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朱良春称本书不是“原文+注释+译文”的依文解字的诠释,而是既植根于元典文化以道论之,又广征博引,用生动的语汇、鲜明活泼的笔调来阐释经文内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学习《内经》的绿色通道。中科院院士陈可冀说本书深入浅出地从哲学、天文、历法、音律、养生、医学等多元知识,对《内经》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解读。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教授著文赞《换个方法读内经》“首先是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解读《内经》的,是一部学习方法改革的导读书。”湖南中医药大学原《内经》教研室主任熊继柏教授谓本书“内容朴实,论述精辟。凡学医者不可不读,为医者不可不读,研究《内经》的学者亦不可不读也。”总之,本书与同类书比较,可谓是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精彩。
《黄帝内经》 灵枢篇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有独特内容和意义的经络学说,并对经络有精辟的论述。认为经络联络着五脏六腑,运行着气血津液,将人体各系统、各部位联系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中华先贤发现了300多个穴位,进而又创造了世界上的针灸疗法。《灵枢》运用阴阳五行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不仅对经络、腧穴、针刺有较完整的记载,而且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治、养生和脏腑、营卫气血、精神、气质等都有独到的发挥与系统精详的介绍。因此,学中医者不可不通晓经络,不可不学习《灵枢》!
据记载,《灵枢》成书后曾经长期散失以致失传 ,至北宋元佑年间(1086)高丽国将其所存《针经》(即《灵枢》)向宋朝进献,自此我国才重新有了《灵枢》全本。然16世纪前,《灵枢》尚无全文注释性著作,直到16世纪末才出现了全注本,但远较《素问》注本少得多。 1949年以来,新中国出版了较多的各具特色的注本,为《灵枢》的内涵解读和学术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限于条件,这些注本多为“原文+注释+译文(或按语)”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突破原有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旁征博引,以天文历法通俗、合理并精彩地对《灵枢》原文进行了现代解读,使文简义深的《灵枢》原文通俗易懂,浅显明了。不仅较准确地介绍了其中的医术,而且重点讲解了关键的医道,易为读者掌握和运用;本书还为读者了解《灵枢》原文的源流及其深层底蕴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灵枢》第一篇至第九篇篇题后缀的法天、法地、法人、法时、法音、法律、法星、法风、法野,过去无人释义,《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作者作出了独到的诠释。以上内容新见迭出,且多从来未见未闻。 因此,原《中国文化研究》主编、现《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先生作序盛赞其书其人“思路奇伟,观点新颖,独具创造性。”应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内容简介
《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按题解和核心内容两部分对《灵枢》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通俗的现代解读。重点以十月太阳历为依据,解释了针经之纲纪“一与九”这两个奇数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来源;以十二月太阳历为依据,解释了十二月、十二律、十二经络的出现。并以月亮圆缺为依据,解释了大海潮汐涨落与气血的奥秘,以及针刺“月圆不补,月缺不泻”的所以然;以北斗星斗柄指向为依据解释了正风、邪风的判断标准和八种邪风八种病的奥秘。全书以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以及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解释了针经《灵枢》乃至整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太阳法则、月亮法则、北斗法则这三大天文法则,构成了中医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中医文化的合理性、永恒性与常青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医道、医理、医术合拍于自然法则时空之序。这是过去同类书很少读到的新观点,因此,读者可以在轻松的阅读中理解《灵枢》深刻的理论内涵,可以从自然之序、时空之序中认识中医文化的思路与方法,可以从不一样的解读中体会到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简介
刘明武,河南新郑人。在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睿智博学,思维敏捷,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沿袭“医文一家”传统,对中医经典颇深造诣。原是地质工程师,又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学识,能将自然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标准化、定量化引入中医文化研究,首次总结出“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医文化”的研究规律,为全面并准确理解《黄帝内经》作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在《中国文化研究》《学术研究》《中华读书报 * 学术版》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多篇被《中国哲学》转载。专著《换个方法读内经 》(素问导读)和《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等书颇受读者欢迎。
目录
代序 从《夏枢》到元文化的深层探索——关于刘明武对于文化根本问题的解答
天文历法与针经《灵枢》——代绪论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风
终始第九法野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附一】天文历法与中华文化诸子百科
【附二】常用针灸腧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附:《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经络穴位图
精彩书摘
九种针具出现在《灵枢》的开端之处,也是中医的开端之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先贤对医病器具的高度重视。九针之外,还有解剖用的手术刀,否则怎么会有“解剖”一说呢?
既重视高明的医道医理,又重视先进方便的器具,创造中医的中华先贤,是那样的伟大。
七、邪气入侵的基本路径与针刺
病有病因,病因有二: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外因是邪风、邪气。本篇谈病因,谈到了外因之邪气。
邪气入侵人体,有一定之规。邪气有不同的类别,人体有不同部位。不同的邪气,会入侵人体的不同部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讲九针,先讲三部九候。三部者,人体上、中、下三部也。每一部又按天、地、人化为三候。三三得九,三部又九候。针刺,必须懂得三部九候。
本篇讲邪气入侵,同样讲到了人体上中下三部。
本篇谈邪,邪分三类。三类邪气会入侵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风热阳邪,一邪也。风热,是入侵人体上部的邪气。
浊气,二邪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浊气,是入侵人体中部的邪气。
寒湿清冷之邪气,三邪也。寒湿清冷,是入侵人体下部的邪气。
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刺法。针刺上部经脉中的输穴,可以祛除风热之邪。针刺阳明经合穴,可以祛除胃肠浊气。
清气之邪如何治?篇中没有明确答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药用酸温,可以清除寒湿清冷之气。笔者认为,针用补阳,同样可以清除寒湿清冷之气。
病在浅表,针刺不能太深。针刺太深,则会引邪入内,病情反而会加重。
皮、肉、筋、脉,各有部位;邪气入侵,各有部位;医病方法,各有不同。九针之所以形状不同,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疾病。九针,要根据病情选用。
八、误用补泻的严重后果
补虚泻实,是针刺的原则。但补实泻虚,则是针刺的错误。
如果正气不足,反而又用泻法,那就会加重病情。如果邪气有余,反而用补法,同样会加重病情。
阴气不足的病人,误泻五脏阴经之气,就会造成死亡。阳气不足的病人,误泻六腑阳经之气,会使病人正气虚弱而精神错乱。简而言之,误泻阴经,耗竭了脏气,会导致死亡。误泻阳经,耗伤了六腑阳气,则会使人发狂。
如果五脏阴精已绝于内,反而阳经上用针补阳,补阳则愈虚其阴,这叫做重竭。重竭必然会导致死亡,这种病人死亡时表现是安静的,这是由于医者误治,违反了阴虚理应补阴的原则。
如果五脏阳气已绝于外,反而在阴经上用针补阴,补阴则阳愈虚,引起四肢厥冷,叫做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这种病人死亡时表现得很烦躁,这是因为医者误治,违反了阳虚理应补阳的原则。
……
前言/序言
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