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F.H.布莱德雷 著,何兆武,张丽艳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批判理论
  • 知识社会学
  • 方法论
  • 史学史
  • 前提假设
  • 学术史
  • 理论史
  • 认识论
  • 社会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0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00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历史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是什么,而且也要研究我们的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百年来我国的新史学似乎偏向于思辨的方向较多,而于批判方面的思路则显得重视不够。如果说历史研究就必须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重视其知识论方面的自我批判呢?

作者简介

  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译序
序 言
本书提要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一 历史的模棱性
二 什么是历史事实
三 历史学中的推论的性质
四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五 历史的推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
六 非类比验证的问题
七 历史证据的特点和历史学的限度
八 历史与进步
九 结论
附录

精彩书摘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在心灵为了展现其自身所造成的世界之中,而且在那里它的生命也就是其自我实现的历程,在那里行动与对它的知识则是其产儿,它们出现的时辰永远都不是同样的,而且他们的诞生乃是分别开来的。人类的生命与个体的发展,同样地都是事迹先行而随后是反思;而正是对于这个问题——“我都做了什么?”——我们才觉醒到已经完成了的、却并未曾有意去做的种种事情以及我们所并未认识到的各种存在,而我们所负之于它们的则是我们自身的存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唯有当他们停滞的时期,对于一个人来说,唯有当其个性与地位已经变得永远地固定了下来的时候,并且当一个人是已经造就了的时候,才有可能预知新的成长的真实性;而在进步具有了其充分的意义,演化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的时候,目前才是坚实的而未来则是无从分辨的。确实,这时目前情况的实质尚未诞生,而且也还有未来:但是未诞生的事物还处在隐蔽之中,未能大白,胎儿还处在隐蔽之中,而预言又是可疑的,给孩子命名的那个早晨还隔着许多日子才能从分娩的黑暗和辛苦的夜晚之中破晓。
  可能突然之间有一个时刻揭幕了,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时代在前进;并且又有了这样的季节,这时岁月缓慢的流程又带回来了一线甜美的或者严肃的启示之光芒;或者它可能还是长期以来人道所未曾获得过的那类经验的光芒。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主题与“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无关,力求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 书名:《静水深流: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哲学与空间叙事》 作者:[请在此处自行填写一位具有相关背景的作者姓名,例如:李 振 宇] 出版信息:[请在此处填写一个出版社名称和年份] 内容简介: 《静水深流: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哲学与空间叙事》并非一本关于历史理论或方法论批判的著作,而是深入探索当代景观设计领域,特别是那些致力于融合生态智慧、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实践的深度研究。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美学考量和功能至上的设计范式,着重剖析景观如何作为一种活态的、不断演化的系统,来承载并塑造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本书的篇幅将围绕三大核心板块展开:生态哲学的回归与重塑、技术赋能下的空间叙事、以及跨学科视域下的设计伦理。 第一部分:生态哲学的回归与重塑 在信息爆炸与城市化的双重挤压下,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一个深刻的哲学转向。我们不再仅仅将自然视为可供美化的背景或可供征服的对象,而是开始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的本质。本书的开篇部分,将从哲学的根基上审视这一转变。 我们首先回顾了自18世纪浪漫主义以来,西方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如何一步步异化,并探讨了诸如“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和“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等思潮,如何为当代景观实践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它不再仅仅是对历史记忆的追溯,而是对场地本身地质、水文、生物多样性等非人类要素的深度倾听。 一个重要的章节聚焦于“时间性”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传统设计往往强调永恒的美感和静态的完成度,而本书则倡导一种“演替性设计”的思维。设计师必须将自己的作品视为一个不断变化、衰败、再生的时间轴上的一个临时节点。这要求我们从传统的“永恒之景”转向对“过程之景”的关注,例如,如何设计一个能体现季节更迭、物种自然演替的生态廊道,而非一个仅仅被精心修剪的永恒花园。 此外,本书还引入了对“技术自然”(Techno-Nature)的批判性考察。现代技术,如传感器网络、数据模拟和生物工程,正在模糊自然与人工的界限。我们探讨了如何审慎地运用这些工具,使之服务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而非仅仅为了制造人工奇观,强调“隐形技术”在支持生态健康中的核心价值。 第二部分:技术赋能下的空间叙事 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哲学思辨转向具体的空间操作和设计语言。本书认为,现代景观项目是复杂叙事发生的舞台,它们必须能够清晰、有力地讲述关于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社区适应性的故事。 我们深入剖析了“叙事景观”(Narrative Landscape)的构建方法。这涉及对场地历史文脉(包括工业遗迹、水文变迁、乃至社会变迁)的深度挖掘,并将其转化为可供使用者体验的空间序列。书中通过多个国际知名案例的详尽图解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高差变化、铺装材料的更迭、植被的层次划分,来引导观者感知一段历史或一个生态过程。 在技术应用层面,本书对“韧性设计”(Resilience Design)进行了详尽阐述。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景观系统必须具备自我调节和快速恢复的能力。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海绵城市”的原理,从宏观的城市水文网络到微观的场地渗透设计,构建多层次的蓄水、净化和释放系统。这些技术手段不再是纯粹的工程计算,而是被整合进了空间的美学表达之中——例如,一条兼具雨洪管理功能的生态沟渠,如何被设计成一条富有节奏感的步行路径。 另一重要议题是关于“数字孪生”与现场体验的平衡。设计师如何利用数字模型预测生态系统的长期表现,并确保这些预测性的数据能够转化为可感知的、可触摸的空间体验?本书强调,技术的目标是增强而非取代人类对现场环境的直观感受,实现“数据可读性”与“空间可居性”的统一。 第三部分:跨学科视域下的设计伦理 《静水深流》的收尾部分,着眼于景观实践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伦理立场。景观设计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深刻的社会干预行为。 我们探讨了“公平获取”与“生态正义”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项目中,如何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接触到高质量的绿色空间?本书审视了“绿色绅士化”(Green Gentrification)的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在设计初期就必须纳入社区协商和利益共享机制的策略。这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精通植物学和水文,更要对社会学和城市政治有深刻的理解。 最后,本书以“谦逊的工程”作为总结。面对地球尺度的环境挑战,景观设计师的角色是成为自然过程的“协作者”(Facilitator)而非“统治者”(Dominator)。这种谦逊要求我们在面对固有场地条件时,保持极大的尊重和灵活性,接受“不完美”和“未完成”状态,因为真正的生态健康往往存在于人类干预最少、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那部分空间之中。 《静水深流》是一本面向实践者、学生以及所有关注人居环境未来走向的读者的深度参考书。它倡导一种更具责任感、更富哲学深度的景观设计方法,旨在创造出不仅美观,更能有效、有情地融入地球生命系统的空间。它要求我们将目光从表面的装饰移开,深入到地下的水脉、漫长的物种演替,以及复杂的人类需求之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静水深流”——持久、深刻而富有生命力的空间建构。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研究的迷宫,最终指向的不是终点,而是迷宫的设计图本身。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时间观念”的探讨。我们总以为时间是客观流逝的,但作者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视角,揭示了“时间如何被书写”才是关键。例如,不同文明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差异,直接决定了他们如何组织和阐述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这种对“时间框架”的拆解,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流动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不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因果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反向工程”的工具,让你能够逆向追溯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历史结论是如何被一层层地“构建”出来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挑战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认知习惯。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觉得“知识增加了”的书,而是让你开始质疑“什么是知识”的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他善于用犀利的论证揭开历史研究中常见的自说自话和循环论证。书中关于“记忆与遗忘”关系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遗忘并非简单的缺失,而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历史操作。哪些东西被刻意地排除在官方记载之外,这些排除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历史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潜文本”。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警惕那些过于完美、过于一致的历史版本,因为它们往往是付出巨大代价才得以维持的“共识”。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一种对“被告知的历史”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名为《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的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背后的那些不易察觉的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剥去了蒙在眼睛上的几层纱布,开始真正审视那些我们从未质疑过的“事实”。作者并没有像传统史学那样忙于考证某个事件的真伪,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结构——那些决定了我们如何“知道”历史的思维框架和认识论基础。例如,书中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就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总认为历史应该尽可能还原过去的面貌,但这本书尖锐地指出,这种“还原”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受到当代视角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它迫使我反思,我所接受的历史知识,究竟是基于坚实的证据链,还是基于一套被社会默许的、已经固化的叙事体系?这种由内而外的颠覆感,远比单纯纠正一个历史细节来得震撼。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哲学指南,它教你如何提问,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的感觉是略微有些晦涩和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读者暂时搁置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转而关注那些形而上的概念。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在拆解历史学家们的工具箱,展示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方法论”其实是如何被时间、文化和政治议程所塑造的。尤其是在讨论“史料的有效性”那一部分时,我被书中列举的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以往我总认为,越是官方的、保存完好的文献,其价值就越高,但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表明,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碎片化信息,往往能提供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种对历史“厚度”的挖掘,不是在找寻被隐藏的真相,而是在揭示“被选择”的真相背后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自己过去接收到的历史教育,每一次重构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既兴奋又不安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学者的那种特有的锐气和批判精神。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思想回报是巨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和克制,他没有陷入简单的指责或浪漫化的怀旧,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构成历史理解的各个“开关”是如何被拨动的。书中对于“进步史观”的批判尤其精彩,作者巧妙地指出,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必然走向光明的直线,实际上是一种对复杂性和偶然性的粗暴简化。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许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集体记忆,都建立在这个过于简化的线性模型之上。读完后,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倾向于去寻找那些支离破碎、充满矛盾的“侧注”,因为真正的历史往往就藏匿于那些主流叙事不愿提及的角落里。

评分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评分

在《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这本书中,布莱德雷试图概括出批判的历史学(亦即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历史学)在逻辑意义上的方法论。亦即,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它认识的对象,历史认识如何得来,以及,其中的结论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立(称之为“真”)。换言之,就是历史知识的限度何在。

评分

感觉还可以吧,马马虎虎的

评分

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评分

布莱德雷(Francis HerbertBradIey,1846—1924),又译布拉德雷,是英国唯心论派(或称新黑格尔学派)最著名、最有原创性的代表。1846年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克拉彭的一个牧师家庭。1865年进牛津大学,1870年任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并保持这一身份到逝世。/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

这是学习历史哲学专业的必备,这套书都不错的

评分

七 历史证据的特点和历史学的限度

评分

在经历了人文学科的语言学转向之后,作为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心智因素,叙述的重要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历史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已经是197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1870-1970年,这一百年在历史哲学领域,是“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天下,而布莱德雷的这本书是开创这一研究范式的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