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經學教科書》有兩大優點:一是作者沒有或較少學派的偏見。劉師培齣身於古文經學世傢,儀徵劉氏幾代人研究《左傳》名聲很高;但時代不同,劉師培學過西學,接受瞭現代學術的洗禮,成見比較少,而具開放的態度。劉書的另一優點是特彆簡明,每一課隻有四五百字,卻能把重要的內容、主要的意思說清楚。在這部未完成的教科書裏最具分量的部分,在於疏解“易經”的篇章。作者不但會通漢懦之象數、宋儒之義理和清代易學重鎮焦循之說,更能以那個年代極罕見的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的眼光來看待玄之又玄的易學,真不負“開風氣”之名。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劉師培的經學史研究很少門戶之見。作為近代古文經學大師,劉師培當然是站在古文經學的角度研究經學史的,然而他叉不以古文經學的觀點自限,而是認為『大約古今說經之書,每書皆有可取處,要在以已意為摺衷耳』,顯示瞭較為開放的心態。
——陳居淵
寫作這本教科書的劉師培,與其說是作為經古文學的傳人,不如說是為經學『去魅』的先鋒。在其筆下,經典的形成,孔予的作為,曆代傳經的麯摺,學者的分殊,都隻是普通的曆史現象,而不再構成任何神秘的精神依歸。
——章可
將皮、劉兩傢書(皮锡瑞的《經學曆史》、劉師培《經學教科書》)加以對比閱讀,或者對於瞭解經學史有些方便。
——周予同
目錄
序例
上編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鞦》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鞦》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鞦》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鞦》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下編
後記
精彩書摘
西漢之初,傳《論語》者有三傢。魯人所傳者為《魯論》,即今所行篇目是也。龔奮、夏侯建、夏侯勝、韋賢、蕭望之並傳之。齊人所傳者為《齊論》,彆有《問王》《知道》二篇章句,頗多於《魯論》。王吉、宋畸、貢禹、五鹿充宗、庸譚並傳之,惟王陽以之名傢。《古論語》齣孔壁中,有兩《子張》篇,篇次不與《齊》《魯》同。孔安國為之傳,馬融為之注。張禹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王吉等受《齊論》,刪《問王》《知道》二篇,而所作章句最盛行。至後漢時,包鹹、周氏並為章句,列於學官。鄭玄亦授《魯論》,復參考《齊論》《古論》為之作注。本《漢書,儒林傳》《藝文誌》《後漢書·儒林傳》《經典釋文·敘錄》及《漢學師承記》。而何休亦注《論語》,多用《齊論》之說。戴望《論語注序》。此漢代《論語》傳授之大略也。
《孟子》當文帝時,曾立博士之官。後廢。注《孟子》者,始自揚雄。後漢之時,程曾、高誘、劉熙俱注《孟子》,惟趙岐作《孟子章句》並作《題詞》,至今仍存。用《經典釋文·敘錄》及焦循《孟子正義·趙岐序》疏中。然未嘗尊《孟子》為一經也。趙岐等注《孟子》,猶嚴君平注《老子》,高誘注《淮南子》耳。
……
前言/序言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經學教科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