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图示特点及内容构件详图一般情况只绘制配筋图,对较复杂的构件才画出模板图和预埋件详图。 配筋图中的立面图特点是,假想构件为一透明体而画出的一个纵向正投影图。它主要用来表明钢筋的立面形状及其排列的情况,构件的轮廓线(包括断面的轮廓线)在图中是次要的。所以钢筋应用粗实线表示,构件的轮廓线用细实线表示。详图中,箍筋只能看到侧面(一条线),当类型、直径、问距均相同时,可画出其中的一部分,见图3—12。 断面图是构件的横向剖切投影图,它能表示出钢筋的上下和前后的排列、箍筋的形状及构件断面形状或钢筋数量和位置有不同之处,都要画一断面图,但不宜在斜筋段内截取断面。图中钢筋的横断面一般用黑圆点表示,构件轮廓线用细实线表示,见图3—12。 立面图和断面图上都应注出一致的钢筋编号、直径、数量、间距等和留出规定的保护层厚度。 当配筋较复杂时,通常在立面图的正下方(或正上方)用同一比例画出钢筋详图。同一编号只画一根,并详细注明钢筋的编号、数量(或间距)、类别、直径及各段的长度与总尺寸。 3.6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 (1)概述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表示法,是用单件正投影表示法表达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每一个构件都须画出详图,因而图中有大量的重复。这使得设计者的工作量增大,不利于高效率地出图。因此,须要有一个更好的画图方法。 (2)平面整体表示法的产生与特点 平面整体表示法在我国产生于1991年。该法改革了传统表示法中画出逐个构件表达的方式,选择与施工顺序完全一致的结构平面布置图,将该平面上的所有构件(梁、柱、板等)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这样可大量减少传统设计中设计者的工作量,并将这部分内容用可以重复使用的通用标准图的方式画出来,从而使结构设计方便,提高设计效率,同时,也使施工人员看图、记忆和查找方便,而且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施工等。 (3)各结构层平面梁配筋图画法 a.注写法将梁代号B×H(断面宽×断面高)和箍筋各跨基本值从梁上引出后注写在此梁上。如某跨B×H或箍筋值与基本值不同时,须另将其特殊值从所在跨引出另注。将梁上部受力筋(支座和跨中)、下部受力筋逐跨注在梁上和梁下相联系应位置。梁上部受力或下部受力筋多于一排时,各排筋值从上往下用“/”线分开。如722,5/2表示上一排为522,下一排为222;如图3—13所示。同排筋为两种直径时,用“+”号相连。梁侧面抗扭筋值前加“*”标志。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值用“/”线分开。 b.断面法将断面号直接画在平面图的图上,梁断面详图可画在本图上,也可画在其他图上。 (4)主次梁相交处的加密区箍筋或附加吊筋直接画在平面图主次梁交点的主梁上,并加注钢筋型号与数量。如图3—13平面布置图上画有的形状,上注214,表示在此处加 (5)平面整体表示法梁柱应编号用双比例法画柱平面配筋图。各柱的断面在原有位置须放大后,并注上两个方向上同轴线的关系。将柱配筋值、配筋随高度变化值及断面尺寸、尺寸随高度变化值与相应的柱高范围成组对应在图上列表注明。柱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值用“/”线分开,如图3—14所示。 多层框架柱的柱断面尺寸和配筋值变化不大时,可将断面尺寸和配筋值直接注在断面上。 (6)墙身的构造配筋画法 直接在平面图上引注。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建筑材料销售的资深人士,我发现市场上充斥着太多晦涩难懂的识图教材,它们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推导,对于一线销售人员来说,真正需要的“速查”功能却很欠缺。这本《建筑识图入门(第3版)》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令人惊喜。它在某些章节的组织上,展现出了一种“场景驱动”的编写思路。例如,在讲解设备管井和暖通空调图纸时,它会把不同管线的颜色区分、压力等级标注以及与其他专业图纸的交叉点处理得非常清晰。这对我至关重要,因为我的产品经常需要与管道工程师确认安装位置和预留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对图纸表达的“设计意图”的解读非常到位,这比单纯识别符号更高级。它教会我,当你看到一个特定详图时,要思考这个细节解决的是什么空间问题或功能需求,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形状。这种深入理解层次的讲解,让我在与设计院的工程师沟通时,能够更精准地推荐适配我公司产品的最佳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我的专业形象和工作效率。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像我这样的设计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建筑图纸心存敬畏,总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符号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天书”。但《建筑识图入门(第3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图纸类型开始讲起,比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这些,然后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各种详图和节点构造。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多用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示意图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举个例子,讲解如何看懂轴线和尺寸标注时,它就像是在教你认地图上的路标一样,让你迅速建立起空间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制图标准的对比介绍,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不同设计院的图纸时,避免出现理解偏差非常有帮助。读完第一章,我就能自信地对着一张简单的住宅平面图,大致判断出房间的朝向、主要通道和承重墙的位置了。这本书真的把识图这件事从“高冷”的专业技能,变成了人人可触及的实用工具,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进行老房改造的业主,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图纸对接感到非常头疼,直到我淘到这本《建筑识图入门(第3版)》。坦白说,我不是想成为结构工程师,我只是想和我的施工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因为理解偏差而产生额外的返工费用。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视角。它没有纠结于太深奥的结构力学计算,而是重点突出了“如何识别”和“如何质疑”的关键点。比如,关于装修施工图中的材料符号和特殊工艺说明部分,讲解得极其到位,让我明白了不同线条的含义代表着不同的构造层次。我甚至可以根据图纸上的防火分区标注,和消防验收人员进行有理有据的交流。这本书的好处是它的实用性极强,我甚至会把它带到现场,对照着正在施工的钢筋骨架或管道布置,快速查阅相关的图例说明。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甲方,转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参与讨论的“懂行”的合作者,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推进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我接触过几本同类的入门书籍,坦白说,很多都陷在了早期基础知识的重复叙述上,导致读者很快就感到枯燥乏味。然而,这本《建筑识图入门(第3版)》在保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对“软件辅助”和“信息集成”这块的介绍非常与时俱进。它清晰地指出了在CAD和BIM环境下,图纸是如何被创建、修改和共享的,以及这些新技术如何影响我们阅读传统纸质图纸的习惯。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了三维模型如何转化为二维图纸,并详细说明了剖面图切割的逻辑,这对于那些习惯了BIM可视化操作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及时的知识补充,能帮助他们理解为何2D图纸的表达方式依然是项目落地的核心依据。而且,书中穿插的“常见错误分析”环节极具价值,它列举了实际项目中因识图不清导致的常见施工失误,并指出应如何在图纸上提前规避这些问题。这种带有前瞻性和实战经验总结的结构,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越了“入门”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实用的“防错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时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因为“入门”这个词在出版界经常意味着内容浅尝辄止。但我必须承认,这本《建筑识图入门(第3版)》在处理“图纸的层级管理”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仅是教你识别平面图上的墙线,而是深入讲解了不同专业图纸(结构、建筑、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的逻辑链条。比如,它会用一个实例说明,一个结构梁的位置变化是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上方的楼板厚度、下方的天花造型,甚至影响到给排水管线的标高设定。这种系统性的、跨专业的讲解视角,是我在其他单一专业教材中很难找到的。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整体观”,明白图纸不是孤立的线条集合,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表达。这种提升思维层级的作用,远比单纯记住几个符号要来得重要得多。它让我意识到,识图的终极目标是理解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建造”的整体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懂一张纸面上。
评分书看着像是正品,就学习下,看看还是可以的
评分图很多,容易看懂
评分书不错,印刷也挺好的
评分不错不错速度很快,也很实用
评分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哟。比较实用。
评分准备学习中,粗略看了下还挺入门的
评分书不错,可惜买了看不懂!
评分送货速度超快~赞~~包装袋可以重复使用~赞?
评分大概看了一下,就是建筑里面的入门级,挺实用的,适合于新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