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我爱红尘:凡人眼中的《金刚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作者由红尘而悟“空”,对佛教的理解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见地:修行的路径,其实就是历红尘。认为《金刚经》就是佛祖留给众生的红尘修行宝典。
作者以《金刚经》为切入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从三十二个角度,详细解读了人们日常较为关注的一系列有关佛教的问题,读来新颖,耐人寻味。
拈花对谁笑
我爱的红尘,是佛教要看破的红尘。爱红尘与破红尘,是矛盾的。那学佛就要放弃红尘吗?
红尘太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美人如玉、稚子奶香、知己情重,还有扬名声、显父母的名利,都是美好、诱人的,如何看破?
在悟道成佛之前,释迦牟尼也曾被红尘深深困扰。据说,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七世纪(也有说是公元前十世纪),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是一个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骑射、击剑能手。十六岁时,他和表妹耶输陀罗结婚,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一时期,悉达多太子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尽管贵为王子,悉达多太子却淡泊富贵,深沉地思考人生。有一次,他坐在树下看农夫在农田里干活,只见农夫们汗水淋漓,埋头苦干,一面鞭打耕牛,一面用锄头翻土。当小虫从泥土里出现时,立刻遭到小鸟的突击,而小鸟又被凶猛的大鸟捉去吃掉。从这一场景中,悉达多太子体会到了世间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环环相扣的痛苦。他还曾驾车出游,从城市东门出去,途中碰见一位老人,始知人会衰老,让悉达多太子的心情十分沮丧,再也没有兴致去玩,只好闷闷回到宫里。之后,他从南门出去,遇见了一个病人;从西门出去,又遇见有人死亡。悉达多太子亲眼看到这些清瘦、衰老、死亡的凄惨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这让他明白,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最后,悉达多太子在城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说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之痛,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一天夜里,悉达多太子在王宫中,无意间看到了熟睡的宫女们,有的鼾声大作,有的口流涎沫,让他觉得爱欲可厌,这促使他下决心放弃富贵。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悉达多太子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为了消解红尘烦恼,他立志要找到一个永远解脱痛苦的方法,不仅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
菩提树下,悉达多太子顿悟成佛,释怀于红尘。又经过多年的修行,悉达多成了佛祖。佛祖把自己去除“心魔”的经验总结出来,传于众人,这就是《金刚经》的缘起。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何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指金刚石,它最坚固,也最锐利;它最明净,也最璀璨。以金刚的属性来比喻佛经所讲的道理锐利、坚固、明净,能斩断一切烦恼。
般若:是梵语音译,因为没有适当的中国词汇可以翻译它,就翻译了它的读音。它的含义接近于“智慧”,但又是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的一种智慧—能了解生命的本源、本性,悟道成佛。如果一定要翻译这个词的话,就是“妙智慧”。
波罗蜜:亦为梵语,译为“到彼岸”。人生的河流,就是烦恼的河流,包括贪嗔痴、爱恨愁等各式各样的波浪。修行就如乘船,从凡夫红尘的此岸,渡到清净的彼岸。
经:中国的古汉语中也有这个词。梵语和汉语“经”字的本义,都是穿书所用的线。中国早期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印度早期的书是写在棕榈叶上的,“经”就是穿竹简和棕榈叶的绳子,引申为讲人生道理的典籍。在这里,也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心是孕育快乐的母体,也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心出了问题,无边的痛苦,就会接踵而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用金刚(佛心)这个法宝降伏心魔,断除红尘中的所有烦恼,度到清净空明的彼岸。用现代的话说,《金刚经》就是直接针对人类烦恼、欲望的“心灵鸡汤”。
凡人感官上的红尘,是一个花花世界,功名、爱情、美貌、子女等等,都是人生的一出出戏,凡人太执迷于这精彩的演出,会惹来无尽的烦恼。
佛祖眼中的红尘,不仅仅是烦恼,还是成佛的必经修行路。佛教讲究“看破红尘”,但并不是“深山古刹,古卷青灯”地远离现实世界,而是从红尘中来,到红尘中去。如果离开红尘去修行佛法,那就无所谓“看破”与“看不破”了。
修行的路径,其实就是历红尘。从这个角度讲,《金刚经》就是佛祖留给众生的红尘修行宝典。那么,怎样读《金刚经》这本经典,才能明了佛祖普度众生的慈悲呢?佛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一天,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美丽的金色菠萝花献佛,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拈金色菠萝花遍示与会者,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迦叶看见佛祖拈花,忽然“破颜微笑”。宗教法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破颜微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奇怪的是,佛祖见迦叶微笑,竟将金色菠萝花交给迦叶,并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了他无上的法门。
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不发,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
佛祖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没有任何语言,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意会比言传更能领悟佛法的本质,正如《高山》、《流水》之曲虽妙,没有知音,也只是犹如弹棉花般的声响。读《金刚经》,“拈花微笑”的心态最重要。佛祖以智慧凝结成的《金刚经》,就是那一朵金色菠萝花,不能把这美丽的花一瓣瓣撕下来去研究,而是要珍贵地把它拿在手中,用你的心去感知它、欣赏它、品读它,让它的美映照在你心中。
现代人,心为身囚,常被科技、食色和沉浮所累,如果我们能以《金刚经》的空妙智慧,来处理世间的种种烦恼,观看自己的内心,那么,烦恼也会变成菩萨,帮你修成正果。
沿着佛陀慈悲的眼光来看红尘,用迦叶尊者的心态来读《金刚经》,你就会走向佛陀。
所以,佛祖拈花,不妨多情?!
以为那一朵花正是佛祖要赠与你的。
你读《金刚经》的那一刻,正是佛祖拈花对你的那一刻,你会不会微笑呢?
……
《金刚经》是佛教典籍,虽然只有5000多字,读起来也上口,但入门却不容易。神圣又神秘的《金刚经》,能否与非宗教人士结缘?与一般宗教人士解说《金刚经》不同,刘冬颖从另一个侧面加以解读。《我爱红尘——凡人眼中的〈金刚经〉》一书,就是她为平凡人搭建的一条通往佛陀的道路。
评分有人说,夜莺为了学生而献出心血,令玫瑰染上血红,绽开绝美的花瓣,可是学生却在被女孩拒绝之后心灰意冷地丢弃玫瑰,这让他们感觉不值,感觉夜莺太可悲。可是,在我看来,夜莺并不是可悲的。如果站在夜莺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故事,能为所爱之人付出自己能够付出的最大代价,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再加之夜莺本就不求任何回报,又有什么遗憾的呢?只要自己心甘情愿,哪怕对方并不知晓,也并不是件可悲的事情吧。这样伟大的觉悟,就个人而言,完全可以与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媲美。 又有人认为,故事中的女孩过于势利,可是换个角度来看待,女孩也没有过错。这个世界本就物欲横流,面包比水仙花更容易吸引人去追逐。宝石的闪亮掩盖了玫瑰的凄艳,女孩的举动虽让人能够理解,却更觉得无奈。 穷学生最终从中悟出了道理:“在现实的世界里,首要的是实用。”这种领悟我们不能说不对,但却为之感到悲哀,少年还未体会爱情的美妙滋味,就已经被情所伤,只能回到他的“哲学和玄学书”的世界中去,将自己的性灵囚禁在高高的象牙塔中,不再接触世事。这固然不会再受到伤害,但也不能再亲身去品味人世沧桑,去了解复杂多样的人性……由此而言,学生才是故事中最悲哀的角色。 在整个童话集中,我最喜欢的童话实际上是《巨人的花园》。 世人称这篇童话是王尔德所著九篇童话中最美的一篇。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开创者,《巨人的花园》就充斥着明显的唯美情调和宗教氛围。 无论是小孩们攀上树枝使得花开满树、莺啼燕舞,抑或是巨人死在大树之下,身上覆满了白花,这些唯美的情景都有中世纪油画般的典雅精致,和天主教对死亡意义的神圣追溯。 王尔德在这个故事里,似乎仅仅传达着一种“善有善报”的因果论,但是实际上,更多的反而是在体现某种宗教情结。故事中,巨人最喜欢的小孩——手掌和脚掌上分别都有一清晰的钉子印——他是耶稣的化身,是神的孩子,令巨人颤抖下跪,发自内心地敬畏喜爱,并在他的指引下,灵魂前往这个小孩的花园——天堂。 1900年,王尔德在自己友人的帮助下,改信天主教。也许,这篇童话早早地便预示了这样的结果吧。 《快乐王子》也是让人读后忍不住落泪的美妙之作。这个故事中的王子雕像与小燕子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崇高伟大、无私忘我的精神特质。王子将自己身上的宝石和金子委托给燕子,让他送给那些需要这些东西的人们——也许是穷困潦倒的戏作家,也许是卖不出火柴的小女孩,也许是那些忍饥挨饿的乞丐
评分凑单买的,随便翻翻,貌似还行。
评分 评分感觉不错,送货师傅态度很好!赞一个!我爱的红尘,是佛教要看破的红尘。爱红尘与破红尘,是矛盾的。那学佛就要放弃红尘吗?
评分红尘太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美人如玉、稚子奶香、知己情重,还有扬名声、显父母的名利,都是美好、诱人的,如何看破?
评分以后慢慢看,送货真的很快
评分我爱红尘:凡人眼中的《金刚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