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16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19世紀中期以前的曆史。它們遍布全國,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不容忽視,其中滲透瞭復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本書既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解讀瞭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作者透過慈善組織發展的曆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係,並與海外漢學對話,迴應瞭中國有無“福利國傢”傳統之問,為明清社會描繪齣一幅活潑的曆史場景,豐富瞭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認知。
作者簡介
梁其姿,香港大學曆史係學士,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曆史學博士。1982年至2008年任職颱北“中央研究院”,曾先後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2008年至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講座教授,2011年起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講座教授。2010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組織。近年專注於醫療史,著有《中國麻風病史》(英文,2009)、《麵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漢文,2012),並主編《女性與醫療》(英文,2006)、《東亞華人社會近代健康與衛生史》(英文,2010)等書。
目錄
導言
一、研究的角度
二、要探討的問題
三、其他值得注意的相關曆史現象
四、中國與江南社會
五、所用資料
第一章 明末以前的慈善——觀念與製度變化
一、古代的貧窮觀念
二、身份等級與經濟地位的關係
三、小結:社會文化身份與經濟地位關係的暖昧性
四、慈善組織的曆史
第二章 明末清初民間慈善組織的興起
一、明末善會的興起
二、善會興起的原因
三、明末清初“善人”的背景及活動
第三章 慈善組織的製度化(1655—1724)
一、明清慈善組織的過渡——揚州育嬰社的例子
二、清初慈善機構的發展及製度化
三、清初期善堂的理想
四、“婦女慈仁”之政:中央政府對慈善組織的態度
第四章 慈善機構的“官僚化”(1724—1796)
一、官方的積極介入
二、新的同善會——與明末截然相異的意識形態
三、官僚與地方慈善傢的關係
四、小結
第五章 乾隆中期以來慈善機構的“儒生化”
——惜字會與清節堂的例子
一、惜字會
二、清節堂
三、本章小結
第六章 嘉慶以來慈善組織與小社區的發展
一、配閤傢庭製度的保嬰會
二、施棺及綜閤性善堂的發展
結論
一、慈善組織是“福利國傢”的前身嗎?
二、慈善組織的領導層與意識形態的變化:“儒生化”的發展
三、公共範圍與公民社會的爭論
附錄
“明清慈善活動(公元1600一1850)”研究計劃報告
附錶一 育嬰堂
附錶二 清節類善堂
附錶三 施棺類善堂
附錶四 綜閤性善堂
附錶五 方誌
參考書目
著作目錄
前言/序言
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