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观察孩子的画,了解他变化成长的轨迹。
走进孩子的画,陪伴他认识真正的自我。
内容简介
通过绘画,孩子在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无论是孩子随便画来、快速完成的画,还是他细心雕琢的美丽作品,都在释放一种能量,传递一种信息。这份能量体现了孩子的个性,告诉我们他是的,也告诉我们他在画画时的所感所想。如果能了解这种绘画语言,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所提供的方法,将使您重新认识孩子的每幅画,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感受。色彩选择、大小、象征等绘画信息的解读将使您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作者简介
布里吉特·朗日雯,深受欢迎的法语讲师和培训师,主要活跃在加拿大和欧洲的法语区。布里吉特致力于通过研究梦境,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另外,她在儿童画解读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
布里吉特善于通过活泼、幽默、简单的方式普及复杂的科学理论,她的讲座因此而深受大众喜爱。她教会人们如何理解梦境、自我调节睡眠,如何通过解读孩子的画做一个好老师、好家长。
作为一位多产作家,布里吉特至今已出版八本著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谦卑的态度是读懂孩子绘画的前提;读懂孩子绘画是进入孩子世界的手段;进入孩子世界是成功教育的开始。但愿此书能帮助父母、老师谦卑自己,读懂孩子。
——哈佛教育学博士、金宝贝首席顾问 王涛博士
孩子的画不止是一幅充满线条或颜色的作品,它所展现出来的是孩子身后的一个世界,是一种力量的传达,《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一本好书带您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孩子的心声。
——金宝贝首席早教顾问 刘宁
目录
第一章 孩子在成长,绘画在演变
一幅画胜似万语千言
从十八个月到两岁孩子的画
两岁孩子的画
三岁孩子的画
四到五岁孩子的画
六岁及以上孩子的画
第二章 面对孩子的画必须遵循的黄金法则
欣然接受孩子的画,即使画得并不美
抛开审美观,换一种方式欣赏孩子的画
让孩子自主作画
切忌对图画含义做任何推测
别问孩子为什么
让孩子讲讲他的画
别对孩子说出你的想法和观点
第三章 观察孩子的画:看什么
画纸的选择
画笔的选择
看过画后,第一印象是什么
静态画面还是动态画面?
画面布局
线条的力度
明显缺失的画面元素
重复出现的画面元素
画面里的“不速之客”
第四章 准确解读孩子的画:怎样做
考量孩子的作画情境
重视孩子的年龄因素
……
第五章 人物画:从“小蝌蚪”到“长脖子”
第六章 家庭画:听孩子讲我的家
第七章 房子画:观察孩广及其周围环境的一面镜子
第八章 象征物:孩子的自我表达
第九章 如何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结论
精彩书摘
诚然,有些孩子画画是为了传递某种强烈的心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但有些孩子画画仅仅是出于爱好,是为了收获简简单单的快乐。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看到一幅画就急着做判断、下结论。当然,孩子也有可能偶尔画出暴力的场面,或是生殖器官……只要类似的画面没有多次出现,就没必要大惊小怪!受性虐待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画生殖系统,粗暴的孩子也不一定喜欢画血腥的场面。
因此,解读孩子的绘画需要慎之又慎。单单对一幅画妄下结论,是我们千万要避免的。如果某种元素在多幅画中重复出现,我们则可做出相应的推断;相反,大可不必通过偶尔闪现的负面因素推测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用于解读的多幅画是孩子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的。
哪些时候该担忧?
以下情况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则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孩子拒绝画画或撕掉已经画完的画。他在试图掩饰什么、撕掉什么、销毁什么?答案也许能从孩子开始画画时的情境里捕捉到,或者是绘画的主题,比如说圣诞节、假期。也许,孩子的家庭正在发生某种令他难以接受的变故。
孩子过分涂黑已经画完的画。他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太过追求完美了,想要掩盖和隐藏自己认为不美的东西?或者仅仅是因为不想让将要看到这幅画的大人失望?
孩子画的人物缺少四肢(或器官),或者画好后又重新抹掉。相信他这样做并不是由于忘记画了,或者是为了取乐好玩儿。孩子也许自己并不知道,通过这些缺少的四肢(或器官),他在表达现实世界里的某种痛苦。比如,用来抚摸的手,用来踢踹的脚,用来说坏话的嘴巴等。
孩子画的脸全是空的(意思是没有眼睛、嘴巴或鼻子),房子都没有门和窗。他可能在情感表达、自我表现和与他人接触方面遇到了问题。
孩子的画总是特别小。这可能是由于他不够自信,或者是他产生了被抛弃、被排斥的感觉,宁愿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你一定要好好想想,孩子身边是不是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
……
前言/序言
通读了《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一书的中文稿,收获颇丰。这是综合心理分析和亲子教育的一本著作。有关心理分析的内容,由于自己并未受过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不能妄加评论。但不得不说,从亲子教育的角度,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首先,这本书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孩子的绘画并非随手的涂鸦,而是丰富细腻的心理写照。有了这样的认识,作为父母或老师就会用谦卑的态度来阅读理解每一幅孩子的作品。本书的作者在书中一再告诫读者,不要在没有了解孩子的意思之前对孩子的绘画评头论足。相反,我们应有的态度是带着欣赏去聆听,这是读懂孩子绘画的开始。第二章有关怎样和孩子交流他的绘画让我非常受益。
其次,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我们掌握一些专业的能力来理解孩子的绘画。无论绘画的主题,格局和色彩都能反映孩子特定的心理感受和状态。本书的作者用了60多幅孩子的作品来帮助我们学会从各种角度来分析欣赏孩子的绘画。阅读本书后,我相信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不仅很容易对孩子的一幅绘画看上半个小时,而且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
《心灵的低语:解读儿童画作的密码》 书号: [在此处填写您的图书的ISBN号,例如:978-7-XXXX-XXXX-X] 作者: [在此处填写您的图书作者姓名] 出版社: [在此处填写您的图书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在此处填写您的图书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笔、每一画,都如同跃动的音符,悄悄诉说着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最纯粹的幻想,以及那些成年人常常忽略的细腻思绪。《心灵的低语:解读儿童画作的密码》是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奇妙窗口,它将引导家长、教育者以及所有关心儿童成长的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倾听”那些色彩斑斓、线条稚拙的画作。这不是一本关于艺术技巧的教程,也不是一本理论枯燥的儿童心理学专著,而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实践指南,它教会你如何透过画纸上简单的图形,去捕捉孩子成长的轨迹,去理解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去建立起与他们之间那份更加深厚、更加默契的亲子连接。 我们常常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有时也会因为他们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而感到困惑。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惊奇与挑战,而他们的画作,正是这复杂而又美好的世界最直观的映射。从牙牙学语的涂鸦,到充满故事的连环画,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以不同的方式,用画笔在纸上“说话”。他们可能在用鲜艳的颜色表达内心的喜悦,也可能用灰暗的色调倾诉着莫名的忧伤;他们可能在画中描绘着理想中的家园,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某些人事物的恐惧或渴望。这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信息,它们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世界互动、与自我对话的独特语言。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儿童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与互动之中,以一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为读者解析儿童画作中的“密码”。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色彩运用开始,深入探讨不同颜色所可能代表的情感含义。为什么孩子会偏爱某种颜色?为什么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选择不同的色彩?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着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状态。例如,鲜艳、明亮的颜色常常与积极、快乐的情绪相关,而深沉、暗淡的颜色则可能暗示着不安、压抑,甚至是焦虑。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色彩的解读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性格以及画作的整体意境来综合判断。 除了色彩,线条也是解读孩子画作的重要线索。孩子画出的线条是流畅的、有力的,还是颤抖的、犹豫的?是粗犷的、奔放的,还是细腻的、拘谨的?这些线条的特质,能够反映出孩子的情绪稳定性、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流畅、大胆的线条可能表明孩子自信、开朗,充满活力;而断断续续、纤细的线条则可能暗示孩子内向、敏感,或者正处于某种不确定或担忧的状态。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关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条变化,并从中发现孩子真实的情感表达。 图形和形状在儿童画作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孩子们笔下的“人”,是肥胖的还是瘦小的?有没有手?鼻子是怎样的?他们对“家”的描绘,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这些具体的图形元素,不仅仅是形象的模仿,更是孩子内心世界对现实认知的投射。例如,孩子画中的人物大小、五官的缺失或夸张,以及他们对空间环境的描绘方式,都可能折射出他们对自我认知、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感受。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究这些图形背后的心理含义,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更进一步,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画作中的“叙事性”。很多时候,孩子在画画时,会伴随着自己的讲述,或者在画完之后,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和故事。这些故事,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剧本”,它们不仅反映了孩子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人际交往模式以及他们正在经历的困惑与成长。本书将教会你如何耐心倾听孩子的故事,如何捕捉故事中的“情节”,以及如何从中发现孩子的情感线索,并给予恰当的回应与引导。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作者多年在儿童教育、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深入研究。我们摒弃了生硬的学术术语,力求以最亲切、最生动的语言,与每一位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个分析案例,都源自真实的儿童画作,每一个解读都饱含着对孩子纯真世界的尊重与理解。我们将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画作特点出发,分析他们在各个成长阶段的独特表达方式。例如,早期阶段孩子的涂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动作的释放与感官的探索;学龄前阶段,他们开始尝试具象化,画中的人物和场景逐渐清晰,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直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画作的复杂度和象征意义也会随之增加。 《心灵的低语:解读儿童画作的密码》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情感的邀约”。它鼓励家长放下评判的眼光,以一颗开放、接纳的心去拥抱孩子的创作。我们深知,每一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画作也同样如此。因此,本书提供的并非标准化的解读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的视角,一种与孩子心灵共鸣的桥梁。通过本书,你将学会: 识别不同色彩、线条、图形在儿童画作中的潜在情感含义。 理解孩子画作中常见的象征符号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需求。 如何引导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达自我,并从中捕捉他们的情绪变化。 将画作中的信息与孩子的日常行为、语言进行关联,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利用孩子的画作,作为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有力工具。 发现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予适时的支持与鼓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与孩子的“沟通难”,觉得他们越来越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看”他们的画,“听”他们的笔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其实一直在用他们最真诚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世界。这本《心灵的低语:解读儿童画作的密码》,希望成为您与孩子心灵连接的得力助手,帮助您在平凡的日常点滴中,发现育儿的智慧与乐趣,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画卷上,留下最温暖、最理解的印记。 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幼儿教育工作者、儿童心理辅导人员,以及任何对儿童心理与成长充满好奇与关爱的人士。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充满发现与惊喜的“画”中之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理解,用画笔勾勒出更美好的亲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