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研究的迷宫,最终指向的不是终点,而是迷宫的设计图本身。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时间观念”的探讨。我们总以为时间是客观流逝的,但作者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视角,揭示了“时间如何被书写”才是关键。例如,不同文明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差异,直接决定了他们如何组织和阐述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这种对“时间框架”的拆解,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流动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不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因果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反向工程”的工具,让你能够逆向追溯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历史结论是如何被一层层地“构建”出来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挑战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认知习惯。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觉得“知识增加了”的书,而是让你开始质疑“什么是知识”的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他善于用犀利的论证揭开历史研究中常见的自说自话和循环论证。书中关于“记忆与遗忘”关系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遗忘并非简单的缺失,而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历史操作。哪些东西被刻意地排除在官方记载之外,这些排除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历史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潜文本”。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警惕那些过于完美、过于一致的历史版本,因为它们往往是付出巨大代价才得以维持的“共识”。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一种对“被告知的历史”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名为《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的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背后的那些不易察觉的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剥去了蒙在眼睛上的几层纱布,开始真正审视那些我们从未质疑过的“事实”。作者并没有像传统史学那样忙于考证某个事件的真伪,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结构——那些决定了我们如何“知道”历史的思维框架和认识论基础。例如,书中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就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总认为历史应该尽可能还原过去的面貌,但这本书尖锐地指出,这种“还原”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受到当代视角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它迫使我反思,我所接受的历史知识,究竟是基于坚实的证据链,还是基于一套被社会默许的、已经固化的叙事体系?这种由内而外的颠覆感,远比单纯纠正一个历史细节来得震撼。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哲学指南,它教你如何提问,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的感觉是略微有些晦涩和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读者暂时搁置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转而关注那些形而上的概念。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在拆解历史学家们的工具箱,展示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方法论”其实是如何被时间、文化和政治议程所塑造的。尤其是在讨论“史料的有效性”那一部分时,我被书中列举的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以往我总认为,越是官方的、保存完好的文献,其价值就越高,但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表明,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碎片化信息,往往能提供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种对历史“厚度”的挖掘,不是在找寻被隐藏的真相,而是在揭示“被选择”的真相背后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自己过去接收到的历史教育,每一次重构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既兴奋又不安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学者的那种特有的锐气和批判精神。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思想回报是巨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和克制,他没有陷入简单的指责或浪漫化的怀旧,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构成历史理解的各个“开关”是如何被拨动的。书中对于“进步史观”的批判尤其精彩,作者巧妙地指出,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必然走向光明的直线,实际上是一种对复杂性和偶然性的粗暴简化。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许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集体记忆,都建立在这个过于简化的线性模型之上。读完后,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倾向于去寻找那些支离破碎、充满矛盾的“侧注”,因为真正的历史往往就藏匿于那些主流叙事不愿提及的角落里。
评分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评分在《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这本书中,布莱德雷试图概括出批判的历史学(亦即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历史学)在逻辑意义上的方法论。亦即,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它认识的对象,历史认识如何得来,以及,其中的结论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立(称之为“真”)。换言之,就是历史知识的限度何在。
评分感觉还可以吧,马马虎虎的
评分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评分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这是学习历史哲学专业的必备,这套书都不错的
评分七 历史证据的特点和历史学的限度
评分在经历了人文学科的语言学转向之后,作为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心智因素,叙述的重要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历史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已经是197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1870-1970年,这一百年在历史哲学领域,是“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天下,而布莱德雷的这本书是开创这一研究范式的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