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今天,大傢都在談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麼,怎麼改?改革為什麼那麼難?其實沒有多少人能講清楚。
《政道的一點真骨血》從梳理三韆年中國改革大事件入手,通過還原曆朝曆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改製、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百日維新等,旨在總結他們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講透曆史大變局中的不變定律,並在此基礎上提煉齣在中國如何改革的普遍規律,為當下的社會發展提供參考和鏡鑒——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不識病象,何施刀藥?
政者,正也。禦政之首,鼎新革故。黨政機關需要改革,企事業單位同樣需要改革,因此,《政道的一點真骨血》既裨益黨政乾部,也助力公司領導,是所有改革者必備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默想韆年,筆名,現為某中央機關乾部。本書雖小,乃五年思索之凝結,期望能為天下之改革者送上一麵鏡子,為世上之攀登者提供一根竹杖。
精彩書評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尚書·大禹謨》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時變事,而頑固地恪守舊俗,這本身就是緻亂之源。
——培根
你對曆史看得越深,就對未來看得越遠。
——丘吉爾
目錄
前言
曆史大變局中不變的定律:嚮《周易》要改革智慧
當我對中國曆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現,《周易·革卦》中關於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於三韆年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論是其成功的經驗,還是其失敗的教訓,都能從中得到印證。
禮崩樂壞怎麼辦:周公改製定萬世綱常
周公其人,堪稱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傢和改革傢,他主持完成的周初的改革,是一場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深徹改革,涉及政治、經濟、倫理、法製、軍隊建設等各個方麵,特彆是他在“天下治式、社會模式、行為範式”方麵的改革與創舉,著實當得起“萬世之謀”四個字。
治國之道先富民:管仲改革成春鞦霸業
管仲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明確提齣“富民論”的改革傢。他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防民之口,堵不如疏:子産變法育開明政治
子産的變法創造瞭三個第一,即第一次以國傢名義承認土地私有,第一次把國傢法律公示於眾,第一次提齣瞭“以民為師”的政治主張,體現齣“大仁”的政治情懷。
嚮特殊利益集團開刀:李悝改革拔戰國頭籌
魏文侯問李剋(李悝,一說為李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文侯曰:“吾賞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淫民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齣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鍾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麯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
百代皆行秦政法:商鞅變法為萬代立極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最好的改革和最大的政治:始皇改製輝煌伴悲劇
秦王朝的迅速覆滅就在於求治之心太切,改革之心太急。用《大秦帝國》中總結的話來講,就是“創新有餘,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無本”。
統天下者關鍵在統人心:漢武改革文治武功
“漢傢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齣師徵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
書生政治的悲劇:王莽改製就像堂吉訶德
王莽的四次幣製改革由於太隨意輕率,實質上變成瞭四次“摺騰”,嚴重擾亂瞭當時的經濟秩序,變相掠奪瞭人民的財産。本來想緩解社會矛盾,反而卻激化瞭社會矛盾;本來想改善人民生活,反而卻把人民推嚮更苦更難的境地。《漢書·食貨誌》中描述:“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
打破做官的壟斷局麵:隋朝改革開啓讀書人的通天路
從隋唐到明清,各個朝代都很重視思想教化的作用,想方設法加強思想統治。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紗帽”為香餌,以“科舉考試”為指揮棒,按照“統治天下需要什麼——科舉考試就考什麼——讀書士子就學什麼——整個社會就信奉、遵循什麼”的思路,使儒傢經典成為士子的必讀書目,使儒傢思想成為天下的主流思想。
改革越平和越卓越:太宗改革締造盛世
“朕即位之初,上書者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唯有魏徵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其語,天下大寜。”
改革永遠是把雙刃劍:玄宗改製福中伏禍根
曆史往往是這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唐玄宗政治生涯上的大起大落,從主觀上講,是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的變化引起的。而從客觀上講,則是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利弊造成的。
矯枉勿過正,謹防“教訓陷阱”:慶曆新政為何曇花一現
錢穆先生在曆史研究中,曾提齣一個“製度陷阱”的概念。我這裏,也想套用老先生的說法,提齣一個新概念,即“教訓陷阱”。須知中國曆代王朝的優秀統治者,都懂得以史為鏡,重視研究和吸取曆史教訓。但這種教訓的吸取是很有學問的,一旦分寸把握不當,便會適得其反。
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王安石變法奈何明月照“溝渠”
中國曆史上的許多改革,都是從“吏治”改革入手的。“吏治清、天下興”,這一招是最管用的,也是最難的。也許是汲取慶曆新政失敗的教訓,王安石變法繞開瞭“吏治”改革這一難關,而是以經濟改革為主,兼之以軍事和教育改革。
用行動政治打倒公文政治:居正“三本賬簿”中興大明
“居正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傢。他知道政務的辦不通,不是機構的缺乏,所以他不主張增加政治機構。他也知道公文政治不能打倒公文政治,所以他不主張提齣新的法令、章程,增加紙筆的浪費。他隻要清清白白的一個交代……他以六科控製六部,再以內閣控製六科。這就是居正的政治係統。”
筆杆子到底鬥不過槍杆子:“百日維新”迴光難返照
“康有為係一工部主事,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無權無位。而以軍機四章京居間傳遞信息。要以內麵一個有虛位、無實權的皇帝,和外麵一無名義、無權位的不相乾人來指揮操縱全部政治之徹底改造,其事自不可能。”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悲憤前行:韓非《孤憤》長嘯改革壯懷
“昭昭《孤憤》,變法傢犧牲之祭文也!烈烈《孤憤》,變法傢命運預言書也!”《孤憤》究竟昭示瞭什麼?揭示瞭君王、改革者(智術能法之士)和權貴(貴重之臣、當塗之人)之間什麼樣的關係呢?預示瞭改革者什麼樣的命運呢?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盛世衰世的“七有”“七無”
《陰符經》開篇就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可以說是中國曆代典籍中最簡短、最肯定的一句“大話”。意思是,你隻要善於觀察體會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然後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就足夠瞭!
後記
不識病象,何施刀藥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乾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於現狀有破壞無改進。凡對於已往曆史抱一種革命的衊視者,此皆一切真正進步之勁敵也。”
精彩書摘
最好的改革和最大的政治:皇改製輝煌伴悲劇
秦王朝的迅速覆滅就在於求治之心太切,改革之心太急。用《大秦帝國》中總結的話來講,就是“創新有餘,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無本”。
公元前221年,在秦王嬴政、李斯、王翦等一班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曆經十年的浴血奮戰,秦國終於滅掉瞭韓、趙、魏、燕、楚、齊六國,結束瞭自春鞦以來近五百年的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麵,統一瞭天下。對於秦一統天下的重要意義,錢穆先生歸納齣以下四點:為中國版圖之確立、為中國民族之摶成、為中國政治製度之創建、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
當時,秦國麵前有兩條路:一條是走老路,守舊製,就是繼續實行諸侯分封製;一條是走新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實行全麵改革。經過一番激烈爭辯之後,秦王嬴政最終采納瞭李斯等改革派的意見,選擇瞭一條嶄新的道路,為華夏政治文明創建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模式。
一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這是1973年毛澤東寫的一首詩,也是兩韆年來難得的一首突破儒傢陳腐觀念及偏見對秦始皇給予公允評價的詩。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生於邯鄲(今屬河北),死於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韆古一帝”。
秦始皇改革的豐功偉績主要體現在創新治式、更新官製等四個方麵。
1.創新治式
這個治式,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統治模式,或者叫政治體製。秦滅六國後,麵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推行何種治式的問題。當時,主要有兩種主張:一種是繼續走老路,實行封建諸侯製;一種是順應潮流走新路,實行郡縣製。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封建諸侯製已曆經夏、商、周三代,實行瞭兩韆多年。盡管這種體製的弊端在春鞦戰國時期已充分暴露,但在當時的“知識分子”和六國遺族中仍有“市場”。這種市場主要依托於兩點:一是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鞦》。《呂氏春鞦》雲:“天下之地,方韆裏以為國,所以極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眾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便勢全威,所以博義。義博利則無敵,無敵者安。故觀於上世,其封建眾者,其福長,其名彰。”這段話看起來像“聖王正道”,但如果聯係當時的實際情況仔細分析,則近於滑稽與荒唐。比如,它認為國越小越好,而事實是春鞦戰國紛爭幾百年,小國傢都被大國滅掉瞭;又比如,它認為封的諸侯國越多越好,而事實是周王朝封瞭一韆多個諸侯國,其結果是自己作為天下“共主”被架空,八百年天下,五百多年“龍爭虎鬥”。
二是儒傢的主張。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學派,其重要的政治主張就是復古,就是要實施“王道仁政”,就是要迴到夏、商、周三代的封建諸侯製。
到底采用哪種模式呢?秦始皇通過朝會議政的方式,最後決定廢除封建製,力行郡縣製,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設縣,縣以下設鄉、亭、裏,最基層設什伍。這樣,便形成瞭一個“國、郡、縣、鄉”為主要層級的嶄新的統治管理模式。這一模式自秦以後,盡管各朝各代都有些變化,但均屬於枝節的修補,主乾並沒有變。對於這一重大的體製創新,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給予瞭高度評價:“秦君臣此番建樹,於中國史上政體之躍進有大功績。後人空以專製譏秦,殊欠公允。”
2.更新官製
在確定瞭基本的政治管理製度——郡縣製後,秦始皇在李斯等人的協助下,又對官製進行瞭創新,從上到下建立瞭一個完整的施政體係。這個體係包括以下四個係統:
(1)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決策係統,主要包括皇帝本人和郎中令、尚書丞、奉常、衛尉、太僕、宗正、將作少府、大內、太子太傅等九大機構。
(2)以三公為軸心的中央政務係統,也就是後來通常所講的三公九卿係統。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其中,丞相主要管理國政,太尉主要管理涉軍政務,禦史大夫主要負責監察監督。三公之下設九卿。這九卿又分為兩部分,其中前五卿隸屬於皇帝係統,如郎中令、奉常、衛尉、太僕、宗正,而後四卿隸屬於三公係統,如廷尉(掌管執法)、治粟內史(掌管經濟民生)、典客(掌管外交和邊防)、少府(掌管國傢賦稅)。
(3)以郡守縣令為中心的地方施政係統。郡官係統主要包括郡守、郡丞、郡尉、郡法官、郡卒史、主簿等,縣官係統主要包括縣令、縣丞、縣尉以及道嗇夫(掌管道路修築及維護的官員)、倉嗇夫(管糧倉的官員)、田嗇夫(督導耕耘的官員)、苑嗇夫(監管山林湖泊的官員)、廄嗇夫(督導牲畜繁殖和生育的官員)等。
(4)以鄉、亭、裏為骨乾的基層組織係統。其中,裏相當於後世的村,設裏正一名;十裏為一亭,設亭長一名,吏員四人;十亭為一鄉,鄉官之上有“三老”。這裏的“三老”多是由八十歲以上、在當地有一定名望的三位老人組成,主要執掌民風、民俗和教化。
以上四大係統標誌著一套完整的國傢行政係統的建立,不僅在當時算得上是一項宏大的政治工程,而且,對於後世乃至今天,仍有著積極的藉鑒意義。
3.改製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載體,一種文明的融閤首先需要統一文字。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做得最有意義、對中華民族最有貢獻的一件事就是改製文字、統一文字。
關於我國文字的根源,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做瞭形象的描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府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輿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可相異彆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依,即謂之字。”雖然文字的根源一樣,但經過春鞦戰國幾百年的分裂,到秦一統天下時,文字已經齣現“言語異聲,文字異製、書體異形”的狀況,嚴重影響瞭各地的融閤與溝通。
針對這一狀況,秦始皇令李斯主持,鬍毋敬、程邈、趙高等人協助,開啓瞭“書同文”工程。這一工程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小篆為本,統一瞭小篆的寫法,將之作為公文,便於確認;承認隸書的閤法性,以隸書為輔,將之作為常用文,便於快捷;編寫瞭《倉頡篇》、《爰曆篇》、《博學篇》等文字範本,頒行天下,同時廢除瞭當時的異體字和繁體字。至此,文字改製宣告成功,方塊字從此與華夏民族融為一體。誠如孫皓暉先生在《大秦帝國》中的慨嘆:“方塊字者,華夏文明之旗幟也!但有方塊字在,華夏文明恒在。”聯想到幾韆年來世界各民族的興衰生滅,聯想到一些專傢學者總結的“一個民族的消失首先是其文字的消失”的觀點,我們不能不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工程對華夏民族産生瞭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此外,秦始皇在統一文字的同時,還統一瞭貨幣,統一瞭度量衡,並對天下的道路河渠進行瞭疏浚整閤,使之結成四通八達之網。
4.完善律法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可以說進入瞭法治社會,所謂“舉國上下、唯法是從”,其顯著標誌就是《秦律》的誕生。秦統一天下後,對《秦律》做瞭進一步的修訂完善,所涉內容十分廣泛,用現在的話來錶述,可以說包括瞭刑法、民法、訴訟法、行政法、經濟法、軍法等多方麵的條文。
特彆值得稱道的是,秦朝在法製建設上,除瞭有一部完善的《秦律》外,還製定瞭《法律答問》。《法律答問》既具有現在成文法的特點,又算是開瞭案例法的先河:一是形式新,采取問答的方式,對法律條文一一做齣權威解釋;二是內容新,在條文的解釋後,又附瞭對各類案件的處理事例,以供參考和遵循;三是功能新,《法律答問》具有與《秦律》一樣的法律效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超過瞭律文本身。
二
在中國曆史上,秦王朝是一顆“燦爛的流星”。說它“燦爛”,是因為它的改革力度、它對中華政治文明的貢獻、它所創造的功業以及它的影響力,是後來任何王朝都無法比擬的。錢穆先生的評價是:“秦代政治的後麵,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的一種進步的政治。”
說它是“流星”,是因為它確實太短暫瞭,從統一天下到滅亡,隻有十五年時間,還被扣上瞭一頂“暴秦”的帽子,以至於後代許多文人、史學傢、政治傢、思想傢都在為它總結教訓。從文學上看,最著名的有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等;從史學上看,最著名的有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他們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沒有脫離就事論事的方法,略顯淺薄。
造成秦王朝悲劇的原因,還是落在“改革”二字上,其根本的教訓則是“六個必須”中“改革必須在時機成熟時進行,循序漸進,不可急躁冒進”。秦王朝的迅速覆滅就在於求治之心太切,改革之心太急。用《大秦帝國》中總結的話講,就是“創新有餘,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無本”。關於這四句話的含義,小說中藉鄭國之口,說得非常生動、深刻,引用如下:
“陛下,老臣今日絕不藏話。”鄭國心意清明,侃侃而談,“老臣以為,大秦政道以創新為本,開韆古萬世之輝煌,此即創新有餘也,大政有成也。所謂有餘者,陛下之心力全副專精於文明創新,而忽視瞭最為通常的民眾生計。所忽視者,乃守常不足也。以國傢大政說,便是缺少守常安定之策。何為守常之策?說到底,就是輕徭薄賦之政。唯其平常,以陛下之雄略,反被忽視瞭。常則平,安則定,飽則安,暖則穩。此,固本之國策也。一味創新而不思固本,則易為動蕩也。大秦新政烈烈轟轟,雷霆萬鈞。所缺少者,陽春之和風細雨也。秦法之周嚴,史無前例。秦吏之公廉,史無前例。皇帝之雄明,史無前例。然則,如此雄主新政之下,卻終是天下洶洶難安,民眾輒有怨聲,根由何在?究其根本,求治太急,事功太過也。若能稍寬稍緩,輕徭薄賦,則大秦新政將光焰萬丈,萬古不磨也!”鄭國蒼老的嗓音中流露齣一種無可名狀的遺憾,“老臣補天之心,陛下明察……”
“老令以為,朕當如何補正?”嬴政皇帝默然良久,突兀一問。
“陛下若能以長公子扶蘇為政,則天下可安。”
這段話盡管不像專傢學者說得那樣刻闆、那樣引經據典、那樣深奧,但卻說清楚瞭秦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這其中有四條教訓足以引起任何一位為政者的注意和警惕。
1.什麼是真正的改革創新
從通常狀態上講,改革是個好東西,但一味改革創新、經常改革創新,則容易陷入“摺騰”的鏇渦,反而會帶來災難;守常看起來是“保守”的代號,但該守常時守常,則往往與“安穩”相連,能帶來好效果,這方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秦王朝“改革”的悲劇和漢初“守常”成功的範例。由此,我們可以得齣一條結論,真正的改革創新往往是在守常基礎上的創新,是包含瞭守常的創新。
2.什麼是最大的政治
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是最大的政治。前麵講到,“秦法之周嚴,史無前例。秦吏之公廉,史無前例。皇帝之雄明,史無前例”。然而,這三個“史無前例”,卻抵不過老百姓的吃飯和穿衣問題。老百姓的吃穿問題不先解決,或者說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再有十個、百個“史無前例”,天下還是洶洶難安,政權還是穩固不瞭。
《論語》中有句話叫“四海睏窮,天祿永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天下老百姓都貧窮睏難,那你的地位也就完瞭。聯想到近段時間一些國傢的政局動蕩和變化,更加印證瞭這八個字的真理性。這些國傢之所以亂,固然有“外因”在起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幾十年來這些國傢的人民,尤其是老百姓的生活很睏窮。
3.一個剛剛建立的政權,最需要的是什麼
天下紛爭幾百年,到秦始皇時得以一統。此時,最需要的是安定人心、穩定民生,讓老百姓吃飽、穿暖、住好。而秦始皇,卻在其宏圖偉略的支配下,啓動瞭一個又一個的浩大工程。如在水利方麵,疏浚天下河渠,疏通鴻溝,開建靈渠;在交通方麵,修復鄉道、縣道、馳道,乃至上馬“直道”(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在國防方麵,修築長城;在皇室方麵,建阿房宮,築驪山陵,等等。在當時天下初定、民生尚很艱難的情況下,可以說,這些浩大的工程就像一座座抽血機,吸盡瞭天下的民力,耗盡瞭國傢的元氣。這一點,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一言一蔽之,“秦代政治的失敗,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具體情況是:
“秦人以耕戰立國,全國民眾皆充兵役,名曰‘黔首’。惟在戰國兵爭時代,以軍功代貴族,秦民力戰於外,歸猶得覬功賞。及天下統一,秦之政治亦漸上文治軌轍,而一麵仍恣意役使民眾,如五嶺戍五十萬,長城戍三十萬,阿房役七十萬;此等皆為苦役,與以前軍功得封爵不同。古代封建小國,四境農民行程相距最遠不齣三、四日,每鼕農隙,為貴族封君服力役三日,往返不過旬日,其事易勝。秦得天下,尚沿舊製,如以會稽戍漁陽,民間遂為一大苦事。又有‘七科謫’與‘閭左戍’,陳勝、吳廣即由此起。”
盡管曆史沒有“假設”,但假設當初秦國君臣不是那樣性急,沒有那樣一種“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心態,在做好反復闢工作的前提下,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滋潤民生,養息民力,再慢慢改革創新,也許,曆史會呈現另外一幅圖景。
4.對於一個政權生命的延續來說,什麼最關鍵
答案無疑隻有一個,那就是“接班人”問題。這其中,不僅有誰來接班的問題,還有什麼時候接班、如何接班等問題。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齣瞭差錯,都將影響一個政權的命運,影響曆史的進程。
對於當時的秦王朝來說,接班人是定瞭,那就是公子扶蘇,這一點沒有錯。錯就錯在:
(1)秦始皇在明知自己身體不行的情況下,在明知“內憂已大於外患”的情況下,不是守定鹹陽節製天下,平穩地嚮扶蘇交接權力,而是再次離開中樞外齣巡視,以至於在腥風血雨中交錯瞭班,鑄就瞭韆古大錯。
(2)即便要冒險巡視,也應當提早布局,召迴公子扶蘇,確立其太子的位置,讓他在鹹陽主持工作,這樣就算後來生變,也不至於讓趙高鑽瞭空子。
(3)對自己最親近的趙高沒有設防,纔有瞭後來趙高改詔、陰謀亂國的慘劇,以至於煌煌改革偉業喪於一閹宦之手,浩瀚的史書上,隻留下幾聲嘆息!
其實,從曆史的教訓看,對於當權者來說,關鍵時刻最大的危險並不是那些敵對分子,而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
總之,對秦朝來說,興也改革,亡也改革。其給後世留下的教訓,如果不是簡單地從暴政和仁政方麵去分析,而是從改革的角度切入,也許更值得總結和警醒。
……
前言/序言
曆史大變局中不變的定律:嚮《周易》要改革智慧
當我對中國曆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現,《周易·革卦》中關於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於三韆年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論是其成功的經驗,還是其失敗的教訓,都能從中得到印證。
改革,在當今時代,是一個時髦的話題;
改革,在曆史的長河中,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迴顧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一不是充滿瞭波瀾,充滿瞭麯摺,充滿瞭激烈的鬥爭,甚至充滿瞭血雨腥風……
然而,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還是離不開改革,離不開對改革者的迫切需要,離不開對改革道路和改革方略的艱深思考和探究……
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總能從最平常的事物中發現最深刻的哲理。他們把廣大的社會看作是一口清冽的水井,強調“井道不可不革”,必須定期維修,經常清洗,纔能保證水的活力,保證水的清澈,保證水的甘甜;否則,就會導緻泥土淤積,井水穢濁,甚至腐化變臭,最終不得不被填埋。
我們的老祖宗很負責,總是沒有忘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把自己有關改革的思慮、改革的領悟裝進瞭一部古老的典籍——《周易》之中。
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和六經之首的《周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經典,它全麵體現瞭東方文化的精華,也開啓瞭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之門。誠如《周易·係辭上》中,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當我對中國曆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現,《周易·革卦》中關於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於三韆年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其成功的經驗都能從中得到印證,其失敗的教訓也能從中得到印證,真是奇哉!妙也!
與其他古老的大書相比,《周易》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它的哲學思想是通過一套結構嚴密的象數符號係統錶現齣來的,是象數形式與義理內容的奇妙結閤。
與其他人論述改革的方式相比,《周易》關於改革思想的闡述,則是通過《革卦》的卦辭、《彖》、《象》和爻辭綜閤說明的。
《革卦》的卦辭是: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誌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周易》在錶述上最大的特點是話少、道理多。以上這段話,堪稱改革的總論,用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相當於“指導思想”和“原則”。反復咀嚼這七十多個字,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總結齣以下四點:
其一,關於改革的形勢。這裏用瞭“水火相息,二女同居”的現象來形容,說明矛盾已經激化到相當的程度,協調並濟的平衡已經被破壞,衝突加劇,危機四伏,必須進行變革,方可重新建立新秩序,獲得新的平衡與穩定。
其二,關於改革的標準。這裏用瞭“‘巳日乃孚’,革而信之”來形容,意思是,待改革完成之時,應當使民眾普遍感到自己獲得瞭收益、滿足瞭願望、得到瞭實惠,從而得到他們的信任和理解。這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判斷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其三,關於改革的意義。這裏引用瞭湯武革命的例子,指齣湯武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發齣瞭“革之時大矣哉”的感嘆,令人振奮,蕩氣迴腸。
其四,關於改革的前途。這裏指齣瞭兩種存在的可能,一是“革而當,其悔乃亡”,取得成功;一是革而不當,遭到失敗。於是,如何避免失敗而爭取成功,就成瞭改革的首要問題。
改革,如何纔能避免失敗而走嚮成功呢?《周易》通過《革卦》六爻的變化,從改革方略上給瞭我們生動和具體的啓示。
啓示之一,《革卦》的初九爻:鞏用黃牛之革。《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這裏的“黃牛之革”,泛指堅韌之物。意思是,改革之初,不宜輕舉妄動,而要像用黃牛皮革捆牢東西一樣,先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鞏固好基礎。
啓示之二,《革卦》的六二爻:巳日乃革之,徵吉,無咎。《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這裏的“巳日”,指的是時機成熟時。意思是,要等到時機成熟時纔能發動變革,隻有這樣,纔會吉祥如意,不會有錯。
啓示之三,《革卦》的九三爻:徵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這裏的“革言”,指的是改革宣言和改革方案。意思是,對改革的方案要反復徵求各方意見,多次進行修改完善,隻有這樣,纔能使改革的舉措符閤最廣大民眾的意願。這也是改革走嚮勝利的關鍵。
啓示之四,《革卦》的九四爻: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誌也。
這裏的“信誌”,指的是信守改革大誌。意思是,隻有堅定改革的信念,纔能在獲得民眾信任後,變革不閤天命的舊製度並獲得吉祥。
啓示之五,《革卦》的九五爻: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這裏的“大人”,指的是改革時代齣現的領袖人物。意思是,偉大的領袖人物領導的巨大變革,像虎皮黑紋一樣醒目,其創立的功業彪炳韆古。
啓示之六,《革卦》的上六爻: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徵凶,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麵”,順以從君也。
這裏的“豹變”,指的是質的變革,徹底的變革;“革麵”,指的是錶麵的變化,沒有觸及實質的變革。意思是,改革如果隻觸及錶麵,就會很危險;隻有徹底,纔能獲得吉祥和最後的勝利。
以上六條,就是改革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和條件。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必須”。
第一,改革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打牢基礎,不可輕舉妄動
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其準備工作就很充分。首先是情況的準備。商鞅用瞭三個多月的時間,走遍秦國各地,真正瞭解瞭當時秦國存在的問題以及具備的優勢,纔有針對性地拿齣瞭一套好的改革方案。
其次是思想輿論的準備。變法之前,秦孝公舉行瞭一次朝會,就要不要變法、要不要圖強的問題進行瞭爭辯,最後商鞅的變法主張得到瞭大多數朝臣的贊同,基本上統一瞭思想。
再次是人事的準備。秦孝公在正式啓動變法之前,采取溫和巧妙的方式,對一些重要朝臣的職務作瞭調整,形成瞭有利於變法的人事格局。
第二,改革必須在時機成熟時進行,循序漸進,不可急躁冒進
比如王莽的改革,其目的是好的,主要是想解決西漢末期土地兼並嚴重、貧富懸殊的問題。但他沒有選好改革時機。他在自己剛剛篡奪政權、立足未穩之時就急忙進行改革,加之改革舉措失當,最終反被強大的改革浪潮吞噬,落得個悲劇的下場。
第三,改革必須要有正確的綱領和科學的方案,順應民意,不可失信於民
比如管仲的改革,就是在“富民論”的指導下,通過創新社會管理體製、官吏選拔機製、農業和工商業發展機製等各項舉措,極大地促進瞭當時齊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廣大老百姓得到瞭實惠。因而,管仲的改革,不僅得到瞭上層的支持,更得到瞭民眾的擁護,上下同欲,大獲成功,首成春鞦霸業。
第四,改革必須有堅定的意誌和信念,舉措得宜,不可半途而廢
比如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其思路和措施都是對的,尤其是在經濟和金融方麵的改革舉措,可以說是很超前的。其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如反對勢力強大、官吏對改革的措施執行走樣等。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最高權力執掌者宋神宗趙頊的改革意誌不堅定,決心鬆動,加之其英年早逝,從而使得變法半途而廢。
第五,改革必須要有強有力的領袖人物,大力推動,不可畏首畏尾
比如張居正的萬曆新政,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張居正堅定不移的改革決心和意誌。麵對改革的重重阻難,張居正一無所懼。他多次錶示“既以忘傢殉國,遑恤其他!雖機阱滿前,眾蔟攢體,不之畏也。如是,纔可建立國事”,“故得失毀譽關頭打不破,天下事斷無可為”。
盡管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傢人的遭遇也很慘,但在他奮不顧身的強力推行下,《考成法》和《條編法》還是取得瞭明顯的成效,國傢的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吏治腐敗得到瞭一定的遏製。十年改革,對於延續大明政權的生命,對於造福當時的蒼生百姓,都起到瞭一定的作用。
第六,改革必須深入徹底,極深研幾,不可淺嘗輒止
比如在春鞦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可謂風起雲湧,比較齣名的有魏國的李悝變法、鄭國的子産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盡管這些改革取得瞭一時的成效,但很快都失敗瞭。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改革都不全麵、不徹底,隻改瞭其中一個方麵或幾個方麵,而忽視瞭全麵的變法,加之根基不穩,變法舉措往往隻堅持一代或兩代就被復闢,因而無法從根本上使一個國傢強大。
反之,秦國的商鞅變法,則比較全麵徹底,不僅深刻地改革瞭國製、民製、田製,還改革瞭軍製、吏製、爵製等;不僅在秦孝公時堅持得很好,其後,在秦惠王、秦昭王等幾代都堅持得很好。秦始皇後來能掃滅六國、統一華夏,其根本原因還是得益於商鞅的成功變法。
以上“六個必須”,是筆者對《周易》改革思想的歸納。縱觀中國曆史,改革的浪潮一直沒有停息過。然而,不管是早期的周公改製、管仲變法、商鞅變法,還是後來的隋朝改革、貞觀改革、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永樂改革、張居正改革以及近代的戊戌變法等,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可以從這“六個必須”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印證。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也是最簡單的,最簡單的道理往往也是最實用的。宋代思想傢程頤對《周易》評價很高,他說:“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自有聖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眾人自有眾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
時代大朝,浩浩蕩蕩;改革大勢,風起雲湧。每一個改革者,無論行業區彆,無論職位高低,隻要想追求成功,隻要想追求卓越,都可以慢慢體會《周易》的思想盛宴,細細品讀《周易》的文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