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彭文生编写的这本《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最终,带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遵循制度变革和人口结构这两条主线,《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的基本结论有三点。
一,经济增长进入趋势性放缓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传统意义的人口红利消退,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制度变革尤其是参加世贸组织以来带来的红利的释放,以及高地价/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
第二,结构不平衡有多方面,但根本的失衡是贫富差距。后者降低了消费率,提高了储蓄率和投资率;消费弱/投资强的需求结构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占比高、服务业落后;工业过重的产业结构进而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压力。财富差距扩大有人口结构的原因,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压低了工资;更有政策扭曲的因素,包括行业垄断、不合理的财税机制(税收过度依赖流转税、财产税比重低以及政府支出重投资、轻公共服务和转移支付)、金融压抑(存款利率管制和资本账户管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等。
第三,高储蓄、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扩张联系在一起,形成我国的货币信用周期,是未来5~10年大的宏观风险。高储蓄率意味着很强的投资需求,货币扩张受CPI通胀的限制较小;而信用扩张和房地产纠结在一起,有着很强的顺周期特征。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在货币信用周期的上半场,房地产泡沫吹得越大,信用(包括影子银行)扩张越快,下半场的调整就越痛苦。
经济转型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上一代与下一代、金融与实体、需求与供给。随着人们禀赋差异的扩大,公平问题凸现,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需要同时纠正“越位”与“缺位”,转变政府职能,进行深度的财税改革,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在放松金融管制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更要控制房地产泡沫,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彭文生,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午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此前,2008年加入巴克采资本,任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1998年至2008午,任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担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1993午至1998午,在华盛顿担任国际贵干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主要负责亚洲新共市场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询。2012午受聘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在《银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经济与统计评论》《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 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 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合著);”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 co-edited with Chang Shu,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刚收到这本书,封面上“渐行渐远的红利”几个字就让我心头一震,触碰到了一些现实的敏感点。最近几年,身边总听到关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问题增多的讨论,很多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增长模式似乎正在失灵。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让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曾经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究竟去了哪里?是真的在“渐行渐远”,还是只是以一种新的形态隐藏起来,等待我们去发掘?作为普通读者,我关心的不仅是宏观数据的变化,更是这些变化背后对我们生活、工作、未来规划的实际影响。比如,过去我们可能觉得只要努力工作就能不断提升生活水平,现在是不是需要更精明的理财和更长远的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的门槛是不是更高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是否能从更深层次,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这些我个人和身边人都在感受的迷茫和焦虑?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拨开迷雾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经济的“新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未来的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寻找中国新平衡”给我一种探索和希望的感觉。我想,经济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过去可能在某个阶段因为某些因素(比如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的巨大空间)而长期偏向一侧,现在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需要重新找到那个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支点。这种“新平衡”可能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意味着打破一些既有的垄断,引入更多公平竞争的机制,也可能意味着更加关注民生和环境保护,实现更全面的发展。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勾勒出这种“新平衡”的轮廓?它会是哪些具体的经济政策、制度改革,或者技术突破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一名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人,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行业发展趋势的启示,了解哪些领域在走向“新平衡”的过程中会更具活力,哪些领域又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这样,我才能更清晰地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如何为自己的家庭财富增值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词组,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人口结构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全球竞争加剧的讨论。过去那种“人多就是力量”的时代似乎正在远去,而过去的土地、能源等粗放式增长的代价也逐渐显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迭代太快,还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它是否会触及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活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在这些传统红利消退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可能在哪里?是数字经济的颠覆式创新?是绿色能源的转型升级?还是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优化的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对社会发展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内在动力的深度剖析,理解当下经济运行的逻辑,从而对未来的经济走向有一个更理性、更前瞻的认识,而不是被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
评分读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这个前缀,就知道这本书的基调和深度应该不一般。我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它的健康与否,运行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能否找到并维持“新平衡”。这本书是否会从金融的角度,解读资本市场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内容?我特别关心,它是否会讨论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挑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我这样一位对金融领域不是专家但又非常关注的读者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些复杂的金融概念和政策,帮助我理解金融体系是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进行自我调整和演变的。特别是书中对于“寻找新平衡”的探讨,是不是也包含着金融监管的思路、货币政策的取向,以及如何引导资金流向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领域。
评分“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于“内卷”、“躺平”等话题。似乎很多年轻人觉得,过去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成功的路径变得更加狭窄。这本书会不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这种社会情绪背后的经济动因?它是否会探讨,当过去的增长红利不再,新的增长点又尚未完全形成时,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以及政府和社会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寻找中国新平衡”的建设性思路,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也包括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比如,如何鼓励创新创业,如何构建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何在新的经济格局下,让更多人有机会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只看到“红利渐行渐远”。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物流快速 价格优惠 必须好评
评分好书先收藏,再细细品读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印刷和包装都很好,物流配送很快
评分价廉物美,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彭文生编写的这本《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最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评分看起来不错,可以慢慢读。希望有惊喜。
评分物流快速 价格优惠 必须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