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3世纪蒙古人入侵东欧,引起欧洲很大震动。西欧教会方面急于了解蒙古人的意图和情况,不断派出教士前往蒙古地区进行活动。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就是其中二位。他们先后经中亚到达哈喇和林,归国后都写下有关蒙古情况的报导。这是欧洲人对蒙古人最早的专门记述,现在成为国外研究蒙古史的重要文献。二书过去曾有许多版本,现根据近年出版的译注本译出。《柏朗嘉宾蒙古行纪》法译注者为贝凯和韩百诗,《鲁布鲁克东行纪》英译著者为著名东方学者柔克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译者序言
前言
导论
序言
第一章 鞑靼人地区,其方位、资源和气候条件
第二章 鞑靼地区的居民、服装、住宅、产业和婚姻
第三章 鞑靼人崇拜的神,他们认为是罪孽的事,占卜术、涤除罪恶和殡葬仪礼等
第四章 鞑靼人的淳风和陋俗,处世之道和食物
第五章 鞑靼帝国及其诸王的起源,皇帝及其诸王的权力
第六章 关于战争、军队的结构和武器,关于战争的韬略和部队的集结,对战俘的残酷性,对堡寨的包围和对于投降者的背信弃义
第七章 鞑靼人怎样媾和,他们所征服地区的名称,对自己臣民的压迫,勇敢抵抗他们的地区
第八章 怎样同鞑靼人作战,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他们的武器和部队组织,如何对付他们的韬略,堡塞和城市的防御工事,如何处置战俘
第九章 鞑靼人的省份以及我们所经过那些省份的形势,在那里会见过我们的证人,鞑靼皇帝及其诸王的宫廷
柏朗嘉宾旅程路线
注释
附录
波兰人班涅狄克脱对柏朗嘉宾出使的叙述
译名对照
精彩书摘
教皇陛下信函的译文和我们对拔都所说的话已经转奏他了。等候了五六天以后,他令人带我们去拜见其皇太后,庄严隆重的集会就在那里举行。当我们到达那里时,人们已经搭好了一个很大的紫色帆布帐篷,据我们认为,这个帐篷大得足可以容纳两千多人。四周围有木板栅栏,木板上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第二天或第三天,我们和负责照料的鞑靼人一起来到了这里,全体首领都被召集到一起,每个首领和他的部下都骑马行走在周围山坡及平原上。30.第一天,大家都穿着紫红缎子服装;第二天,换成了红色绸缎,贵由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帐篷;第三天,他们都穿绣紫缎的蓝衣服;第四天,大家都穿着特别漂亮的华盖布服装。栅栏里边靠近大门的地方,有两座大门;一座专供皇帝銮驾出进,那里虽然门敞开着,但没有禁卫军,因为任何人都不敢从那里进去;另一座门则供所有那些应召对的人出进,那里有佩带着宝剑和弓箭的禁卫。如果某人特别靠近规定界线以内的帐幕时,人们就要打他;如果他要逃跑时,人们就向他射箭,但箭支都没有铁头。马匹拴在两箭射程左右远的地方。佩带武器的首领们和他们的一些部下来自四面八方,但任何人都不能靠近马匹,除非十人一组;对于那些企图另外择路前往那里的人,就要对他狠狠地打。我们发现许多马匹都佩带嚼子、胸甲、马鞍和后鞘,据我们看来其价值共约二十马克的黄金。所以,首领们在幕帐里就这样议事,我们觉得他们可能在谈论着选举。全民族的其余所有人都站在栅栏另一侧,与会场保持一定距离。首领们就这样几乎一直恭候到中午,于是他们便开始喝马奶,喝的是那样多,一直到晚上为止,看起来简直叫人眼馋。他们传我们进去,请喝啤酒,因为已经没有马奶分给我们了。他们这样做为的是尊重我们。他们迫使我们喝得实在不能再喝了,因为我们不习惯这样暴饮。
……
前言/序言
13-15世纪的大部分游记故事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它们的翻译必须同时兼有两种才能,而这两种才能却又很少能汇聚于同一人之身:既要精通当时的拉丁文,又要熟悉行纪中所描述地区的历史和语言。实际上,各位游记作者都以不同的确切程度记载了他所听到的那些名词,无论是人名、地名,还是专用名词术语或者是动植物的通称。
《蒙古史》(L'Ystoria Mongalorum)一书即属此类著作,所以贝凯(Dom Becguet)先生和我决定翻译此书,并附一些简单的说明性注释。我们二人各自都遇到了一些属于不同范畴的难题:柏朗嘉宾(Plan Carpin)游记原文有时晦涩难懂,尤其是在涉及到描述时更为如此,因为作者没有找到恰如其分的名词术语;其次是某些东方词汇的转写词有时又被出版者们所歪曲讹变,这些出版者们虽然是优秀的拉丁语学者,但在使用东方学规则方面则缺乏明确的概念,这也是在范登温加尔(Van den Wyngaert)神父版本中所出现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只是在我们共同商榷之后,D.贝凯才翻译出了其中的某些段落。因为对于那些语义不太清楚的拉丁文句子,必需译出一种与我们所了解的蒙古人的历史和习惯相吻合的意思来。至于笔者本人,我试图解释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范登温加尔神父有时根据不同段落而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译法。因此,我尽力使各种转写形式一致起来,同时也根据可能的原文名词选择最佳的转写形式,对伯希和(Paul Pelliot)曾讨论过的柏朗嘉宾游记中的某些词汇或术语,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我也使用了他所得出的成果;对于译注文中的其余内容,本人也试图采取同样的办法。
重新再版柏朗嘉宾游记时要求利用范登温加尔神父未能得到的两、三种手稿,并对充斥着错误的一些段落进行分析考证,以尽量恢复已失传的原文的本来面貌。因此,本再版译文要求进行大量的考订注释。
我们希望这种初次尝试能引起对其它一些具有同类内容和类似背景文献的译注问世。为了能够使读者们得到一些难以接触到的文献,这是唯一可以速成的方法。
历史长河中的东西方交响:跨越欧亚大陆的文明印记 本书精选了数部讲述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们如同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以独特的视角和翔实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文明在广袤欧亚大陆上交织、碰撞、融合的壮丽图景。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世界格局,这些著作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多元化格局的重要窗口。 第一部分:汉唐气象与西域风情 本书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的辉煌时代——汉唐。彼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雄踞东方,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疆域的限制。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动脉,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思想、文化、宗教、艺术交流的桥梁。 《汉书·西域传》的片段,将带领我们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这里详细记载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外交往来、军事活动、以及对当地地理、物产、风俗的观察。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如何一步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又如何通过“朝贡”、“和亲”等方式,与西域各国建立了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玉门关和阳关的军事战略意义,以及各国独特的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都有着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当汉朝的使节带着锦帛、漆器、丝绸远赴西域,又从西域带回了珍贵的汗血宝马、葡萄、苜蓿,那是一种何等激动人心的场景。 紧随其后,《旧唐书》或《新唐书》中关于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政权的交往记录,将把我们的视野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唐朝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更在于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无论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还是与回纥的友好往来,都展现了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中心的魅力。我们不仅能读到唐朝使臣在异域的见闻,还能看到当时吐蕃、回纥等民族如何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又如何将自身的特色融入到中原文明之中。长安城中,胡商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交流贸易,和谐共处,这幅繁荣而多元的景象,至今仍令人神往。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唐朝对边疆的管理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羁縻制度,以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气度。 第二部分:草原民族的雄风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聚焦于那些以草原为家园的民族,他们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东西方的历史进程。蒙古帝国的崛起,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可·波罗游记》的节选,虽然不直接属于本书所列的书名,但其精神内核与本书所选著作高度契合,它以一个威尼斯商人的视角,向西方世界描绘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东方世界。我们能从中窥见元朝的繁华都城大都,体验到东方文明的精致与富庶,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甚至他对元朝皇帝的宫廷生活、政治制度的观察,都充满了新鲜感。马可·波罗的记述,不仅满足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的猎奇心理,更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他笔下的东方,并非是模糊的神话传说,而是具体而微的真实描绘,他对于各地物产、商业贸易、官府管理都有着细致的记录。 当然,在本书的篇幅中,我们也会看到更直接来自蒙古统治时期,或与其相关的史料。例如,那些记录蒙古人如何从草原走向世界,如何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史书片段。它们会详细描述蒙古军队的战术、征服过程中的文化冲击,以及蒙古统治者在不同地区推行的统治政策。这些文字,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一个游牧民族以其独特的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席卷欧亚大陆时,对原有文明格局造成的巨大震动。我们不仅会读到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会看到在征服之后,不同文明如何在蒙古的统治下共存、交流,以及蒙古文化如何吸纳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元素。 第三部分:近代中国的觉醒与世界潮流的涌动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我们的视角引向近代。当西方世界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并开始形成全球殖民体系时,古老而封闭的中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关于鸦片战争前后中英关系的书籍片段,将揭示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历史。我们将阅读到那些关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的屈辱,以及中国社会在这一巨大冲击下的反应。无论是官方的抵抗,还是民间的反抗,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的复杂情绪。我们会看到,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接着,我们会读到关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思潮的书籍内容。这些文字,将展现中国士大夫阶层在危难之际的探索与努力。他们试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军队,但同时也面临着守旧势力的阻碍和自身的局限。这些记载,既有改革的初步成就,也有改革的艰难与挫折,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书还将穿插一些涉及近代中国与俄国、日本等邻国关系的史料。这些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近代以来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呈现出更加复杂而深刻的纠葛。从沙俄对中国东北的觊觎,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崛起与侵略,这些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也塑造了当今的东亚格局。 第四部分: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现代意义的启示 纵观全书,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外关系史。它并非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记载,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在漫长历史中的互动轨迹。从汉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到蒙古帝国征服的冲击与融合,再到近代中国的艰难转型,每一次的交汇,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都催生了新的思想与文化。 这些被精选的著作,它们有的出自官方史官之笔,有的来自外国使节或商人,有的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思考,不同视角的碰撞,使得历史更加立体和真实。它们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政治、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文化、经济、思想上的交流与借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并非总是被动接受者,在很多时期,它也曾是文明的输出者和引领者。 阅读这些历史文献,我们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深刻反思当下。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从未停止。理解中外关系史的丰富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深刻地认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和塑造未来的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鼓励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一个多元而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