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2
心理學質性研究導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質性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作用(代序)
陳嚮明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席
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記得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那些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進行畢業答辯時,不時會有北大和北師大心理學係的老師來參加。而如果博士論文使用的是質性研究方法,我就必須隨時做好現場答疑的準備。答辯過程中,這些心理學專業的教授們總會問我(而不是問接受答辯的學生)如下一些問題:質性研究的樣本量這麼小,如何具有代錶性?質性研究的結果如何從樣本推廣到總體?如果研究結果不能推廣,這種研究又有什麼意義?質性研究者的主觀性這麼強,甚至研究結果都可能因人而異,那又如何保證研究結果的效度和信度?是否有什麼具體的辦法、技術或工具保證質性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如果不同研究者使用同樣的方法、技術和手段,是否可能獲得同樣的研究結果?質性研究如何保證其研究結果具有客觀性、中立性和普遍性?通過這種非常個人化的、小規模的實地研究獲得的知識到底有什麼意義?等等,等等。
雖然我使盡渾身解數,力圖為這些來自不同專業、偏愛不同研究範式的學者們迴答這些問題,但也經常被問得瞠目結舌,不知如何解釋纔好。而一場博士生答辯會也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瞭答辯委員會成員之間針對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孰好孰壞的辯論會,應該答辯的博士生坐在一旁無所事事,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而各位教授們卻一個個爭得麵紅耳赤,相持不下。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心理學質性研究導論》時不禁暗喜,心想如果那時這本書已經被翻譯過來,或者我們的心理學教授們知道這類英文書的存在,也許我就不必那麼費盡心機,做口舌之爭瞭。這本書2001年就齣版瞭,現在我們看到的是2008年修改過的第二版。這說明在國際心理學界,質性研究方法在不斷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現在本書在我國翻譯齣版,這說明我國的心理學研究也有同樣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學者也在用這種方法來研究心理學問題。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來自十分不同的研究範式,對世界本體的看法、認識世界的方式以及從事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即使在心理學領域內部,不同研究方嚮的學者們秉持的方法論也很不一樣。根據我的瞭解,側重心理測量和實驗心理學方嚮的研究者們往往會更加看重定量(特彆是實驗)的方法,而從事心理谘詢和社會心理學方嚮的學者們則比較青睞質性研究方法。
當然,如果研究問題需要,在研究的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研究內容,結閤使用不同的方法也是可行的。雖然這樣的結閤需要特彆慎重,在討論研究結果的效度、信度和推廣度問題時需要注意自己的研究立場和話語差異,但如果雙方能夠多一些相互理解和藉鑒,總會達到利大於弊的效果。來自不同範式的研究者們如果可以懸置自己的“前嫌”和“偏見”,敞開心扉,放開眼界,一定能夠在對方的領地裏領悟到另一番天地。
其實,迴顧心理學的發展曆史,很多心理學大師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都使用瞭質性的方法。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使用的方法就與質性方法非常類似,其樣本主要來自弗洛伊德自己的病人,而且數量還少得可憐。他不僅通過對個彆病案的深入分析,形成瞭自己卓有洞見的精神分析理論,影響瞭整個西方世界對人之本質的認識,而且他的很多個人洞見和理論思考均來自對自身經驗的體悟和反省,包括對自己的夢的解析,對自己與病人之間相互移情的分析,等等。作為一名學術巨人,弗洛伊德被公認為影響20世紀人類曆史發展最重要的三個猶太人之一(另外兩個是馬剋思和愛因斯坦)。
不僅對心理學而且對教育學産生瞭巨大影響的瑞士心理學傢皮亞傑,最初使用的也是質性研究方法。他采用的樣本非常小,主要通過對自己三個孩子的細緻觀察和深入追問(其典型技術被稱為“臨床訪談”),瞭解兒童思維發生和發展的特點及其階段性特徵。在這個基礎上,他和自己的同事們逐漸擴大和豐富研究樣本,通過長期的實證研究,形成瞭自己的一整套有關“發生認識論”的理論解釋。隻是後來由於擔心受到學術界對其小樣本的質疑,他纔特意將自己的研究發現運用到大樣本的調查中,其效果也隻是在更大範圍內驗證瞭自己原初的研究結果而已。
很多人本主義心理學傢,如馬斯洛、羅傑斯、弗洛姆等,也都使用瞭類似的方法。他們具有長期在本領域從業的個人經驗,有豐富的個人實踐性知識,而且熟諳本領域的學術傳統,對學術發展的走嚮有深刻的個人洞見。雖然他們隻是對自己手頭的少數典型個案進行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剖析,但是他們的研究結果卻改寫瞭世界心理學的曆史。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由於他們在研究中投入瞭自己個人的主觀情感、審美品位和價值取嚮,其研究成果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普羅大眾”(無論身處這個地球的西方還是東方)均具有心靈洗滌和精神提升的作用。
更有甚者,最近這些年風靡世界的美國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師亞龍的自傳體小說,在中國大陸也被頻頻翻譯成中文。雖然這些小說的很多情節和細節顯然是作者“虛構”的,但其中所蘊含的心理學道理(乃至人生安身立命的道理),特彆是那些揭示人的內心潛意識和陰暗麵的細微提示,卻讓我等心理學外行們也愛不釋手,玩味無窮。我在暗暗對比自己內心世界的同時,不僅感嘆於作者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瀟灑玩味,而且佩服他敢於暴露自己的個人隱私以及情感和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卓越勇氣。作為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質性研究者,我個人並不認為嚴肅的學術研究可以對“事實”進行虛構,亞龍的小說在嚴格的意義上也不能稱為學術“研究”。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文學作品也能讓讀者在認識世界、理解人性方麵如此受益,使我不得不懷疑“文學”與“科學”之間的界限到底何在。
援引上述心理學大師的故事,並不是希望為質性研究辯護,貶低定量研究的功效。使用不同研究範式得齣新穎的心理學知識、改變人類自我認識的大師們當然也大有人在,如心理測量的開山鼻祖桑代剋、實驗心理學的大師巴甫洛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錶斯金納、認知心理學(早期的)的代錶布魯納,等等。之所以著重介紹上述幾位心理學大師是為瞭說明,富有洞見的研究成果並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樣本,也不一定苛刻地要求研究者保持客觀中立,不介入被研究的現象,不動用自己的情感、審美和人際影響。人類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發展的曆程錶明,重大發現往往依賴於科學傢的個人洞察力和想象力,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實驗前人的研究成果。任何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都必須成為科學傢的“個人知識”,纔有可能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和發現靈感,為其終生不懈的艱苦努力提供信仰和寄托。這種個人知識並不是不具備公共性,而是成為瞭科學傢自身的一部分,科學傢本人也已經棲居於被研究的現象之中。這種相互棲居使得科學探究成為一種具有本體意義的、科學傢的“存在”狀態,而不僅僅是一些外在於科學傢的技術性活動或工具的運用。此時,科學傢的知識和行動相互滲透,知行閤一,其研究與生活也是處於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狀態。
如果自然科學都是如此,那麼人文社會科學更應該是如此。後者研究的是人類自己齣於“主觀”意願而創造齣來的社會,其行動規則和風俗習慣是可以因時代和人類自己的需要而不斷改變的。雖然經過世世代代的閤法化和製度化,人類的“主觀”意願已經變成瞭現世中的“客觀”現實,但這些“現實”歸根結底畢竟還是人類“主觀”的社會建構,還是有意義存在的,因此也還是有對意義進行解釋的空間。而深入人類(這一最復雜、最變化多端、最不可琢磨的社會動物)的心靈探尋意義,這是一個何等需要勇氣、膽識、想象、審美、乃至道德和價值判斷的行動!
心理學,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門跨越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之間的研究領域,因此它也就有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和想象餘地。隨著《心理學質性研究導論》這類書籍更多的齣版,隨著更多的人使用不同類型的方法從事心理學研究,我相信人類對心理學的理解會愈加豐富和深刻,個體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探秘也會麯徑通幽,驚喜連連。
陳嚮明
2012年12月20日
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可以。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喜歡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內容也不錯。。
評分比較專業的書。
評分非常好 質量很不錯 內容很詳細
評分發票打印時一部分字沒有打印完整,與客服溝通讓買方自己承擔,存在嚴重不閤理
評分比較專業的書。
評分沒看到書的內容不知道怎麼樣
評分比較專業的書。
心理學質性研究導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視頻 |
---|
中國傳統文化:面塑 |
[远方的家]回望长江(10) 宜宾面塑:指尖上的绝活| CCTV中文国际 |
中国传统技艺之面塑Chinese traditional art |
面塑“旺财”制作教程 |
面能做出这样子,你觉得厉害不? 弘扬千年古老传统文化 面塑艺术 #手艺# handma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