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全面的周氏文集。
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
胡适说,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内容简介
《周作人自编集:老虎桥杂诗》是周作人自编集中仅有的一本旧体诗合集,大部分写于南京老虎桥狱中,故名。集中《苦茶庵打油诗》及补遗写在一九四五年之前,前者曾收入《立春以前》;《炮局杂诗》《忠舍杂诗》《往昔三十首》《丙戌岁暮杂诗》《丁亥暑中杂诗》均作于狱中,内容涉及往昔读书心得、咏史、忆往怀乡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反思生平,表白心境,至为深切;《题画绝句》为咏物之作;《儿童杂事诗》则以诗的形式讲儿童生活、故事,表达儿童观,清新别致,在香港及内地曾以各种形式多次出版,广受欢迎。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精彩书评
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
—— 鲁迅
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 胡适
周作人先生的读书笔记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学识,就没有他那通达的见地,而胸中通达的,又缺少学识;两者难得如周先生那样兼全的。
—— 朱自清
周先生读书,没有半点冬烘气,懂得体会得,如故交相叙,一句是一句,两句是两句,切切实实地说一番。
—— 曹聚仁
目录
题记
炮局杂诗
忠舍杂诗
往昔三十首
丙戌岁暮杂诗
丁亥暑中杂诗
儿童杂事诗
题画绝句
附录一
苦茶庵打油诗
附录二
苦茶庵打油诗补遗
附录三
老虎桥杂诗序
附录四
知堂杂诗抄序
精彩书摘
题记
我于前清光绪甲午(一八九四)年进寿氏三味书屋读书,傍晚讲唐诗以代对课,为读旧诗之始。辛丑(一九○一)以后在南京水师学堂,不知从何时起学写古诗,今只记得有写会稽东湖景色者数语,如云,
岩鸽翻晚风,池鱼跃清响。又云,
潇潇几日雨,开落白芙蓉。此盖系暂任东湖学堂教课,寄住湖上时所作,当是甲辰(一九○四)年事。昔有稿本,题曰“秋草闲吟”,前有小序,系乙巳年作,今尚存,唯诗句悉已忘却,但记有除夕作,中有云,
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又七绝末二句云,
独向龟山望松柏,夜乌啼上最高枝。龟山在故乡南门外,先君殡屋所在地也。丙午(一九○六)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遣日本留学,至辛亥返国,此六年中未曾着笔,唯在刘申叔所办之《天义报》上登过三首,其词云,
为欲求新生,辛苦此奔走。学得调羹汤,归来作新妇。
不读宛委书,却织夗央锦。织锦长一丈,春华此中尽。
出门有大希,竟事不一吷。款款坠庸轨,芳徽永断绝。
此盖讽刺当时女学生之多专习工艺家政者,诗虽是拟古,实乃已是打油诗的精神矣。
民国二年,范爱农君以愤世自沉于越中,曾作一诗挽之,现在已全不记得,虽曾录入记范爱农的一篇小文中。六年至北京,改作白话诗,多登在《新青年》及《每周评论》上面,大概以八年中所作为最多,十年秋间在西山碧云寺养病,也还写了些,都收集在《过去的生命》一卷中,后来因为觉得写不好,所以就不再写了。这之后偶然写作打油诗,不知始于何时,大约是民国二十年前后吧。因为那时曾经于无花果枯叶上写二十字,寄给在巴里的友人,诗云,
寄君一片叶,认取深秋色。留得到明年,唯恐不相识。这里有本事,大意暗示给他恋爱的变动,和我本是无关也。又写给杜逢辰君的那一首“偃息禅堂中”的诗,也是二十年一月所作。但是真正的打油诗,恐怕还要从二十三年的“请到寒斋吃苦茶”那两首算起吧。这以后做了有不少,其稍重要的曾录出二十四首收入《苦茶庵打油诗》那篇杂文中。关于打油诗其时有些说明,现在可以抄录一部分在这里:
“我自称打油诗,表示不敢以旧诗自居,自然更不敢称是诗人,同样地我看自己的白话诗也不算是新诗,只是别一种形式的文章,表现当时的情意,与普通散文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名称虽是打油诗,内容却并不是游戏,文字似乎诙谐,意思原甚正经,这正如寒山子诗,它是一种通俗的偈,用意本与许多造作伽陀的尊者别无殊异,只在形式
上所用乃是别一手法耳。”又云,
“这些以诗论当然全不成,但里边的意思总是诚实的,所以如只取其述怀,当作文章看,亦未始不可,只是意稍隐曲而已。我的打油诗本来写的很是拙直,只要第一不当它作游戏语,意思极容易看得出,大约就只有忧与惧耳。”
这回所收录的共有一百五十首以上,比较的多了,名称则曰杂诗,不再叫作打油了,因为无论怎么说明,世间对于打油诗终不免仍有误解,以为这总是说诨话的,它的过去历史太长了,人家对于它的观念一时改不过来,这也是没法的事。反正我所写的原不是道地的打油,对于打油诗的名字也并不真是衷心爱好,一定非用不可,当初所以用这名称,本是一种方便,意在与正宗的旧诗表示区别,又带一点幽默的客气而已,后来觉得不大合适,自可随时放弃,改换一个新的名号。我称之曰杂诗,意思与从前解说杂文时一样,这种诗的特色是杂,文字杂,思想杂,第一,它不是旧诗,而略有字数韵脚的拘束,第二,也并非白话诗,而仍有随意说话的自由,实在似乎是所谓三脚猫,所以没有别的适当的名目。说到自由,自然无过于白话诗了,但是没有了韵脚的限制,这便与散文很容易相混至少也总相近,结果是形式说是诗而效力仍等于散文。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固然由于无能力之故,但总之白话诗之写不好在自己是确实明白的了。白话诗的难做的地方,我无法去补救,回过来拿起旧诗,把它的难做的地方给毁掉了,虽然有点近于削屦适足,但是这还可以使用得,即是以前所谓打油诗,现今称为杂诗的这物事。因为文字杂,用韵只照语音,上去亦不区分,用语也很随便,只要在篇中相称,什么俚语都不妨事,反正这不是传统的正宗旧诗,不能再用旧标准来加以批评。因为思想杂,并不要一定照古来的几种轨范,如忠爱,隐逸,风怀,牢骚那样去做,要说什么便什么都可以说,但是忧生悯乱,中国诗人最古的那一路思想,却还是其主流之一,在这里极新的又与极旧的碰在一起了。正如杂文比较的容易写一样,我觉得这种杂诗比旧诗固不必说,就是比白话诗也更为好写。有时候感到一种意思,想把它写下来,可是用散文不相宜,因为事情太简单,或者情意太显露,写在文章里便一览无余,直截少味,白话诗呢又写不好,如上文所说,末了大抵拿杂诗来应用,此只出于个人的方便,本来不足为训,这里只是说明理由事实而已,原无主张的意思,自然更说不上是广告也。我所做的这种杂诗在体裁上只有两类,以前作七言绝句,仿佛是牛山志明和尚的同志,后来又写五言古诗,可以随意多少说话,觉得更为适用,则又似寒山子的一派了。可是事实上并不如此,他们更近于偈,我的还近于诗,未能多分解放,只是用意的诚实则是相同,不过一边在宣扬佛法,一边乃只是陈述凡人之私见而已。诸诗都是聊寄一时的感兴,未经什么修改,自己觉得满意的很少,但也有一二篇写得还好,有如《岁暮杂诗》中之《挑担》一首,似乎表示得恰切,假如用散文或白话诗便不能说得那么好,或者简直没法子说,不过这里总多少有些隐曲,有的人未必能一目了然,但如说明又犯了俗的病,所以只能那样就算了。又如《丙戌岁暮》末尾云,
行当濯手足,山中习符水。《暑中杂诗》中《黑色花》云,
我未习咒法,红衣师喇嘛。又《修禊》一首末云,
恨非天师徒,未曾习符偈。不然作禹步,撒水修禊事。
这些我都觉得写得不错。同诗中述南宋山东义民吃人腊往临安,有两句云,
犹幸制熏腊,咀嚼化正气。这可以算是打油诗中之最高境界,自己也觉得仿佛是神来之笔,如用别的韵语形式去写,便决不能有此力量,倘想以散文表出之,则又所万万不能者也。关于人腊的事,我从前说及了几回,可是没有一次能这样的说得决绝明快,杂诗的本领可以说即在这里,即此也可以表明它之自有用处了。我前曾说过,平常喜欢和淡的文字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此即为我喜那“英国狂生”斯威夫德之一理由,上文的发想,或者非意识的由其《育婴刍议》中得来亦未可知,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鲁迅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花牌楼》一题三章,后记中已说明是用意之作,唯又如在《往昔》后记中所云,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咏叹淫泆,乃成为诗,而人间至情,凡大哀极乐,难得写其百一,古人尚尔,况在鄙人,深恐此事一说便俗,非唯不能,抑亦以为不可者也。”这三首诗多少与上文所说有所抵触,但是很悭的写下去,又是五十年前的往事,勉强可以写成那么一点东西,也就是不很容易了。有些感怀之作,如《中元》及《茶食》《鲁酒薄》等,与《往昔》中之《东郭门》《玩具》与《炙糕担》是一类,杂文中亦曾有《耍货》《卖糖》等篇,琐屑的写民间风俗,儿童生活,比较的易作,也就不大会得怎么不成功。此外又有几篇,如《往昔》五续中之《性心理》,《暑中杂诗》之《女人国》《红楼梦》以及《水神》,凡与妇女有些相关的题目,都不能说得很清楚,盖如《岁暮杂诗》之《童话》一篇中所云,
染指女人论,下笔语枝离。隐曲不尽意,时地非其宜。昔时写杂文,自《沟沿通信》以来,向有此感慨,今在韵文中亦复如此,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帝力之大有如吾力之为微矣。
但是这问题虽是难,却还是值得而且在现今中国也是正应当努力的。杂诗的形式虽然稍旧,但其思想应具有大部分新的分子,这才够得上说杂,而且要稍稍调理,走往向前的方向,有的旧分子若是方向相背,则是纷乱而非杂,所以在杂的中间没有位置,而是应当简单的除外的。直截的说,凡是以三纲为基本的思想在现今中国都须清算,写诗的人就诗言诗,在他的文字思想上至少总不当再有这些痕迹,虽然清算并不限于文字之末,但有知识的人总之应首先努力,在这一点上与旧诗人有最大的区别。中国古来帝王之专制原以家长的权威为其基本,家长在亚利安语义云主父,盖合君父而为一者也。民为子女,臣则妾妇,不特佞幸之侍其君为妾妇之道,即殉节之义亦出于女人的单面道德,时至民国,此等思想本早应改革矣。但事实上则国犹是也,民亦犹是也,与四十年前固无以异,即并世贤达,能脱去三纲或男子中心思想者又有几人。今世竞言民主,但如道德观念不改变,则如沙上建屋,徒劳无功,而当世倾向,乃正是背道而驰,漆黑之感,如何可言。虽然,求光明乃是生物之本性,谓光明终竟无望,则亦不敢信也。鄙人本为神灭论者,又尝自附于唯理主义,生平无宗教信仰之可言,唯深信根据生物学的证据,可以求得正当的人生观及生活的轨则,三十年来此意未有变更。《暑中杂诗》之《刘继庄》一首中有四句云,
生活即天理,今古无乖违。投身众流中,生命乃无涯。此种近于虚玄的话在我大概还是初次所说,但其实这也还是根据生物的原则来的,并不是新想到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看重殉道或殉情的人,却很反对所谓殉节以及相关的一切思想,这也即是我的心中所常在的一种忧惧,其常出现于文诗上正是自然也是当然的事。这几篇不成其为诗的杂诗,文字既旧,其中也别无什么新的感想,原不值得这样去说明议论它,现在录为一编,无非敝帚自珍之意罢了,上边的这些话也就只是备忘录的性质,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之谓也。三十六年九月二十日,知堂自记。
十二月八日大雪节重录迄。
寒暑多作诗,有似发疟疾。间歇现紧张,一冷复一热。转眼严冬来,已过大寒节。这回却不算,无言对风雪。中心有蕴藏,何能托笔舌。旧稿徒千言,一字不曾说。时日既唐捐,纸墨亦可惜。据榻读尔雅,寄心在蠓蠛。卅七年一月廿七日知堂。
卅七年一年间不曾作诗,只写了应酬之作数十篇耳。去老虎桥之日始作《拟题壁》一首,今附于《忠舍杂诗》之末。卅八年二月一日,记于上海虹口寓庐。
……
前言/序言
关于《老虎桥杂诗》
止 庵
周作人一生有两段时间,写作旧体诗较成规模。先是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作品编为两组,一曰“苦茶庵打油诗”,二十四首,曾收入《立春以前》;一曰“苦茶庵打油诗补遗”,二十首。后是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主要写于南京老虎桥狱中,故名“老虎桥杂诗”。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日作《杂诗题记》,此时已完成《炮局杂诗》、《忠舍杂诗》、《往昔三十首》、《丙戌岁暮杂诗》、《丁亥暑中杂诗》和《儿童杂事诗》之甲、乙二编及序,正合《题记》所云“这回所收录的共有一百五十首以上”。其后又写了附于《题记》之后的“寒暑多作诗”一首,《儿童杂事诗》之丙编,《题画绝句》之大部分,《拟题壁》则作于出狱之日。寄居上海时则写了《题画绝句》最后之《为唐令渊女士题画》五首。这些诗作陆续增补进《老虎桥杂诗》。《老虎桥杂诗》在周作人生前未能出版。六十年代初,先后托朱省斋、郑子瑜在海外付梓,均未果,周氏为此所拟《老虎桥杂诗》目录及序和《知堂杂诗抄》目录及序尚存。周氏身后,《儿童杂事诗》曾先后由香港崇文书局(一九七三年)、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岳麓书社(二○○五年)影印出版。岳麓书社又在郑子瑜抄《知堂杂诗抄》基础上调整增补,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出版《知堂杂诗抄》。
现存周作人《老虎桥杂诗》部分原稿,系线装一册,共六十一个折页。前有目录,以下依次为《忠舍杂诗》、《往昔三十首》、《丙戌岁暮杂诗》、《丁亥暑中杂诗》、《儿童杂事诗》、《杂诗题记》和《炮局杂诗》,末后二者目录未列,另列有“题画诗九十四首”,注云“未入此册”。《忠舍杂诗》中缺《感逝诗》一组,注云“感逝诗四首并删去”。另存谷林抄本《老虎桥杂诗》,共九十八纸,为六十年代初据周氏借给孙伏园的手稿过录,《感逝诗》在焉,又有《题画绝句》五十九首,—前述周作人所拟《老虎桥杂诗目录》、《知堂杂诗抄目录》中,《题画绝句》均为五十九首,或许出借孙氏之前,已有删略。
上述作者原稿及谷林抄本,内容较岳麓版《知堂杂诗抄》多《炮局杂诗》一组十三首;《忠舍杂诗》未经删削为《老虎桥杂诗补遗》,多九首;《丙戌岁暮杂诗》和《丁亥暑中杂诗》未经合并缩减为《丙戌丁亥杂诗》,多十一首及两篇后记;《题画》多《山水》之四,缺《梅花月季》;《题记》未删节末尾一千八百余字;诗中小注也有补充,最后一次补充为《丁亥暑中杂诗》之《乞食》一首,署“六六年八月四日”。
周氏在《知堂回想录· 监狱生活》中说,他所写的“七绝是牛山志明和尚的一派,五古则是学寒山子的,不过似乎更是疲赖一点罢了”。前者系指《忠舍杂诗》而言,而此前之《苦茶庵打油诗》正续编,其实也是如此,虽然笔墨清淡,诗意却很苦涩;后者则说的《往昔三十首》、《丙戌岁暮杂诗》和《丁亥暑中杂诗》,写得古朴浑厚,率直恳切。然而作者又复声明实与志明、寒山有别,如《题记》所说:“他们更近于偈,我的还近于诗,未能多分解放,只是用意的诚实则是相同,不过一边在宣扬佛法,一边乃只是陈述凡人之私见而已。”说来只是形式有所取法(包括不追求传统旧诗那种意境在内),指向却很不同,如果说彼辈只求解脱,是禅家风范,周氏则是儒者述怀,更接近《古诗十九首》和陶诗了。《苦茶庵打油诗》又说:“此外自然还有一位邵康节在,”也是就此而言。或者说周氏追随志明、寒山破法,所破者但在寻常诗意,他于破之外尚有一立也。所以他说:“名称虽然是打油诗,内容却并不是游戏,文字似乎诙谐,意思原甚正经。”《儿童杂事诗》别是一番路径,乃因“偶读英国利亚的诙谐诗,妙语天成,不可方物,略师其意”,又谓“实亦即是竹枝词”,也非正统路数,甚是生趣盎然,有如天籁。然而作者仍说:“我这一卷所谓诗实在乃只是一篇关于儿童的论文的变相,”所强调的还是这个意思。《题记》讲到“杂诗”特别的一点长处:“假如用散文或白话诗便不能说得那么好,或者简直没法子说,”“如用别的韵语形式去写,便决不能有此力量,倘想以散文表出之,则又所万万不能者也。”全篇之中一二处过于警辟,为散文或白话诗所不宜;旧诗却可以如此,所以他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集中《炮局杂诗》以下五组,反思生平,表白心境,其深切处为别的作品(包括后来所写《知堂回想录》)所不及,特别值得注意。
此次据周作人《老虎桥杂诗》原稿整理出版,原稿所缺部分则据谷林抄本补入。“《忠舍杂诗》悉拟删去”云云原写在《忠舍杂诗》之前,兹移作该组诗跋语。又周氏手订目录,集名“知堂杂诗抄”,则《苦茶庵打油诗》及《苦茶庵打油诗补遗》位列最前;集名“老虎桥杂诗”,则二组作为附录,排在最后。现即据此将《苦茶庵打油诗》、《苦茶庵打油诗补遗》以及《老虎桥杂诗序》、《知堂杂诗抄序》列为附录。以上四种,均采自岳麓书社一九八七年一月版《知堂杂诗抄》。
周作人自编集:老虎桥杂诗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我一开始知道周作人是因为他是鲁迅的二弟。然后我才知道原来除了鲁迅,他的弟弟也是一个大家。令人唏嘘的是,这对本来和睦的兄弟,最后竟然失和。失和的原因无人知晓。但外人揣测不断,这本他人家事,我们又何须追究。不过更令人叹息的是最后周作人的仕伪。这就牵涉到了国家民族大义的层面上了。不过暂时撇开这些,我们还是得肯定周作人的文学成就。不能简单地因人废言,因人废文。其实周作人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已受到肯定。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后,一南一北,是中国文学的双子星座。这本《老虎桥杂诗》呢,主要收录作者在老虎桥监狱所做的诗歌。周作人的诗歌,既有白话诗,也有旧体诗。不过我看来,大概还是还是他的旧体诗好些。虽然有些旧体诗有游戏的性质,甚至与打油诗相类。不过单就这本书而言,有些诗写的还是趣味盎然。比如有一组诗,大概是儿童杂事诗,追忆故乡风俗,颇为有趣。往昔一组,则回忆自己过去,包括童年经历,读书经历等等。这本书很棒,定价也不算太高。买来闲时可以一读。这样把知堂说的跟那些消遣书的作者一样,其实不然,知堂亦有让人细细体悟的一面。但这只是我的商品评论,不多说了,我猜这个字数应该差不多了吧。京东这个积分规则调整,真是感到不是很方便啊。
评分
☆☆☆☆☆
周作人(1885~1967)光绪十年(甲申)腊月初一(1885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1927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49年以后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
评分
☆☆☆☆☆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评分
☆☆☆☆☆
*
评分
☆☆☆☆☆
这套书大小适中。。。何时随身带着阅读
评分
☆☆☆☆☆
封面很雅致的一套小书,买回半天就翻完了,周的文章可读性强,但却不耐读,更偏重于文笔,在思想性上确实逊于其兄,更擅长书评与美文,而弱于思想与直面现实的个性,虽然也关注了时事,但总体而言,我更欣赏鲁迅的文笔,即使是鲁迅的日记也耐嚼多了。大抵新文化运动那帮人最终走向了三条路径: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另,好几本书都有雷同的篇章,部分重合度还蛮高,实不能令人满意。
评分
☆☆☆☆☆
喜欢周作人。喜欢这种扭捏,矫情,琐琐细细的感觉,喜欢这种清高的风骨。文人嘛,骚客不骚才不应该了。
评分
☆☆☆☆☆
思想深刻,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又一次买。
评分
☆☆☆☆☆
I like this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