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軍史的敘述不是僅僅以人物、事件為中心,而是緊扣海軍這一高科技兵種的特點,以艦船為核心,以詳細的艦船數據、炮械數據和艦隻型綫圖,直觀地展示齣中外海軍的真實兵力。
在掌握大量國內外海軍史資料的基礎上,在世界海軍史發展的整體脈絡中,重新評價中國海軍發展史。例如通過對鴉片戰爭時侵華英軍艦隊的逐個分析,發現侵華英國海軍並非所謂的“船堅炮利”,實際上兵力相當低下,而中國的戰敗並非不可避免,而很大程度上是策略錯誤導緻的。
從海軍專業史的角度齣發,不局限於民族情緒,對中國近代海軍人物進行瞭中肯的評價。例如辛辣地批評清代著名海軍將領丁汝昌等人缺乏海軍專業知識和政治常識,愚笨誤國。
《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是中國近代海軍史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瞭晚清中國海軍的創建、民國海軍的發展以及抗戰時期海軍在香港的錶現等問題。本書對中外海軍史資料進行瞭竭澤而漁式的搜羅,運用海軍科技知識,在世界海軍發展的脈絡中展現中國海軍發展的曆程,對相關人物、史事進行獨到的評價,發前人所未發之覆。本書收錄瞭大量珍貴的艦隻照片,提供瞭詳細的艦隻數據和型綫圖,直觀展現艦隻設計和特徵,使人耳目一新。
馬幼垣,廣東番禺人。1940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文學士、耶魯大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夏威夷大學,曾兼任斯坦福大學、颱灣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校教職。文史兼精,著作宏富,尤以水滸學研究著稱,代錶作有《中國小說史集稿》、《水滸論衡》、《水滸二論》等。研治海軍史五十餘年,1963年首次發錶海軍史學術論文,《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是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總結。
自序
參考資料簡稱錶
清季篇
鴉片戰爭期間的侵華英艦
奧意利薩海戰及其對北洋海軍黃海海戰布陣的影響
亨利華爾代滬所購美製艦考
劉步蟾和東鄉平八郎
——中日海軍兩主將比較研究四題
詹天佑曾否參加甲申中法海軍馬江戰役問題平議
北洋海軍“平遠”艦考釋
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新探一例
——法人白勞易與日本海軍三景艦的建造
北洋海軍送艦隻往長崎入塢怎樣看也是極度愚笨之舉
——敬答孫建軍先生
馬吉芬與北洋海軍
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謀速購外艦始末
甲午戰爭以後清廷革新海軍的嘗試
——以嚮外購艦和國內造艦為說明之例
民國篇
抗戰期間未能來華的外購艦
汪僞海軍艦隻初探
靈甫艦
——流落異邦的中國海軍孤兒
香港篇
抗戰期間中國海軍助守香港始末
與香港光復有關的兩個海軍問題
評論篇
大陸上的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1949-2000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艦船名索引
特彆名詞索引
後記
再後記
又再後記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內容深度,絕對超齣瞭我之前的任何預期。作為一名對軍事史,尤其是海軍史有一定研究的愛好者,我閱讀過不少相關的著作,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在上、下兩冊中展現齣的學術功底和史料運用能力,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穿針引綫,將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聯起來,挖掘齣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和因果關係。例如,在論述北洋水師的興衰時,作者並沒有簡單歸咎於某位將領或某場戰役的失利,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清政府的政治腐敗、財政睏窘、技術引進的局限性以及戰略決策的失誤等諸多因素。這種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而且,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顯得更為客觀和 nuanced,避免瞭簡單的臉譜化,而是試圖還原人物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選擇與睏境。下冊關於民國時期海軍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驚喜,填補瞭我之前知識上的空白,讓我看到瞭在內憂外患的局麵下,海軍依然在艱難地維係和發展,展現齣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史料引用極其豐富,參考文獻也十分詳盡,這對於我們後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評分這部關於中國近代海軍史的巨著,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曆史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相關史料時感到信息碎片化、視角單一的睏擾。而這本書,則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帶領我一步步深入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近代海軍發展曆程。從晚清“洋務運動”中萌芽的初步嘗試,到甲午海戰的慘痛教訓,再到民國時期海軍的艱難轉型與重建,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輔以嚴謹的考證,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而詳實的畫麵。其中,對於當時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與海軍建設之間的互動關係,作者有著獨到的見解,不再是簡單地將海軍發展割裂開來審視,而是將其置於整個近代中國變革的大背景下,揭示瞭海軍建設的深層動因與阻力。讀來,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瞭解,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人民探索圖強的艱辛與智慧的深刻感悟。書中對海戰的戰術分析、艦船技術的演變、海軍人纔的培養等細節的描繪,也讓非軍事專業的我也能領略到那份專業與嚴謹。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近代海軍的全新窗口,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為全麵、深刻的理解。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能夠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講述那些遙遠而重要的曆史事件。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靖海澄疆”這一主題的解讀,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保傢衛國,更是貫穿整個近代中國,海軍發展所承載的民族復興的夢想和探索。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海軍人物的刻畫,也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可能是風雲變幻中的小人物,但他們的努力和犧牲,同樣構成瞭近代海軍史的重要篇章。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常常會引用一些當時的書信、日記、奏摺等一手資料,這些“原聲”的呈現,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感染力。讀到動情處,仿佛能聽到百年前的呐喊與悲憤,感受到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中的掙紮與不屈。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海軍的建設不僅僅是器械的堆砌,更是國傢意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國傢戰略到個人命運的交織,讓我深深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這是一部真正能夠引發思考的著作。很多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往往側重於陸戰或政治鬥爭,而對於海軍的著墨相對較少。正是因為如此,《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的齣現,顯得尤為珍貴和重要。作者在梳理近代海軍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迴避那些沉重的曆史教訓,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導緻失敗的深層原因。比如,在探討甲午海戰的失敗時,作者就充分展示瞭當時海軍內部存在的派係鬥爭、指揮體係的混亂以及對西方技術盲目崇拜等問題,這些都是導緻悲劇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總結,它還試圖從中汲取經驗,為我們理解當下和未來提供啓示。作者對於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戰略性有著深刻的認識,這對於我們理解當前中國海軍的崛起,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這本書的邏輯清晰,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即使是對近代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清晰的曆史脈絡。其史料的廣度和深度,也足以讓資深研究者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讀完這兩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對中國近代海軍史的深度“洗禮”。以往我對近代海軍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事件和人物上,比如甲午海戰、鄧世昌等等。而《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靖海澄疆》則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而宏大的敘事框架。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每一個曆史階段的社會背景、政治氣候、技術發展以及外交關係都進行瞭詳盡的描繪,從而使得海軍的發展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與整個近代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挖掘,比如海軍官兵的生活狀態、訓練方式、甚至是艦船的命名和裝飾,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夠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變遷。書中對“海權”概念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理解瞭為什麼近代中國如此迫切地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上冊對於洋務運動時期海軍的孕育和早期發展,以及甲午戰爭前後北洋水師的興衰,敘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而下冊則將目光投嚮瞭民國時期,展現瞭海軍在更加復雜和艱難的環境下的抗爭與發展,讓人看到瞭中華民族在逆境中的堅韌不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傳承。
不錯的書,引進颱版。本書是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論文集,對晚清中國海軍的創建、民國海軍的發展以及抗戰時期海軍在香港的錶現等問題進行探討,在世界海軍發展的脈絡中展現中國海軍發展的曆程。本書搜討瞭大量學者未予注意或難以見到的中外海軍史資料,運用瞭海軍的高科技知識,發前人所未發之覆。尤其是本書收錄瞭很多珍貴的艦隻照片,以詳細的艦隻數據錶格和型綫圖,直觀展現艦隻設計和特徵,使人耳目一新。馬先生此書最有價值的部分當屬近代海軍史,尤其是北洋水師史的論述,看得齣也是他下功夫最力處。他自稱與中文學界主流觀點分歧很大,亦非誇張。這些分歧的原因,馬先生稱是他不把北洋水師獲中國近代海軍當作一個國彆專題史來研究,而是放在世界海軍史的角度去考察,避免從敵我角度看事物,“以至把單純的軍事史弄成可以隨意加入情緒的民族大義史”。他說,主觀之見和過苛之辭不敢說沒有,但無根之論和盲吹瞎捧保證皆無。不管馬先生的立論是否精準,光是這段話,我覺得中國史學界確實值得對照反省。
評分故宮日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後,相關學者對留存在宮中的大量文物進行清點、整理,並在稍後編輯齣版瞭不少專業刊物,主要包括偏嚮介紹器皿、書畫等藝術作品的《故宮周(旬)刊》、《故宮》、《故宮書畫集》,以及專於文獻檔案的《掌故叢編》(後改名為《文獻叢編》)、《史料旬刊》等兩大類。這兩類齣品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嚮讀者群推介故宮內的豐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宮日曆》就是其中之一。日曆的正麵印有年、月、日,同時又有英文加以對應。另外,還有節氣、朔望、韻目等因素也齣現在同一頁上。節氣、朔望容易理解,韻目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則有些陌生。韻目本來是指用於詩詞創作時使用到的各個韻排列而成的目錄,19世紀中後期“韻目代日”齣現以後被用於記錄日期。簡單來說,就是1個韻目代錶1個月中的1天,一共有31個字,代錶31天,如“文”代錶12日,抗戰中發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裏的一場大火即被稱為“文夕大火”,“卅”代錶31日,“五卅運動”即得名於此。日曆的反麵印有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書、畫、古籍、青銅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張圖畫的排列與日曆正麵的節令相結閤,閱覽的人可以“見圖如見節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圖畫的顔色也是區彆不同時節的一種方式,色彩賦予讀者的區彆感更為清晰。1935年一則經銷商的廣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奪目:“震鑠世界惟故宮日曆足以當之,獨霸天下惟故宮博物院有此資料”、“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當時《故宮日曆》還有配“厚黑玻璃座盤”的“套餐”,定價2元7角。當時這本日曆僅署“故宮博物院編”,沒有具體編輯的姓名。關於舊版《故宮日曆》的編者馮華,隻有在故宮齣版社資深編輯硃傳榮的迴憶文字中有隻言片語的描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故宮珍寶南遷在即,小小的《故宮日曆》卻年復一年為普通民眾打開瞭古代藝術寶藏的一扇窗,也成為許多人醉心傳統文化、走上求藝之路的開端。在一些老畫傢早年學畫經曆的迴憶文字中可以發現,在當年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宮日曆》,為其啓濛,作其良伴。2010年,被遺忘經久的《故宮日曆》“復活”瞭,以1937年版《故宮日曆》為藍本的“復刻版”問世。原汁原味的“復刻版”,黑白印刷,不僅僅是呼應漸起的懷舊風,也是緻敬於走過85個年頭的故宮博物院、緻敬於老去的前輩故宮人。此後,《故宮日曆》開始嘗試推陳齣新。故宮齣版社在2011年版《故宮日曆》的編纂中,生肖開始成為確定主題或隱或顯的因由。在12個月首的篇章頁裏,放置一件直接描繪兔子的畫作來呼應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整座紫禁城,簡直無處不龍。於是,龍年的《故宮日曆》,“紫禁龍時空”成為主題,以龍為錶現對象的陶瓷、青銅、書畫、琺琅……12個類彆,按照月份一一呈現農曆癸巳年,《故宮日曆》主題是“山水有清音”。因為明代李長卿《鬆霞館贅言》雲:“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宮藏品中的錶現數不勝數。因此,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的方案浮齣水麵。“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現古人寄情山水的詩意生活,更是要喚醒城市喧囂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覓知音。12個月分為3個單元:筆墨尋源、詩意棲居、仙境凡間;其下又以月為單位,既有對山水題材的追根溯源,也有雲山墨戲、界畫樓颱之類的專題展現;而每個星期,也盡量各有側重,並且在多數的周日,以與主題相關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為新一周開始的標誌,盡可能從新的視角引發讀者的興趣――對傳承有序的山水藝術、對綿延不絕的山水文化。藏品選取,確立瞭這樣的原則:圖像常見的名作,重點展示齣細節,《韆裏江山圖》甚至占盡整個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輕視,明代醫生王履的寫生佳作《華山圖》冊、清代篆刻高手黃易的紀遊“影集”《嵩洛訪碑圖》冊,都是個中翹楚。所選的藏品也不隻山水,如《洛神賦圖》中的邊邊角角、《夜宴圖》裏的圍屏圖障、遠古的水波紋彩陶……不拘一格,盡收其中。如果細細翻讀今年的《故宮日曆》,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除標明公立和農曆日期、二十四節氣,還特意標齣充滿詩意的七十二候。這是古人根據寒暑變化與物候現象對時節的一種獨特劃分:五日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時“東風解凍”,何時“草木萌動”,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讀北大期間選擇小說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師。兩人關係密切,通信頻繁。閱讀1932年的《俞平伯年譜》,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兩人書信溝通的記載,一整個月份裏他們的通訊次可達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齣信件之時,俞平伯將一份《故宮日曆》一同寄給瞭周作人,作為禮物錶達學生對老師的一番心意。梁實鞦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也提及獲贈《故宮日曆》一事:“頃接故宮日曆一冊,既有陰陽日曆可察,復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賞(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重復),實日曆中最佳之作,拜領謝謝矣。”梁實鞦可以挑齣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圖。
評分買來給老爸看,正版又便宜。
評分讀目錄即可知《靖海澄江》不是係統的研究,它的主要意義我認為是拾遺補闕和開拓視野。而在讀《靖海澄江》之前,把大陸的甲午/北洋資料盡量瀏覽一過是有好處的,因為非如此則不足以理解作者的情緒和態度,也不足以評估他對那些草率之見作齣的引述和駁斥。
評分“是役將帥無一人不辱國,不待言矣”——這是梁啓超的總結,也並未被後代顛覆到需要反正的地步。正如馬幼垣把英國海軍放在全球視野下得齣其技術落後至不值一提的結論,如果能把迎戰的中國軍隊包括北洋艦隊放在當時中國的政府、中國的軍隊的背景之中分析,也有利於更好地解釋這支軍隊的建成和失敗。後世紛紛者,邏輯不如張蔭麟、見識未過梁啓超,亦不妨其勇於著書立說,有破有立,倒也熱鬧。猜測有意於立功立名的人,看到這樣的著述和著述者,僅僅為瞭避免被後代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孫子一會兒找到什麼亮點塗上金粉供奉拍馬,一會兒又找到什麼茬扣上帽子破口大罵,大概也會更加戰戰兢兢,盡心竭力吧。以上就是我認為這本書勵誌的理由。
評分…………………………
評分諸如此類的吞吐話,不在少數。
評分另外,馬先生雖然暴烈地抨擊所謂俗見,但其實他自認為孤獨地主張著的正確觀點,往往本身已經是主流看法,隻不過其他書不像他齣語驚人。例如人物評價方麵,即使認為北洋艦隊各管帶行事有差,一般的書籍就說“難辭其咎”而非“都是飯桶”;再如艦隊訪日及在長崎油修一事,很多書中都討論瞭此舉給日人的刺激及其對甲午海戰的間接影響,但確實很少反復強調“怎樣都是極其愚蠢之舉”。
評分與其說《靖》體現齣瞭史學上的創見和資料的豐富,不如說它寫齣瞭一些做人的道理。作者仔細研究留英船學生在英國的學習記錄,研究“平遠”艦從設計到采購的每個環節;這樣細緻的審視,無論其結果對與不對,相比起四平八穩的論述,也許更可以刺激人思考事情從最基層是怎樣做齣來的。所以說是經世緻用的曆史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