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故论衡》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详核。中卷论文学,共七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著于竹帛”皆属于“文”的范围:亦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大抵于论辩之文尊晚周、魏、晋,于诗赋薄中唐以降。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道家推崇特至,谓儒、法皆出于道家,“经国莫如《齐物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国粹』三项说,已经不能简单用民族精神或中国的无形精神来范围,与其称这三项为『国粹』,不如叫『国故』更为恰当。事实正是如此,章太炎最喜欢的语词是『国故』,而非『国粹』,所以他自己颇看重的一本书是《国故论衡》,而没有叫《国粹论衡》。
——刘梦溪
这两千年中只有七八部精心结构,可以称作『著作』的书,《国故论衡》即是其一。……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
——胡适
目录
《国故论衡》赞
上卷 (小学十一篇)
小学略说
成均图
音理论
二十三部音准
一字重音说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双声说
语言缘起说
转注假借说
理惑论
正言论
中卷 (文学七篇)
文学总略
原经
明解故(上)
明解故(下)
论式
辨诗
正赍送
下卷 (诸子学九篇)
原学
原儒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名
明见
辨性(上)
辨性(下)
后记
精彩书摘
世之言学,有仪刑他国者,有因仍旧贯得之者,细征乎一人,其巨征乎邦域。荷兰人善行水,日本人善候地震:因也。山东多平原大坛,故驺鲁善颂礼。关中四塞便骑射,故秦陇多兵家;海上蜃气象城阙楼橹,恍皋变眩,故九州、五胜怪迂之变在齐稷下:因也,地齐使然。周室坏,郑国乱,死人多而生人少,故列子一推分命,归于厌世,御风而行,以近神仙。族姓定,阶位成,贵人之子以武健陵其下,故释迦令桑门去氏,比于四水人海而咸淡无别。希腊之未,甘食好乐,而俗淫湎,故史多揭家务为艰苦,作自裁论,冀脱离尘垢,死而宴乐其魂魄。此其政俗致之矣。虽一人亦有旧贯。传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故浮屠之论人也:锻者鼓橐以吹炉炭,则教之调气;浣衣者刮摩垢秽,而谕之观腐骨。各从其习,使易就成,犹引茧以为丝也。然其材性发舒,亦往往有长短。短者,执旧不能发牙角;长者,以屏之一得今之十。是故九流皆出王官,及其发舒,王官所不能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义,是以滋长。短者,即循循无所进取。通达之国,中国、印度、希腊皆能自恢磺者也。其余因旧而益短拙,故走他国以求仪刑。仪刑之与之为进,罗甸、日耳曼是矣。仪刑之不能与之为进,大食、日本是矣。仪刑之犹半不成,吐蕃、东胡是矣。夫为学者,非徒博识成法,挟前人所故有也。有所自得,古先正之所觌鬃,贤圣所以发愤忘食,员舆之上诸老先生所不能理,往释其惑,若端拜而议,是之谓学。亡自得者,足以为师保,不与之显学之名。视中国、印度、日本,则可知已。日本者,故无文字,杂取晋世隶书、章草为之,又稍省为假名。言与文缪,无文而言学,已恧矣。今庶艺皆刻画远西,什得三四。然博士终身为写官,更五六岁,其方尽,复往转贩。一事一义无匈中之造,徒习口说而传师业者,王充拟之犹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衡·定贤篇》古今书教工拙诚有异,邮与阍皆不与也。中国、印度自理其业,今虽衰,犹自恢磺,其高下可识矣。贷金尊于市,不如己之有苍壁、小玑,况自有九曲珠足以照夜!厥夸毗者,惟强大是信,苟言方略可也,何与于学?夫仪刑他国者,惟不能自恢磺,故老死不出译胥钞撮。能自恢磺,其不亟于仪刑,性也。然世所以侮易宗国者,诸子之书,不陈器数,非校官之业、有司之守,不可按条牒而知。
……
前言/序言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故论衡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