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师承学堂:平脉辨证三年跟师记》是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导、“平脉辨证”学说实践者李士懋教授之师承团队,对李士懋先生“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体系的三年师承之体会感悟。
作为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士懋教授倡议与其有传承关系的各位学子,对三年跟师临床学习工作进行一次总结,以检验三年传承的成败得失。
传承工作,有传有承。作为指导老师,主要责任在于传,因此李士懋教授亲著《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作为诸学子,主要任务在于承,因此,诸位师承弟子,联合撰写《中医师承学堂:平脉辨证三年跟师记》,主要写三年来承了什么,临证时用了什么,自己有哪些发挥、创新。每位学员的心得多寡有别,故每人各成一章。
《中医师承学堂:平脉辨证三年跟师记》由“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主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王四平担任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脉诊:中医诊断之灵魂
第二章 承恩于师惠德于心
第三章 跟师学习心得
第四章 跟师感悟
第五章 辨证求因治咳嗽
第六章 以脉诊为中心辨治高血压
第七章 恩师脉学思想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跟师感悟复合证平脉辨治
第九章 承扬“火郁”论巧用“升降”疗儿疾
第十章 继承老师脉学思想提高临床疗效
第十一章 谈李老师辨证论治特色
第十二章 学经典悟临床——随李老师诊治心得
第十三章 “法无定法,方无定方”感悟
第十四章 以脉定证用经方,经典理论出真知
第十五章 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
第十六章 跟师零金碎玉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脉诊:中医诊断之灵魂
作者简介:于海生于1967年12月,男,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主任中医师,河北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跟师于李士懋教授,发表学术论文3篇。现工作于石家庄市新华区石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工作。第一节汗法理论及经验在祛邪法中,汗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近年来日趋萎缩。恩师李士懋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及反复研究经典古籍,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皇古义出新知”从多方面对汗法提出独特的个人见解,在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认为不论表证、里证、实证、虚实相兼证均可以使用汗法,非拘于风寒表证。现将李老师应用汗法的理论和经验介绍给同道。
汗法首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汗法在实际应用上则以《伤寒论》为第一,仲景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汗法治病的精妙之处。后世提出汗、吐、下、温、清、补、和、消治疗八法,以及很多关于汗法的论述,然而将汗法列为专著,从汗出机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医案各方面进行系统阐述者,李老师是第一人。
对汗法的灵活运用,必须以了解汗出机制为前提。《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李老师称此话是理解生理之汗、邪汗、正汗、发汗法、测汗法之理论渊源,须彻悟之。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根据《内经》的理论,进一步阐明汗的机理,“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张锡纯曰:“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阴阳和而后汗。”李老师认为,人身之常汗、正汗出,必须人身之阴阳和。阴阳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阴阳充盛,二是阴阳升降出入道路通畅。
阴阳充盛必须赖五脏六腑之功能正常发挥和经络血脉的通畅,这是其一。
……
前言/序言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国家和省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工作即将结束。三年中,国家拨专款,组织十余次全国名师讲授班,安排全部学员到北京、天津拜师学习,与学位挂钩,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国家和人民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的殷切之情,感人至深,也令我深感责任重大。值此之际,我倡议与我有传承关系的各位学子对自己三年跟师临床学习工作进行一次总结,以检验三年传承的成败得失,向祖国、人民进行汇报。
传承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振兴需要人才,中医的振兴尤其需要人才。临床师承,是中医再教育,是中医培养优秀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是实践医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悟中医博大深邃的真谛。而名老中医,融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是各学子攀登中医巅峰的人梯,所以跟师临床是培养中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捷径。
传承工作,有传有承。我作为师傅,主要责任在于传,因此写了一本《传承实录》;作为诸学子,主要任务在于承,传承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承”。是否达到了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目的,要拿出具体、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同行来评价,让祖国和人民来检验。因此,此书主要写三年来承了什么,临证时用了什么,自已有哪些发挥、创新。传与承,是传承工作的两个侧面,因而《传承实录》与《薪火传承》是姐妹篇,各讲传承工作的一个侧面。
拜师传承,承什么?我认为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第一是思辨:中医为什么要辨,辨什么,怎么辨,只有建立了中医这一独特的思辨方法,才能登堂入室,才能发皇古义出新说,才能继承发扬。我的思辨特点,可归纳为六点: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二是胸有全局,即整体观;三是以脉诊为中心,即平脉辨证;四是首分虚实;五是恒动观;六是崇尚经方。我努力使学员建立这套思辨方法。第二是学术思想:抚思历代名家,无不是依据经典的某一理论、观点或一两句话,深入领悟,加以发挥,并经实践检验和传承,从而成为某一学派的宗师或名垂史册的大家。吾从不敢妄称什么学术思想,充其量称做学术见解。理论上能悟出点新意,实践中就可取得某方面的进展或突破,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提高,可从一个新的高度来驾驭实践。第三是师傅的具体临证经验。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往往是毕生实践的心血结晶,应点滴继承。若学生能把师傅的点滴经验升华至理论高度,就是对中医的发扬、贡献。本书落脚于承,就应围绕这三方面来承。至于人德、师德、医德,固然重要,但属人文领域的内容,不作为本书重点,本书重点在于研究中医学术。
传承是广义的,钻研经典、博采名家是传承,集中培训时聆听各名医讲授是传承,跟师临床是传承,但本书重点还是写本名医室的传承内容。
中医师承学堂:平脉辨证三年跟师记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感觉一般,有点名不副实
评分
☆☆☆☆☆
还没看 以后再来评价吧
评分
☆☆☆☆☆
不过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认为,侃侃的经历可以学习,可以思考,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盲目复制,不得不说,茅侃侃这孩子还是很幸运的,当然前提是他很努力也很聪慧,但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您光有人和也不行啊,况且人和还排在最后一位,侃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还拥有特别适度的机遇,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的,所以通读完《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我认为聪明的人是要好好衡量自己是否具有茅侃侃的一切条件。总之,侃侃这本老幼皆宜的书您想怎么看都行,您把它当什么看都行,看完之后您准保意犹未尽,不过预知后事如何,只待下回分解。
评分
☆☆☆☆☆
还不错!!!!!!!!!!!!!!!
评分
☆☆☆☆☆
回来认真读了一遍,有很多的收获,还要再认真的多读。
评分
☆☆☆☆☆
在我对茅侃侃还不了解的时候,我丝毫不怀疑他是北京孩子,因为一般来说北京孩子会比较贫,喜欢侃大山,然而又十分自谦毫无架子,喜欢用自己开涮,并不会给别人招惹任何麻烦,这一特质在茅侃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应该说茅侃侃这北京孩子非常适合搞IT,很多网络术语可谓是妙笔生花,很符合80后读者的口味。很难想象一本成功励志类的图书会被我看得像郭德纲的相声书一样,在地铁上都如饥似渴地手不释卷。
评分
☆☆☆☆☆
传承工作,有传有承。作为指导老师,主要责任在于传,因此李士懋教授亲著《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作为诸学子,主要任务在于承,因此,诸位师承弟子,联合撰写《中医师承学堂:平脉辨证三年跟师记》,主要写三年来承了什么,临证时用了什么,自己有哪些发挥、创新。每位学员的心得多寡有别,故每人各成一章。
评分
☆☆☆☆☆
受益匪浅
评分
☆☆☆☆☆
不过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认为,侃侃的经历可以学习,可以思考,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盲目复制,不得不说,茅侃侃这孩子还是很幸运的,当然前提是他很努力也很聪慧,但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您光有人和也不行啊,况且人和还排在最后一位,侃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还拥有特别适度的机遇,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的,所以通读完《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我认为聪明的人是要好好衡量自己是否具有茅侃侃的一切条件。总之,侃侃这本老幼皆宜的书您想怎么看都行,您把它当什么看都行,看完之后您准保意犹未尽,不过预知后事如何,只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