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达芬奇(DAVINCI)技术是TI公司推出的一种应用于数字视频的内涵丰富的综合体,它是处理数字图像、视频、语音和音频信息的新平台。达芬奇技术包括达芬奇处理器(基于ARM+DSP的片上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算法库和其他的一些技术上的支持。
《TIDAVINCIDSP系统开发应用技巧丛书:DAVINCI技术剖析及实战应用开发指南》深入地解析了DAVINCI技术的原理、创建的方法及步骤。本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以基于DAVINCI技术的硬件平台DM6467和DM365为例,系统地讲述了DAVINCI技术在各个处理器平台下的Codec、Server和App三部分的详细内容,包括各种配置文件、源文件等内容及功能,三部分的创建生成方法、应用程序的编写和算法的调用流程,以及各个处理器的UBOOT、UBL、Linux内核开发和硬件系统的烧写方法等;同时,针对DAVINCI技术在CCS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包括CCS开发环境的配置和DAVINCI技术的具体实现等内容;最后,从算法和内存两方面介绍了DSP系统算法的优化,以及基于裸通信机制的DAVINCI核间通信模型。
本书还提供了各个DAVINCI硬件平台下的开始环境、算法及应用程序的源码。
本书是针对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阐述的,并且本书中所有例程都经过实际测试,可以在出版社网站上进行下载和测试。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嵌入式系统相关教学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音视频开发科研人员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达芬奇技术概述
1.2 达芬奇技术的组成
1.2.1 达芬奇硬件处理器
1.2.2 达芬奇的软件介绍
1.2.3 达芬奇的开发工具
1.3 达芬奇技术的优点
1.4 Codec Engine简介
1.4.1 Codec概述
1.4.2 Server概述
1.4.3 App概述
1.5 小结
第2章 达芬奇软件开发中的自动化工具
2.1 软件管理方式SVN
2.1.1 CVS版本管理系统
2.1.2 Subversion版本管理系统
2.2 编译管理
2.2.1 工具依赖
2.2.2 创建一个简单的Automake工程
2.2.3 软件开发环境创建
2.2.4 Automake管理framework工程
2.2.5 Makefile.am文件的编写规则
2.3 自动脚本生成
2.3.1 Autogen工具简介
2.3.2 def文件解析
2.3.3 tpl文件解析
2.3.4 由def和tpl文件自动生成参数文件
2.4 CMake工具的使用
2.4.1 CMake工具简介
2.4.2 CMakeI具的简单例子
2.4.3 简单示例工程化
2.4.4 静态库和动态库的构建
2.4.5 外部共享库的使用
2.5 小结
第3章 算法创立者Codec
3.1 Codec里的源码结构
3.1.1 paCkage.bld
3.1.2 package.xdc
3.1.3 package.xs
3.1.4 package.mak
3.1.5 .xdc
3.1.6 .xs
3.1.7 源代码文件
3.1.8 lib和package文件夹
3.2 Codec的生成方法
3.2.1 人脸跟踪算法简介
3.2.2 基于examples自带的算法生成Codec
3.2.3 基于RTSC生成Codec
3.3 小结
第4章 服务集成者Server
4.1 Server里的cfg文件
4.1.1 配置需要的Module
4.1.2 Codec的Module
4.1.3 配置Senrer
4.1.4 配置DSKT2
4.1.5 配置DMAN3
4.1.6 配置RMAN
4.2 Server中的tcf文件
4.2.1 environment环境数组变量
4.2.2 内存映射的mem_ext数组
4.2.3 设置device_regs
4.2.4 设置par锄s
4.2.5 utils.loadPlatform的使用
4.2.6 配置bios命名空间
4.2.7 prog.gen0的使用
4.3 Server的生成方法
4.3.1 Server端文件的修改
4.3.2 基于XDC生成Server Package
4.3.3 使用基于configuro的Makefile文件生成Server Package
4.4 小结
第5章 Engine集成和应用者App
5.1 App里的配置文件
5.1.1 ARM端算法的创建
5.1.2 DSP端算法的创建
5.2 核心Engine的APIs
……
第6章 基于TMS320DM6467的开发系统演示范例
第7章 基于TMS320DM365的开发系统演示范例
第8章 DSP系统算法优化和DAVINCI核间通信模型
附录A Codec端make命令的输出
附录B config.bld文件
附录C package.bld文件
附录D makefile文件
附录E 本书中用到的术语和缩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度探索:现代应用开发的核心技术与最佳实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构建高性能、可扩展且用户体验卓越的应用已成为企业和开发者们追求的核心目标。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工具或平台的详尽操作手册,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现代应用开发背后支撑的通用性核心技术理念、架构模式以及实践中的关键考量。我们将带领读者超越零散的知识点,构建起对整个应用开发生命周期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部分:架构设计与思维模式的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稳健且灵活的架构是应用成功的基石。本部分将抛开具体语言和框架的束缚,从更抽象、更根本的层面探讨架构设计。 微服务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演进与权衡: 我们将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如独立部署、技术多样性、故障隔离等,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复杂性,如服务间的通信、数据一致性、分布式事务管理等。同时,也会回顾SOA的演进历程,探讨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微服务还是SOA的考量因素,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服务边界,避免“分布式单体”的陷阱。 事件驱动架构(EDA)的强大力量: 事件驱动架构以其高解耦、异步处理和响应式特性,在构建高吞吐量、高可用性的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事件发布、订阅、处理的机制,探讨各种消息队列(如Kafka, RabbitMQ)的选型原则、性能优化以及在事件驱动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例如实时数据处理、流式分析、微服务间通信等。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精髓与落地: DDD强调将软件设计与业务领域紧密结合,通过建立通用的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来弥合技术团队与业务团队之间的隔阂。我们将深入探讨DDD的核心概念,如聚合(Aggregate)、实体(Entity)、值对象(Value Object)、仓储(Repository)、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等,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如何在开发实践中有效落地DDD,从而构建出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扩展的业务模型。 云原生应用的设计原则: 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云原生应用已成为主流。本部分将聚焦云原生应用的核心设计理念,包括十二要素应用(Twelve-Factor App)的最佳实践,容器化(Docker)与容器编排(Kubernetes)在应用部署与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无状态设计、服务发现、配置管理等关键要素,帮助读者构建能够充分发挥云平台优势的应用。 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的重要性: 在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中,理解系统的内部状态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可观测性的三个维度:日志(Logging)、指标(Metrics)和追踪(Tracing)。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日志记录策略,如何采集和分析关键业务指标,以及如何利用分布式追踪来诊断性能瓶颈和故障。 第二部分:高性能与可扩展性技术的实践 构建能够应对海量用户和数据的应用,离不开对高性能与可扩展性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精湛运用。 数据库选型与优化策略: 关系型数据库(如PostgreSQL, MySQL)与NoSQL数据库(如MongoDB, Redis, Cassandra)各有其适用的场景。本部分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选型依据。我们将探讨数据库索引的优化、查询语句的调优、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提升数据库性能和可扩展性的关键技术。 缓存技术的深度应用: 缓存是提升应用性能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本部分将系统地介绍各种缓存技术,包括内存缓存(如Redis, Memcached)、CDN缓存、HTTP缓存等。我们将深入探讨缓存失效策略、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等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讲解如何设计合理的缓存层,最大化缓存收益。 异步处理与消息队列的精妙运用: 并非所有任务都需要同步执行。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异步处理模式,以及消息队列在解耦、削峰填谷、异步任务处理等方面的强大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消息队列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队列类型,设计可靠的消息处理流程,确保数据不丢失且处理有序。 负载均衡与弹性伸缩的艺术: 面对不断变化的用户流量,应用需要具备弹性伸缩的能力。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负载均衡的各种算法(如轮询、加权轮询、IP Hash等),以及如何在应用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实现有效的负载均衡。同时,我们将讲解如何结合监控系统,实现应用的自动伸缩,以应对流量的峰值和谷底。 API设计与性能考量: API是不同系统间通信的桥梁。本部分将聚焦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讲解如何设计清晰、易用的API接口。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API性能优化,包括请求的批量处理、数据压缩、分页查询、版本控制等,以及如何通过API网关来统一管理和保护API。 第三部分:安全、可靠性与持续优化的进阶 除了功能实现,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持续的优化能力同样是衡量应用质量的重要标准。 安全编码的最佳实践: 安全是应用开发永恒的主题。本部分将从编码层面出发,深入剖析常见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CSRF攻击、身份验证绕过等,并提供具体的防范措施和安全编码技巧,帮助开发者构建更安全的应用程序。 容错与降级机制的设计: 在分布式系统中,任何一个组件都可能发生故障。本部分将重点讲解如何设计容错与降级机制,例如超时、重试、熔断(Circuit Breaker)、限流(Rate Limiting)等,以保证在部分服务不可用的情况下,整个应用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可用性,并优雅地处理异常。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与自动化测试: CI/CD流程是实现快速迭代和可靠交付的关键。本部分将深入阐述CI/CD的各个环节,包括代码集成、自动化构建、自动化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端到端测试)以及自动化部署。我们将分享如何构建高效的CI/CD流水线,以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性能监控与调优的闭环: 应用上线后,性能的持续监控与调优是必不可少的。本部分将介绍各种性能监控工具和方法,如何通过分析监控数据来发现性能瓶颈,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进行代码、架构或基础设施的优化,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 DevOps文化的实践与推广: DevOps不仅仅是一套工具或流程,更是一种文化和协作模式。本部分将探讨DevOps的核心理念,包括协作、自动化、度量和共享,以及如何在开发团队内部以及跨部门之间推广DevOps文化,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效率和交付能力。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构建起对现代应用开发一套更为系统、深入且实用的认知框架。本书旨在帮助开发者们掌握构建健壮、可扩展、安全且易于维护的应用所需的底层原理和最佳实践,从而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中,以更自信、更高效的姿态迎接挑战,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