号的运用: 面部表情: 温和、关切的表情。 声音的语调: 平静、舒缓、有节奏的语调。 肢体语言: 开放、放松的姿态,避免交叉手臂等防御性动作。 空间距离: 保持适当的医患距离,既不显得疏远,也不让患者感到侵犯。 3. 传达诊断与治疗方案:知情与决策 循序渐进地告知: 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逐步告知病情。对于诊断的严重性,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 解释疾病的本质: 告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基本了解。 明确治疗目标: 告诉患者治疗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例如“治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 列举治疗选项: 详细介绍可行的治疗方案,包括其疗效、副作用、风险、费用、以及所需的时间。 共同决策: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尊重其意愿。例如,“我们有两种方案,您倾向于哪一种?”“您对这个方案有什么顾虑吗?” 解释药物用法: 详细说明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并告知如何应对副作用。 4. 处理负面情绪与突发事件:化解冲突与维护关系 安抚与共情: 当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时,首先要安抚,表示理解,并表达共情。“我知道您现在很担心/生气,这种情况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倾听抱怨: 认真倾听患者的抱怨,即使是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耐心倾听,从中找出问题所在。 道歉与解释: 如果确实存在医疗差错或沟通不当,应诚恳道歉,并清晰解释原因,避免推诿责任。 设定界限: 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也要有适当的界限,避免被不合理的要求绑架。 危机干预: 对于有自杀倾向或严重攻击性行为的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三、 沟通的挑战与应对 医患沟通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医务人员具备高超的应变能力。 1. “难缠”患者的沟通: 理解背后的原因: “难缠”的患者往往是因为其需求未被满足,或者存在心理困扰。通过耐心倾听,尝试理解其深层原因。 设定清晰的沟通框架: 明确沟通的目的和界限,避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寻求支持: 必要时,可以寻求科室主任、医务科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 医务人员的沟通障碍: 时间压力: 繁忙的工作量是普遍存在的挑战。提高沟通效率,学习精炼的表达方式。 语言障碍: 面对不同语种的患者,可借助翻译工具或工作人员。 心理疲劳: 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 缺乏培训: 缺乏系统的医患沟通培训,是许多医务人员面临的共性问题。 3. 沟通中的伦理与法律考量: 知情同意: 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并自主做出决定。 隐私保护: 尊重患者的隐私,未经许可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保密原则: 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原则。 避免误导: 提供的医疗信息必须真实、准确,避免误导患者。 四、 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 医患沟通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沟通能力。 理论学习: 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沟通理论和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 分析自己在工作中的沟通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同行交流: 与同事分享沟通心得,互相学习。 接受反馈: 虚心接受患者和同事的反馈,不断改进。 人文关怀: 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将对患者的关怀融入到每一次沟通中。 结语 医患沟通,是一门关于理解、尊重、信任与技巧的艺术。它不仅是医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选择。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本书所阐述的理念和技巧,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将能更好地运用沟通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医学的温度,书写人性的光辉,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体验和更美好的生命质量。这不仅仅是医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连接,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