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澄清概念,回溯原点,展现一贯之系统,明本发微,以利正解。傅佩荣教授对《大学》、《中庸》的首次译解,与朱熹、王阳明不同的观点,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寻求古今为人的至高德行。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探究“大学”之道,再现古代理想教育体现“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中庸》
目录
前言一 《大学》这本书
前言二 《中庸》这本书
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
第二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章 物格而后知至
第四章 所谓诚其意者
第五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第八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
附录一 大学章句集注
附录二 中庸章句集注
附录三 大学问
精彩书摘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彰显他光明的德行,就须先治理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须先规范自己的家庭。想要规范自己的家庭,就须先修养自己的言行。想要修养自己的言行,就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须先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想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就须先推究自己所知的善。推究自己所知的善,就是要辨别外物与我的关系。
【注解】大学的理想是造就杰出的统治阶层,所以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作为示范。“古”常指古代的盛世,代表人物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王。他们面对天下百姓,这时候“明明德”无异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妥善照顾天下百姓。
由天下回溯到国,由国再回溯到家。古代“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都属于统治阶层。由于一个人是大夫则不是诸侯;是诸侯则不是天子。这三者的先后承续关系是虚拟的,目的是要强调由小至大,由近及远的修行效果。在今日看来,“家”可以指一个人的家庭;“国”可以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工作单位或特定团体;“天下”则可以指某一工作领域,或某一具体的国家,或甚至全人类的范围。修身:“身”指言行而言。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孔子常以言行并举,如“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言中伦,行中虑”(《论语·微子》),“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易经·系辞传上》也说:“言行,君子之枢机。……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因此,修身即是修养言行。言行是表现于外者,其基础则在于内心的修炼,依序可以再回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正心:“心”是意识能力,可以对外认识,也可以对内自觉。孔子认为心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孟子·告子上》),难以预测其来去及方向,因此“心”常在浮动的状态。孔门弟子之中,只有颜渊可以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他的心在较长时间不背离仁,别的学生就无能为力了。
孟子则认为,向人学习或请教,其目的只在把失去的心找回来,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心可能失去,所以需要存养,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寡欲为修身之事,养心则是为了正心。由此可知,只要正心,则修身有了基础并且易有成效。
……
前言/序言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