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料笔记:北游录(繁体竖排版)

清代史料笔记:北游录(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谈迁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北游录
  • 地方志
  • 历史地理
  • 清史
  • 游记
  • 竖排版
  • 繁体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7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963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6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游录(繁体竖排版)》是根据邓之诚所藏抄本和北京图书馆所藏抄本互校断句排印的。由于原稿写成后,三百年来未经刊刻,辗转传抄中不免会有讹夺,邓先生会艇作过一些校勘,现在我们叉用两个抄本互校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但仍然有难读或疑有讹夺的文字,无从订正,因此,这些地方只好暂时保持原样,以便将来有机会再行棱订。

内页插图

目录

说明
愛國的历史家談遷(代序)
朱序
自序
紀程
紀郵上
紀郵下
後紀程
紀詠上
朱鷺
上之回
恩悲翁
翁離
艾如張
鰕[鱼旦]篇
游仙詞
結客少年埸行
職城南
巫山高
上陵
將進酒
共二
出塞曲
入塞曲
君馬黃
芳樹
有所思
雉子斑
聖人出
上邪
臨高臺
逮如期
石流
俠客行
妾薄命
其二
隴頭吟
煌煌京浴行
箜篌引
江南
薤露
蒿里
对酒
雞鸣
鳥生
平陵东
陌上桑
……

纪泳下
纪文
纪闻上
纪闻下

附录:谈遷和国榷

精彩书摘

  北游录 纪咏下
  淆宵鼓角咽严城。华发愁侵忽数茎。梅福市门余旧隐。鸥夷血创负初盟。霸圃寂寂同流水。游事匆匆付短檠。庶下伯通如可货。不妨埋迹学躬耕。
  13同朱太史虎邱二首
  轻阴拂拂度流光。渐有归鸦树树忙。钟罄数声人影外。山河一望夕阳旁。苍茫剑氟常如虎。寂寞禅心不下床。绿水芙蓉同幕客。荒丽短簿自王郎。
  暑汗科头各贮衫。前人游此锦为帆。松篁引路除先导。鱼蟹随樟合老餮。身外青山添傲骨。客中彩笔副新街。归槎未敢街牛斗。舅髭仙舟已隔凡。
  14枫桥吊寒山寺
  连社归来晚。弓刀杂鹿圃。战余腥草木。劫盏悟风幡。渔火输终夜。龙函散普门。十年瞻望地。金像遽麈昏。
  15慧山二首
  慧山经积望。俄得惬幽情。晚涉衣营绿。清思骨易轻。云深无俗辈。世乱却浮生。洗耳殊多事。巢由不买名。
  人生几蛹屐。且一试山南。州游其九。泉非列在三。游梁司马倦。移檄草堂惭。缅想文庄里。柴门旧自甘。邵文庄二泉书院在慧山寺侧。
  16万岁楼
  典卞姻销去不还。层楼千古此江山。扶摇双翼搏空出。络纬孤吟落照闻。紫气晴占金阙色。青冥高望玉宸班。南徐胜槩今无异。空抱龙沙万里湾。
  17北固山
  铁瓮名城扼要冲。江流缭绕似游龙。危峦独拔三千丈。精甲会当十万锋。天堑至今横锁钥。山灵何处采芙蓉。六朝误作胥望。北顾萧萧牛夕烽。
  18甘露寺
  雨径双沾履。秋寻口翠分。林深西竺树,江断北山云。铁塔前朝重。金绳上界殷。醍醐一滴露。远自赤乌闻。
  19多景楼
  登楼揽胜尽南徐。雨腋生风暑日余。吴会全收山水书。楚江西寄洞庭书。盘空鸟道云中落。入望鲸波槛外舒。多景莫嫌憔悴易。祇今生事乐樵渔。
  20凌云亭
  亭前尺咫地。虎豹卸当关。气欲吞吴蜀。潮仍接海山。遥瞻横匹练。分据割连环。那得凌云去。举峯共往还。
  ……

前言/序言


《北游录》:清代士人的漫游笔记与史料印记 《北游录》并非一部虚构的小说,亦非一本泛泛而谈的史书。它是一部承载着特定时代印记、凝聚着个人观察与思考的史料笔记。顾名思义,“北游”二字,指明了其核心内容——作者在清代时期,跨越地域界限,向北方的游历与见闻。然而,这部笔记的价值,远不止于地理上的记录,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清代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士人阶层的生活面貌,并通过作者的笔触,触碰到那些被淹没在浩瀚史海中的细节与真情。 作者视角与时代烙印 要理解《北游录》,首先需要认识其作者。虽然我们在此不直接展开作者的生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身处清代,具备一定士人阶层背景的记录者。他的视角,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士人的普遍关注点:对仕途的期许、对故土的眷恋、对民生的忧虑、对异域风情的探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记录,不会是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融入了个人情感、价值判断以及知识体系的解读。 清代,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从康乾盛世的繁华,到晚清的内忧外患,社会在动荡中前进。士人阶层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行动,以及记录下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理解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的“北游”,可能是在完成某个差事,可能是为了求学访友,也可能是纯粹出于对未知的好奇。无论何种目的,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浸染,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 “北游”:不仅仅是地域的跨越 “北游”二字,暗示了作者向北方的行进。那么,这个“北”究竟指向何处?在清代的地理概念中,“北”往往意味着广袤的疆域,包含着东北地区,甚至是更远处的边疆。作者的北上,可能经历了繁华的城镇,也可能深入到偏僻的乡村;可能见识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能接触到不同民族的文化。 这趟旅程,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是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在北方所见的建筑风格、服饰习俗、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甚至地方方言,都会被他一一收入笔下。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清代的区域差异、民族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他可能记录下北方城镇的商业布局,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他可能描绘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折射出阶层差异与民生状况;他可能提及当地的官府运作,揭示行政管理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北游”可能还包含了对边疆状况的观察。清代,特别是清初以来,对边疆的治理与开发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作者如果深入边疆地区,他所见的卫所设置、屯垦情况、民族政策的执行,以及边民的生活状态,都将是极其珍贵的史料。这些记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关于边疆民族政策、国防战略、以及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录”:史料的沉淀与个人的印记 “录”字,表明了《北游录》并非创作,而是记录。它是一种文本形式,旨在保存和传递信息。然而,不同于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北游录》作为一部笔记,其特质在于其个人化、细节化的特点。作者的记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但正是这种主观性,使其更具人情味,也更能揭示史料背后的真实情感与动机。 笔记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与风物的记录: 城市与乡村的描绘: 作者可能详细描述了他所经过的城市、城镇的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市场状况、民居特色。例如,他对北京城的皇城、官署、民宅的描写,对各地州县城的风貌记录。同时,他也可能记录下沿途经过的乡村,描绘田园风光、农作物种植、以及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自然景物的描写: 山川河流、气候特点、植被物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能勾勒出旅行路线的地貌,也可能反映作者当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情感。例如,他对北方冬季严寒的体验,对某种特色植物的观察,都可能包含在内。 交通与通讯: 旅途中的交通方式(马匹、轿子、船只等)、驿站的设置、道路状况的记录,可以反映当时的交通技术和基础设施水平。对邮递、信件往来的提及,则能揭示当时的通讯便利程度。 二、社会百态的观察: 民生状况: 作者可能会观察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习俗。例如,他对贫苦百姓的疾苦的记录,对富裕家庭生活方式的描绘,都能反映出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 社会习俗与信仰: 各地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信仰、宗教活动,都是作者可能关注的重点。他对庙宇的参观、对祭祀仪式的观察,对地方神祇的记载,都能为我们了解清代的民间文化提供素材。 社会秩序与治安: 作者在旅途中,可能会注意到当地的社会秩序、治安状况、官府的管理方式。例如,他对街头巷尾的景象描述,对盗匪出没的传闻记录,都能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治安情况。 三、政治与行政的剪影: 官僚体系与官员生活: 作者作为士人,很可能与当地的官员有所接触,或者观察到他们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他对官员的任命、任职、以及地方衙门的运作的描述,都可能包含在内。 法律与刑罚: 对地方审判、刑罚的见闻,对案件的处理方式的观察,都能折射出清代法律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 赋税与经济政策: 作者可能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或者通过观察,了解到当地的赋税征收情况、商业政策,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与学术的片段: 文人交往与学术活动: 如果作者本身是士人,那么他在旅途中与当地文人、学者的交往,对学术观点、文学作品的讨论,都可能被记录下来。例如,他对某位名士的拜访,对某部书籍的评论,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学术风气。 教育与科举: 对当地书院的考察、对科举制度的议论、对学子的教育情况的观察,也是士人笔记中常见的题材。 文学艺术的痕迹: 对当地的戏曲、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提及,以及对相关人物的评论,都能为我们研究清代的文学艺术提供线索。 五、个人情感与哲思的流露: 思乡之情与羁旅之感: 漫长的旅途,常常会引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身处异地的孤独感。这些个人情感的流露,使笔记更具人情味。 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在旅途中,作者可能会对人生、社会、国家命运产生一些思考和感悟,这些哲思性的片段,往往能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历史的追溯与联想: 作者在游历某个地方时,可能会联想到该地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并对此进行追溯和评论,将个人见闻与历史记忆相结合。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北游录》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清代历史的丰富史料。 填补细节空白: 官方史书往往侧重于宏观事件和重大决策,而《北游录》则以其个体化的视角,记录下大量官方史书所忽略的社会细节、民情风貌、以及个体生活。这些细节,对于构建更全面、更真实的清代历史图景至关重要。 印证与补充史实: 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可以为已有的历史记载提供印证,或者补充缺失的信息。例如,他对某个历史事件的亲历描述,可能比二手资料更具说服力。 展现地方性知识: 《北游录》中的内容,往往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清代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差异。这对于研究清代的区域史、地方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理解士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窥探清代士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方式。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思潮。 研究清代社会变迁: 作者的游历可能跨越了一定的时间段,他的记录也可能反映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社会变迁过程。 结语 《北游录》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旅行日记,它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一曲凝结着时代声音的民间歌谣。它以一位清代士人的眼光,记录下他北方的足迹,也记录下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阅读《北游录》,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触摸到历史最真实的肌理。它所蕴含的史料价值,不仅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每一个对清代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历史的窗口。这部笔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细节,将永远闪耀着其不可替代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对于《北游录》这类专门的史料笔记,我的期待值总是很高的,但也带着一丝谨慎。毕竟,“史料笔记”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可能更加碎片化、个人化,甚至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的“北游”二字,究竟指向何方?是关于一次特定的北巡,还是泛指在北方地区的见闻?如果是前者,那么这趟旅程的政治背景、官员组成、沿途风光、以及作者所关注的重点,都将是吸引我的关键。如果是后者,我则更期待它能展现清代北方地区的地理特色、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甚至是一些与北方相关的民族关系的历史细节。繁体竖排固然是对原貌的尊重,但如果内容本身不够扎实,或者整理、注释不够到位,那么再精美的外在也难以掩盖其内在的不足。我希望它能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在整理上能有专业学者的严谨考证和细致注释,这样才能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避免望文生义,甚至被误导。

评分

这本《北游录》的繁体竖排版,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对清代史料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眼前一亮。我一直着迷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总觉得那些尘封的史书背后,隐藏着许多被官方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与温度。然而,许多古籍的排版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因时代久远而损毁严重,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这本书的繁体竖排,无疑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一种尊重,也更能还原史料原貌,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手翻阅当时的竹简或纸张。那种墨香扑 الده、字迹隽秀的感觉,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清代社会风貌、人物言行,乃至地方风俗的生动记录,特别是那些不常出现在正史中的琐事,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历史的鲜活面貌。它是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官员生活,或是民间疾苦?我深信,一本精心打磨的史料笔记,定能成为我探索清代历史的绝佳伙伴,填补我知识的空白,点亮我对历史的想象。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见微知著”的史料情有独钟。一本好的史料笔记,不应仅仅是枯燥的事件记录,更应该包含鲜活的细节、生动的人物描绘,以及作者的真切感受。《北游录》(繁体竖排版)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仿佛它承载着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记忆。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清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甚至是他们对当时时事的议论和看法。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往往最能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之中。繁体竖排的设计,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有着历史厚重感的著作,它是否能带领我领略清代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感受那里的人情世故,甚至了解到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对历史细节的渴望,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是去“感受”历史。

评分

对于《北游录》这本繁体竖排的书,我更侧重于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清代文化、艺术或学术方面的内容。我一直对清代的文人雅士、书画艺术以及学术思潮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当时著名的文人墨客的交往、诗词唱和、或者对某些学术流派的看法?“北游”这个词,是否也暗示着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例如一些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甚至是独特的建筑风格的记录?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清代文化在北方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当地文化与主体文化的融合情况。繁体竖排的版本,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因此,我期待它在考证、注释等方面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清代文化史的独特见解,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评分

我是一位对清代宫廷生活和官场运作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当看到《北游录》这本繁体竖排的书名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勾了起来。我猜想,“北游”很可能与皇帝的北巡、或者一些重要官员在北方地区的活动有关。如果是这样,我希望能从中读到关于皇室成员的日常起居、宴饮礼仪、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御膳细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披露一些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党派斗争、以及不同地区官员的行事风格差异。这些细节往往是研究清代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繁体竖排的排版形式,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年代较为久远的史料,其内容必然蕴含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清代北方地区,特别是与皇权相关的政治活动的新视角,也许还能找到一些关于某个时期政策制定的深层原因,或者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

评分

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若要深究这个“定数”,这便是哲学范畴的问题。宿命论者对此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被动接受,于是走向悲观;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这是由一个更高层级的超自然的存在所摆布的一切,便向这样的一个存在祈祷福泽延续;历史唯物主义者总结出这

评分

2代表作品

评分

《北游录》真实地记录了北京的气候、地理、景观、百姓生活状况以及知名的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等诸多方面。全书共九卷,内纪程、纪邮、纪泳、纪闻各二卷、纪文一卷。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爱国的历史家,为了完成他的《国榷》这部著作,在搜集史料,考订史实过程的辛劳。

评分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比正史更真切,值得推荐。

评分

排版还是旧的。

评分

优惠券买的啊,便宜好多!

评分

你的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的这套书很好,很多年前就在收了

评分

目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