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的意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而前进,也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形式而变迁,故一切意识形态莫不以经济为基础。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之一种,也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它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某一种教育思潮之风起,必有当时的社会情形为背景;某一种教育制度之制定,必有当时的经济组织为基础。离开了社会及社会里面的经济组织,则无所谓教育,即无所谓教育史。故研究某一地方的教育,必要对于该地方的社会情形及经济组织,有一个相当的了解;研究某一时代的教育。
作者简介
陈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彭场镇木兰口人。1917年入读北平高等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科。1919年五四运动中被捕入狱。1921年高师毕业后经朝鲜往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始撰《中国教育史》。从事教育工作逾20年。1943年病逝。
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历史朝代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未出版之遗稿有《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编前语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自商代以上(3500B.C.-1123B.C.)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1122B.C.-771B.C.)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第四章 后人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东周(770B.C.-222B.C.)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汉(221B.C.-219)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第九章 两汉学风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588)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959)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宋(960-1276)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
下册
精彩书摘
二 兼爱主义 墨子推论社会的乱源,起于“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乱异国以利其国。”(《兼爱上》)人人不相爱,彼此交相亏,所以天下大乱无已。但是个人莫不自爱其身,当孝子的人莫不想爱他的父母,当慈父的人莫不想爱他的子女;同时对于他人之身及他人的父母和子女,亦当表示同样的爱,然后能够使他人爱我之身及我的父母和子女,如我自爱的一样。(《兼爱下》)使他人能够爱我及我的关系人如我自爱的一样,而后爱的意义才大;使社会人人能够彼此这样相爱,而后爱的范围乃普。所以要挽救天下的大乱,和达到各人所欲爱的目的,应当“兼以易别”(《兼爱下》): “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兼爱上》),就是把他人的父母当着自己的父母,把他人的子女当着自己的子女。能够如此交相利,兼相爱,天下为情感以充满,社会如一家的同胞,而亏人利己之事自然不会发生。
墨家主义以“义”为中心,以“兼爱”为出发点,以“兴利除害”为工夫.以“乐生互助”为目的。最善的行为,莫如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最良的政治,亦莫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为天下兴利除害,即要使世界人类没有一人有一毫之不利,没有一人有一毫之受害,则必要富有极大的热情,——就是有视人如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兼爱主义的精神。故以兼爱为出发点,自无人我之分,自然能够悲天下之痛,悯天下之穷:见别人吊下火炕了不得不舍身援救,于别人有利益的事情不得不设法帮助。这种行为就是义的行为,这种政治就是义的政治。人人为义,事事皆合于义,则人类乐生互助的目的必可以达到,人类必可以进于世界大同。此墨子的理想,也就是墨家主义的精神。
……
前言/序言
民国大学丛书: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