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梅森(1842-1923)英国著名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她毕生奉献于儿童教育事业之中,倡导“面向所有儿童的自由教育”理念。她写作的“夏洛特·梅森教育经典”一直成为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南。
梅森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的班戈尔,儿童时代基本是在家庭接受教育。当她16岁,母亲离世,次年父亲病故。梅森开始就读于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获得一级证书。此后来到英格兰沃辛市戴维逊学校教书。从事教学期间,她一直探索其“面向所有孩子的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她提出这种“自由”教育理念是何等可贵!
1880-1892年,梅森开始为学生们编写系列地理教材,受到学校的欢迎。她应邀请到英格兰南部奇切斯特市的一所教师培训学院进行演讲,并在那儿呆了五年多时间。这些年她不断演讲,倡导其自由教育理念,这些演讲,促成了《家庭教育》一书的诞生。她同时创办了一本期刊《父母评论》,与父母教育联盟的成员保持联络。
1891年,梅森来到安布尔赛德,创立了“教育之家”,专门培训女教师及其他儿童工作者。父母联盟推广至全英国,并成立了父母联盟学校。更多的家长得以充分理解和运用的梅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她不断总结自己的研究与发现,写作了更多教育图书,如《父母与孩子》、《学校教育》、《我们自己》、《性格的培养》、《自由教育的哲学》等,成为家长们必读的教育经典。
CHAPTER 1 家 庭
教育终于和家庭联系在一起思考了。对于教育的认识的提高只能算是重建家庭这场伟大运动中的一个阶段,教育终于把父母同子女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关系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考虑了。人们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深刻全面,强烈地希望建立更加密切、更加亲切的关系,形成温情不断、长相厮守的氛围。
--马奈
卢梭成功地唤醒了父母们 还没有别的教育家像卢梭那样深刻地影响了父母们。尽管现在读《爱弥儿》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当代的儿童教育理论又有多少不是从这部著作当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呢? 众所周知,卢梭那个时代的人们比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让·雅克·卢梭的品行不足以使他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学术权威,尤其不可能成为教育学的权威。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卑劣的家伙,而且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在《忏悔录》中的自述。我们没有被他优雅迷人的风格所迷惑,也没有被他“外强中干”的形象所蒙骗。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不过如此,而且对他的哲学理论缺乏大胆认同。 在当时,他的大部分理论观点的确是离经叛道,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卢梭具有洞察某些独特真理的能力,而且这是只有天才才具备的能力。加之真理高于一切,因此,卢梭的这种独到的洞察力就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师。人们曾经问,“让·雅克·卢梭还是不是一个预言家?”而且现在仍有人这样问。欧洲受过教育的父母当中曾有成千上万的人狂热地追随他,他的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许多普通的家庭,这一事实足以解答人们的疑问。
的确,还没有哪个教育家的影响力能赶上卢梭的十分之一。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感召下,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俄国公主加利钦一样,远离尘世,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到安静的地方,把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履行父母的职责。从表面上看,母亲们退出了社会舞台,甚至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去攻读古典文学、数学、科学,为的是亲自教育孩子。她们自问,“如果不这样做,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男人和女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即使卢梭倡导的教育方法再怎么过分,也会有一批追随者,因为他恰好找到了开启人们心灵的钥匙。他是为数不多的唤醒了父母本能的教育家之一。他并没有说:“我们对父母已经失去了希望,让我们为孩子们而工作吧!”而这却是今天心智脆弱、悲观失望的人们常说的话。
事实上,他说过:“父母们,这是你们的工作,而且只有你们才能做这个工作。拯救社会,使之万代传承的任务就靠你们这些年轻的父母们了。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培养子女、使他们长大成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和这些相比,那些让许多人呕心沥血、辛苦经营的职业就如同幼稚的儿戏一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人们倾听他的教诲。这些教诲激发了父母们的热情,产生的反响就像决堤的江水, 汹涌澎湃, 这种情形亘古未有。卢梭这个脆弱而且不太受人尊重的人是这项正义事业的布道者,他让所有父亲们把心思都用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从而为造物主造就了一批合格的子民。可惜的是,他在奠定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之后,就再也提不出更有价值的教育方法了, 就像打好了地基之后,为修房造屋的人拿不出比木材、干草和柴火更好的材料一样。
不出所料,卢梭成功唤醒了父母们,使他们认识到了为人父母所附带的义务具有约束性、宽泛性以及严肃性。他也失败了, 因为他应该失败,他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当成了一种教育模式来推广。然而,他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他认识到造物主把培养子女的任务交到父亲和母亲的手中,而且他的教诲所带来的反响就像海水对月球的引力做出回应一样, 父母们敞开心扉,接受他的思想,把教育孩子看成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毫无疑问,每个做父母的人都意识到了不成文的法定义务,但是,他们对这些义务的明确程度和崇高地位的认识各不相同。所以,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义务写成文字,形成法律,也许会令父母们感兴趣。
家庭即公社 “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这一创造性的论断在某些方面揭示了父母的职责。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公社性质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人们在公共事物和宗教活动中进行合作。近代以来,它帮助人们抵御种种不平等的环境。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这种社会形式的基本规则就是全体成员共同享有一切事物。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这种协作的努力注定要失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大概是因为它的雇佣劳动不像在我们英国那么普遍,于是他们发现了一片相宜的土壤,在那里兴建了许多管理有序的公社性质的机构。当然不少的尝试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这些失败似乎可以归纳为一个
原因,这就是政府试图实行民主原则与公社原则相结合的统治。也就是说,在共同事务中两种原则纠缠在一起,而每一派别却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一个机构只有在生机勃勃、绝对统一的制度下才能兴旺发达。
家庭实际上就是一个公社。在家里,不可分割的财产为全体成员享用,在家里,成员们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各司其职。在家长制盛行的地方,家庭成为部落,家长就是部落首领,实行绝对统治。在我们的国家里,家庭的规模通常很小,其成员包括父母亲和嫡系子女,还有自然隶属于一个家庭的随从和亲属,切记,他们也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小规模的家庭往往会掩盖它的特征,于是我们领会不了本章开头引言的确切含义。如果说国家的基本单位是自然公社--家庭的话,那么,我们就看不出家庭保证能在其内部发挥国家的一切功能,因为它的小巧、精致和完备只适合小规模的工作。
家庭要与外界交往 不言自明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它和别国所建立的密切友好的关系成正比,而且是和许多国家而不是一两个国家保持联系;反过来讲,一个国家的野蛮程度与它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一个世世代代不与外界打交道的家庭在其智慧、德行方面哪能不退化呢?
家庭必须为社区服务 同样,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要看它是否找到适当发挥自身作用的途径,还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批它渴望纳入国家统辖的领地和属国。家庭,作为国家的缩影,情况也是如此。帮助贫困家庭,抚养孤儿,开展慈善活动,援助朋友, 所有这些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行为难道不都是为了维持高层次的家庭生活吗?
家庭必须为国家服务 家庭公社之间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善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光这些还不够。家庭是国家的单位。国家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活的肌体,就像自然人的身体一样是由无数的活的生物体组成的,只有当家庭为国家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时,家庭生活才是完美的。公共利益必须均分,公共事业必须分担,公共福利必须共享。一句话,家庭和国家的一体性必须得到保护,否则,家庭就不再是一个活的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是像动物体内的坏死组织一样变成有害成分。
……
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育儿的书,但大多都是在讲“术”,比如如何制定规矩,如何奖励惩罚等等。而这本书,更多的是在讲“道”。它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亲子关系和教育的本质。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并非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引导者、同行者、甚至是陪伴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由”的讨论。我过去总觉得,给予孩子自由就是让他们为所欲为,结果反而导致了混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规则和界限之上的,是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和学习的权利。它鼓励我尝试着去信任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选择权,让他们在犯错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榜样”的章节,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我总希望孩子有礼貌,但自己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对他人不耐烦。这本书提醒我,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我需要成为孩子心中那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这本书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让我能更轻松、更自然地与孩子相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没有给我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颗宝贵的种子,等待着慢慢发芽。我一直觉得,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应该是“指引方向”的,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更多时候,父母的角色是“陪伴成长”。它让我明白了,孩子不是需要被“塑形”的材料,而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式。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模式。我总是急于给出建议,急于解决问题,却很少真正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这本书提醒我,即使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需要被尊重,被理解。我开始尝试着在和孩子交流时,放下自己的预设,认真地去听他们说话,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这种改变,不仅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我的孩子。此外,书中关于“耐心”的论述,对我来说也尤为重要。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而感到不耐烦,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耐心是教育中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它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础,也是父母自身成熟的表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能够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育儿路上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和成长的哲学读物。我常常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更多。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意义,以及我们所扮演角色的深远影响。书中关于“品格塑造”的部分,让我意识到了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培养良好的品格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它强调了诚实、善良、责任感、毅力等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培养这些品质。我之前总想着要让孩子在学业上领先,却忽视了他们内在品格的培养。这本书的出现,及时纠正了我这种偏颇的观念。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诚实,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是否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此外,书中对于“家庭氛围”的营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刻板的“教育方法”,而是通过营造一个充满爱、支持和理解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在其中茁壮成长。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言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根本在于爱,而爱恰恰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温和的色调和略带复古感的插画,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很舒服。我一直对家庭教育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大多数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太过于简单粗暴,很难找到那种既有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用一种非常亲切、不带评判的方式,与我分享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书里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具体的例子和真诚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父母要像花园里的园丁,而不是工厂里的工程师”,这个比喻一下子就点醒了我。我之前总想着要“规划”孩子的一切,希望他们按照我的设想成长,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反而变得越来越抵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引导和培育。它强调了耐心、观察和尊重的重要性,提醒我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去欣赏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游戏”的部分,它不仅把我从一个严肃的“教育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也让我重新认识到游戏对于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我开始主动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搭建积木,一起玩过家家,那种纯粹的快乐,是我很久没有感受到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做”,而是在启发你“如何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心中那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家庭教育就是关于学习方法、行为规范之类的,但这本书却打开了我新的视野。它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父母自身的成长。书中反复强调,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常常因为孩子的表现而焦虑,却很少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状态。这本书引导我认识到,我的情绪、我的价值观、我的生活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与其拼命地去“改变”孩子,不如先去“修炼”自己。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到“情绪的传递”,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当我焦虑不安时,孩子也会感受到,并可能模仿这种情绪。这促使我去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育儿环境中保持平和。另外,书中对“阅读”的重视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阅读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更是滋养心灵、拓宽视野、培养同理心的重要方式。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光,不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真正去享受那种共鸣和分享。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也指明了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长期的陪伴,一本需要反复品味和实践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