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作者林谷芳以 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 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 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 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 概述了中国乐器*关键*性情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 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 历史发展,*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 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幽雅阅读
以器映道,深体人文
楔子
一 余响入霜钟琴
二 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侠客
三 长吟入夜清笛
四 玉柱冷冷对寒雪筝/儿女
五 百姓的讴歌胡琴/常民
结语:中国乐器的当代生命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幽雅阅读丛书”这几个字,本身就给我一种非常美好的预期,它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都将是精致而富有品味的。当我知道这本《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幽雅阅读丛书》属于这个系列时,我立刻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题目中的“宛然如真”,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好像作者能够通过文字,让那些沉寂已久的中国乐器“活”过来一样,甚至比它们本身还要生动、还要真实。我一直觉得,中国乐器不仅仅是演奏的工具,它们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每一件乐器,从它的选材、制作工艺,到它发出的声音,都蕴含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而“生命性”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乐器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它的起源、它的流传、它的演变,以及在不同时代,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文化意义。我渴望了解,为什么有些乐器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则逐渐消逝。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中国乐器,去感受它们身上蕴藏的,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韵味。
评分《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幽雅阅读丛书》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致、内敛,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宛然如真”这四个字,不仅仅是写实,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试图让沉睡的记忆再次鲜活的渴望。而“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关注点,它不是简单的乐器图鉴,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次对中国乐器灵魂的探寻。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它们不仅仅是发声的器具,更是中国人民情感、审美和哲学思想的载体。每一件乐器,从它的材质选择、制作工艺,到它所蕴含的文化符号,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匠心。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去解读这种“生命性”?是通过讲述那些与乐器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还是通过剖析乐器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亦或是通过对比中西方乐器的差异,来凸显中国乐器独特的生命轨迹?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将它们视为遥远的古董,而是能够感受到它们在时空中流淌的生命力,去理解它们为何能够跨越时代,依然触动我们的心灵。
评分这本《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幽雅阅读丛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一种古朴而又充满艺术感的韵味扑面而来。封面上的留白恰到好处,主标题“宛然如真”几个字,笔力遒劲,仿佛能感受到乐器本身穿越时空的呼吸。副标题“中国乐器的生命性”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直接罗列乐器名称,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更抽象、更富有哲学意味的层面,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生命力,让那些冰冷的材质能够奏响动人的旋律,承载人类的情感与记忆。我特别喜欢“幽雅阅读丛书”这个系列名,它预示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宁静、深邃且富有格调的,不像那些浅显的科普读物,而是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滋养。我设想,书中的内容一定是对中国传统乐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挖掘,不仅会介绍它们的形制、历史渊源,更会去探索它们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甚至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生机的深层原因。或许作者会从美学、哲学、甚至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去解读,探寻那些隐藏在丝竹管弦之下的东方智慧。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生命性”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概念,注入到那些看似静止的乐器之中,让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情感的寄托。
评分初翻开这本《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幽雅阅读丛书》,我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热闹,而是如同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标题里的“宛然如真”四个字,简单却意味深长,仿佛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他笔下的中国乐器,不是那种僵硬的、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鲜活的、有灵魂的生命体。我特别留意到“生命性”这个词,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籍,它们往往能够将物质与精神、形体与灵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事物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宛然如真》这本书,显然也走在了这条道路上。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生命性”?是通过讲述乐器背后的故事?还是通过解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亦或是通过深入探讨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互动,那种如同知己般的默契?我感觉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简单的乐器介绍,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深度探索,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细致描摹。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古老乐器所承载的,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去聆听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低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传承。
评分我非常喜欢《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幽雅阅读丛书》这个书名,它本身就充满诗意和深度。“宛然如真”四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乐器的肌理,听到它们悠扬的旋律。“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这远比简单的乐器介绍更具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乐器情有独钟,但我总觉得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我渴望知道,是什么让它们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至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心中对中国乐器探索的欲望。我预感,作者不会仅仅满足于介绍乐器的物理构造或演奏技巧,而是会深入到乐器所承载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意涵。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讲述某件古琴背后的文人雅士的绝世知音,或许会描绘一曲笛子在塞外寒风中的孤寂与豪情,又或许会解析一把二胡如何在市井的喧嚣中,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将乐器个体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解读的方式,正是我想看到的,也是我期待在《宛然如真》中寻找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