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葉長青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1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962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90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53
套裝數量:2
字數:6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史通義》是清代浙東學派史傢章學誠的代錶作。該書理論內涵涉及曆史理論、史學理論、曆史編纂學理論、史學批評方法論等領域中的許多問題,最顯著的特點是闡明史學傢法和為史之意,辨析各種史書體裁義例,抨擊治學各分畛域的積弊,宣揚史學經世緻用的價值。同時章學誠還把校讎學也納入史學的大範疇。在總結前人修誌經驗的基礎上,章學誠提齣瞭“誌屬信史”、“三書”、“四體”等重要觀點,建立瞭方誌理論體係,創立瞭方誌學。其史學的某些理論是帶有全麵總結性的成果,達到瞭傳統史學理論發展的最高階段,具有承前啓後的特點,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整理弁言
文史通義注自敘
文史通義注捲一
易教上
易教中
易教下
書教上
書教中
書教下
詩教上
詩教下
解經上
經解中
經解下
文史通義注捲二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學中
原學下
博約上
博約中
博約下
言公上
言口公中
言公下
文史通義注捲三
史德
史釋
史注
傳記
習固
硃陸
文德
文理
文集
篇捲
天喻
師說
假年
感遇
辨似
文史通義注捲四
說林
知難
釋通
橫通
繁稱
匡謬
質性
黠陋
俗嫌
鏃名
砭異
砭俗
文史通義注捲五
申鄭
答客問上
答客問中
答客問下
答問
古文公式
古文十弊
浙東學術
婦學
婦學篇書後
詩話

下冊
文史通義注捲六
……

精彩書摘

  答客問下
  客曰:獨斷之學與考索之功則既闈命矣,敢問比次之書?先生擬之糟粕與糞土,何謂邪?
  章子曰:「斯非貶辭也。有璞而後施雕,《增韻》:璞,玉未琢。」有質而後運斤,《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斬之。運斤成風,聽而斷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嘗能斷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輿言之矣。』先後輕重之間,其數易明也。夫子未刪之《詩》、《書》,未定之《易》、《禮》、《春鞦》,皆先王之舊典也。然非夫子之論定,則不可以傳之學者矣。李燾謂「左氏將傳《春鞦》,先聚諸國史記,國彆為語,以備《內傳》之采摭」。案:《漢書·司焉遷傳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鞦》,而左邱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纂異同為《國語》。」而司馬光亦謂「氏欲欲春鞦》先作《國語》」。章氏引李燾之言已後是雖臆度之辭,然古人著書未有全無所本者,以是知比次之業不可不議也。比次之道大約有三:有及時撰集,以待後人之論定者,若劉歆、揚雄之《史記》,見《言公上》注。班固、陳宗之《漢書》見《答客問上》。是也;有有誌著述,先獵群書以為薪標者,若王氏《玉海》,《玉海》,書名,三日捲,宋王應麟撰。司馬《長編》《直齋書錄解題》:《長編》雲者,溫公之為《通鑒》也,先命其屬為叢書,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刪之,以為成唐《長編》六百捲,今《通鑒》惟八十捲。之類是也;有陶冶專傢,勒成鴻業者,若遷錄倉公技術,《書教下》注。固裁劉嚮《五行》曇言公中》注。之類是也。夫及時撰集以待論定,則詳略去取,精於條理而已。
  ……

前言/序言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觀望瞭快半年瞭,一直因為定價高望而卻步。其實《文史通義》手中已有很多版本,想購得這套是因為它排版最為疏朗,閱讀也更為方便,更不用說注釋者的地位瞭。以下轉引專傢評論:《文史通義》共8捲,包括內篇和外篇兩部分,內篇5捲,外篇3捲。但是,由於該書版本很多,內容不盡一緻。1921年,吳興劉承乾所刻《章氏遺書》本,《文史通義》內篇增1捲, 《文史通義》"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史通》問世之後,對於後世史論的發展,起瞭承前啓後的作用。因此,宋元期間,相繼産生瞭如鄭樵的《通誌》、範祖禹的《唐鑒》和吳縝的《新唐書糾謬》等。繼宋元之後,明清兩代評史論史之風更盛,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堪稱能與《史通》匹敵的第二部史學理論巨著。章氏在《文史通義》中,不僅批判瞭過去的文學和史學,也提齣瞭編寫文史的主張。他對編纂史書的具體做法,又錶現在他所修的諸種地方誌之中。章氏撰寫《文史通義》,大約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慶六年(1801年)為止,曆時20餘年。其一,"六經皆史"論。關於我國史學的源流,《文史通義》開捲便宣稱"《六經》皆史也"。又說:"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在《浙東學術》中,進一步闡述:"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切人事也;後人貴經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談經,似於人事之外彆有所謂義理矣。"章氏提齣"六經皆史"的命題,以為《六經》皆屬先王的政典,記述瞭古代的典章製度,說明史之源起先於經,並且指明經術乃是三代之史而為後人所重視。雖然"六經皆史"不是章氏的創見,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齣"五經亦史"的見解,但是在乾嘉時期,針對"漢學"注重"捨今求古"的考據和"宋學"專尚"空談性天"的兩個極端,"六經皆史"提齣學術必須"切閤當時人事",在客觀上卻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於"六經皆史"的論述,《文史通義》的《易教》、《書教》、《詩教》、《禮教》、《經解》、《史釋》、《浙東學術》等諸篇,均有涉及。其二,有關曆史編纂學問題。這是該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散見於《史德》、《說林》、《書教》、《答客問》、《原道》、《釋通》、《古文十弊》諸篇中。章氏發展劉知幾的史學理論,於"纔、學、識"之外,提齣"史德"問題。他說:"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史德》)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學"。"義"指曆史觀點,"事"指曆史事實,"文"則是錶達的文筆。在章氏看來,三者以"義"為主,而"事"與"文"不過是求"義"的根據和技巧而已。然後,"義"畢竟是史傢主觀的東西,那麼,如何使主觀的"義"與客觀的"事"一緻呢?章氏認為,"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這是說,史傢治史要有尊重曆史真實的基本態度,即"填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態度。所以,章學誠所說"史德"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盡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態度。在章氏看來,古來史書就其性質而言,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即所謂"撰述"和"記注"(《書教》),或稱為"著述"與"比類"(《報黃大俞先生》),又稱之為"著述"與"纂輯"(《博約中》)。雖然稱謂不盡相同,而含義並無區彆。前者指史傢的"獨斷之學",即史學著作;後者屬文獻資料匯編,即史料纂輯。章學誠可說是我國古代史學史上,第一個嚴格區彆史著與史料的史學傢。在體例方麵,章氏推崇通史,以為通史具有"六便"。對於紀事本末體,章學誠亦備加贊許,以為"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書教下》),兼有紀傳史和編年史所不具備的優點。其三,把方誌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我國方誌起源很早,《周官》載外史掌"四方之誌",就是指當時的地方誌。自宋元以來,纂修方誌之風日盛,清初修誌之風更加盛行。但是,把方誌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提齣係統的理論主張,始自章學誠。章氏不但對方誌的性質、內容、體例等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將其主張貫徹於具體的編修方誌的工作中。章氏的有關方誌的論述,如今仍保存在《文史通義》和《章氏遺書》中。這是章氏對方誌學的傑齣貢獻。關於方誌的性質,曆來把它列入地理類。章學誠認為,方誌"《文史通義》相關圖書 《文史通義》相關圖書乃史體",與地理不同。而"地理之學,自有專門"(《跋湖北通誌檢存稿》),二者不能混淆。從性質上劃分瞭方誌與地理的區彆。至於方誌的內容,章氏認為,它既然屬曆史,專載一方,就不應隻重地區沿革,而輕一方文獻。因此,在體例上,他主張方誌立三書,即記載大事記和人物的"通誌"、記載典章製度的"掌故"、記載文獻詩文的"文徵",以及作為附錄的"叢談"。為瞭徵集文獻資料,便於編修方誌,章學誠還提齣瞭各州縣建立誌科的主張。

評分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評分

章學誠,清代傑齣的史學理論傢和方誌學傢。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章學誠自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誌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硃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硃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曾援授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後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自以為“迂流”不閤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 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餘部。從27歲起,隨父纂修《天門縣誌》,並著手撰寫方誌論文。從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間,陸續纂修或參修的誌書有《和州誌》、《永清縣誌》、《大名縣誌》、《亳州誌》、《湖北通誌》等。預修有《麻城縣誌》、《常德府誌》、《荊州誌》等。在纂修誌書的同時,他注重總結修誌的經驗,進行誌書的理論建設,寫齣瞭《方誌辨體》、《方誌立三書議》、《記與戴東原論修誌》和《修誌十議》等論文。通過長期修誌實踐和對方誌淵源、性質、體例、功用及編纂方法的悉心研討,形成一整套係統的方誌理論,對近代方誌學研究影響頗大。章學誠關於方誌學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第一次提齣“誌屬信史”的觀點,對地方誌的性質作瞭科學界定,明確瞭方誌的性質。力排陳說,提齣瞭“誌乃史體”、“誌乃史裁”、“誌屬信史”、“方誌為國史要刪”、“方誌乃一方全史”等主張,將方誌納入史書範圍,認為史書與誌書具有同樣的性質和作用。他說:“有天下之史,有一國之史,有一傢之史,有一人之史。傳狀誌述,一人之史也;傢乘譜牒,一傢之史也;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綜記一朝,天下之史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餘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誌》的修訂。章學誠一生窮睏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誌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纔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隻刻印瞭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次子首次刊印瞭8捲。後有近人葉長青注本。另有《校讎通義》4捲,《方誌略例》2捲,《文集》8捲,《外集》2捲﹐《湖北通誌檢存稿》4捲及《未成稿》1捲,《外編》18捲等,去世120年後由劉承乾搜集整理齣版瞭《章氏遺書》。

評分

章學誠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餘部,並撰寫瞭大量的誌評著作。修誌的過程也是章學誠史學理論逐步成熟的過程,以其提齣較為係統的方誌學理論而被梁啓超稱為中國方誌學的創始人。章學誠方誌編纂思想的重心有過兩次大的轉變,從關注方誌的藝文著錄轉嚮關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從企圖在方誌書誌部分保存掌故轉嚮方誌“誌”體與掌故分立。他創立瞭一套完整的修誌義例,提齣瞭方誌分立三書的主張。《方誌立三書議》可以說是章學誠所創立的方誌學之精義所在,它的提齣,標誌著其方誌理論的成熟、修誌體例的完備和方誌學的建立。

評分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評分

章學誠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餘部,並撰寫瞭大量的誌評著作。修誌的過程也是章學誠史學理論逐步成熟的過程,以其提齣較為係統的方誌學理論而被梁啓超稱為中國方誌學的創始人。章學誠方誌編纂思想的重心有過兩次大的轉變,從關注方誌的藝文著錄轉嚮關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從企圖在方誌書誌部分保存掌故轉嚮方誌“誌”體與掌故分立。他創立瞭一套完整的修誌義例,提齣瞭方誌分立三書的主張。《方誌立三書議》可以說是章學誠所創立的方誌學之精義所在,它的提齣,標誌著其方誌理論的成熟、修誌體例的完備和方誌學的建立。

評分

這套書觀望瞭快半年瞭,一直因為定價高望而卻步。其實《文史通義》手中已有很多版本,想購得這套是因為它排版最為疏朗,閱讀也更為方便,更不用說注釋者的地位瞭。以下轉引專傢評論:《文史通義》共8捲,包括內篇和外篇兩部分,內篇5捲,外篇3捲。但是,由於該書版本很多,內容不盡一緻。1921年,吳興劉承乾所刻《章氏遺書》本,《文史通義》內篇增1捲, 《文史通義》"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史通》問世之後,對於後世史論的發展,起瞭承前啓後的作用。因此,宋元期間,相繼産生瞭如鄭樵的《通誌》、範祖禹的《唐鑒》和吳縝的《新唐書糾謬》等。繼宋元之後,明清兩代評史論史之風更盛,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堪稱能與《史通》匹敵的第二部史學理論巨著。章氏在《文史通義》中,不僅批判瞭過去的文學和史學,也提齣瞭編寫文史的主張。他對編纂史書的具體做法,又錶現在他所修的諸種地方誌之中。章氏撰寫《文史通義》,大約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慶六年(1801年)為止,曆時20餘年。其一,"六經皆史"論。關於我國史學的源流,《文史通義》開捲便宣稱"《六經》皆史也"。又說:"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在《浙東學術》中,進一步闡述:"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切人事也;後人貴經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談經,似於人事之外彆有所謂義理矣。"章氏提齣"六經皆史"的命題,以為《六經》皆屬先王的政典,記述瞭古代的典章製度,說明史之源起先於經,並且指明經術乃是三代之史而為後人所重視。雖然"六經皆史"不是章氏的創見,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齣"五經亦史"的見解,但是在乾嘉時期,針對"漢學"注重"捨今求古"的考據和"宋學"專尚"空談性天"的兩個極端,"六經皆史"提齣學術必須"切閤當時人事",在客觀上卻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於"六經皆史"的論述,《文史通義》的《易教》、《書教》、《詩教》、《禮教》、《經解》、《史釋》、《浙東學術》等諸篇,均有涉及。其二,有關曆史編纂學問題。這是該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散見於《史德》、《說林》、《書教》、《答客問》、《原道》、《釋通》、《古文十弊》諸篇中。章氏發展劉知幾的史學理論,於"纔、學、識"之外,提齣"史德"問題。他說:"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史德》)具備"義、事、文"方可稱為"史學"。"義"指曆史觀點,"事"指曆史事實,"文"則是錶達的文筆。在章氏看來,三者以"義"為主,而"事"與"文"不過是求"義"的根據和技巧而已。然後,"義"畢竟是史傢主觀的東西,那麼,如何使主觀的"義"與客觀的"事"一緻呢?章氏認為,"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這是說,史傢治史要有尊重曆史真實的基本態度,即"填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態度。所以,章學誠所說"史德"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盡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態度。在章氏看來,古來史書就其性質而言,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即所謂"撰述"和"記注"(《書教》),或稱為"著述"與"比類"(《報黃大俞先生》),又稱之為"著述"與"纂輯"(《博約中》)。雖然稱謂不盡相同,而含義並無區彆。前者指史傢的"獨斷之學",即史學著作;後者屬文獻資料匯編,即史料纂輯。章學誠可說是我國古代史學史上,第一個嚴格區彆史著與史料的史學傢。在體例方麵,章氏推崇通史,以為通史具有"六便"。對於紀事本末體,章學誠亦備加贊許,以為"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書教下》),兼有紀傳史和編年史所不具備的優點。其三,把方誌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我國方誌起源很早,《周官》載外史掌"四方之誌",就是指當時的地方誌。自宋元以來,纂修方誌之風日盛,清初修誌之風更加盛行。但是,把方誌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提齣係統的理論主張,始自章學誠。章氏不但對方誌的性質、內容、體例等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將其主張貫徹於具體的編修方誌的工作中。章氏的有關方誌的論述,如今仍保存在《文史通義》和《章氏遺書》中。這是章氏對方誌學的傑齣貢獻。關於方誌的性質,曆來把它列入地理類。章學誠認為,方誌"《文史通義》相關圖書 《文史通義》相關圖書乃史體",與地理不同。而"地理之學,自有專門"(《跋湖北通誌檢存稿》),二者不能混淆。從性質上劃分瞭方誌與地理的區彆。至於方誌的內容,章氏認為,它既然屬曆史,專載一方,就不應隻重地區沿革,而輕一方文獻。因此,在體例上,他主張方誌立三書,即記載大事記和人物的"通誌"、記載典章製度的"掌故"、記載文獻詩文的"文徵",以及作為附錄的"叢談"。為瞭徵集文獻資料,便於編修方誌,章學誠還提齣瞭各州縣建立誌科的主張。

評分

文化史

評分

文化史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