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总有办法让孩子避免误区》是2012年5月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育图书,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加,人们更改爱自己的孩子,然而“问题”孩子的数量却有逐渐增长的趋势,那么,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内容简介
现实中,很多父母正是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总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下大力气,但是他们在具体实施中往往会走入一些误区,例如,学习之上,溺爱,总想插手孩子的全部,对孩子说一些刺激性的话等,这些教育的误区,会让你越是用心教育孩子,亲子关系就越疏远,结果不但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孩子。
作者简介
朱文珺,苏州人,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毕业于苏州大学,有着丰富的家教经验,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引导
目录
误区一 学习至上
现在家庭教育的首要误区就是:学习至上。只注重孩子分数的高低,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培养。父母的学习至上论,让许多孩子生活在压抑、单调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梦幻般的童年,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自然……只剩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
1.学“语文”就是学“语文课本”
2.写不好作业就使用“暴力”
3.向100分冲刺
4.考好了带你去吃肯德基
5.想尽办法进入名校
6.全程陪着孩子学习
7.盲目给孩子请家教
8.每天为孩子检查作业
9.美术学得好没有用
10.盲目套用他人的学习方法
11. 强制延长学习时间
误区二 “爱”无原则
很多家长都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信念,通常舍不得让孩子做任何的家务,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满足孩子,孩子就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而父母的这种迁就、妥协就成了一种没有原则的爱——溺爱。
1.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2.为孩子操办一切
3.孩子一哭闹就妥协
4.十年如一日地接孩子上下学
5.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6.帮孩子找理由推卸责任
7.对孩子有求必应
8.强迫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
9.孩子受伤了,家长比他还紧张
10.老是“让着”孩子
误区三 总想干涉孩子的全部
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总是约束孩子的交友;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很多家长总是想尽办法了解孩子,例如偷看日记、偷听电话、偷翻书包;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又轻易地介入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殊不知,父母的这种行为反而会招致孩子们的反感,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1.不要跟这种人交朋友
2.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受到限制
3.过多过问零花钱的去向
4.偷看孩子日记
5.侦察孩子的“行踪”
6.翻看孩子书包
7.偷听孩子电话
8.过分干涉孩子的打扮
9.轻易介入孩子的纠纷
10.做什么必须听我的
误区四 强烈的大家长主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彰显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很多父母总是以一副大家长的面孔应对孩子的对抗,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安排一切,总是不允许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总是以一副统治者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但是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的抵触情绪。
1.不“听话”的父母
2.从来不开“家长会”
3.不能放下姿态与孩子平等交谈
4.不允许孩子向大人申辩
5.随便拿孩子开涮
6.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
7.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
8.对孩子奖惩根据自己的心情
9.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10.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
11.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发泄对象
12.总是太把自己当爸妈
误区五 使用“语言暴力”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大多都是通过语言方式进行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却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辱骂挖苦的字眼,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样更能刺激到孩子相应的神经,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有时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得已的。不管父母为何使用这些字眼,但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伤害自尊。
1.你怎么这么笨
2.为什么别人行,你就不行
3.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
4.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5.哟,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6.为什么,为什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7.他打你,你怎么不打他
8.聋了吗?听不到我说的话吗
9.像你这个样子,长大了什么都干不成
10.怎么不说话,哑巴了吗
11.唠唠叨叨总不停
误区六 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1.不肯向孩子道歉
2.向孩子轻许诺言却不兑现
3.做事拖拖拉拉
4.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人是非
5.爱贪小便宜
6.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揭短
7.在孩子面前斤斤计较
8.让拳头来解决问题
9.用假生气让“人”妥协
误区七 “宽容”孩子的一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呢?因此,很多父母对孩子全部都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如果将孩子道德层面的缺点也纳入正常的出错范围之内而加以宽容对待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将会出现严重的道德缺失。
1.轻视孩子撒谎的问题
2.忽视孩子嫉妒的心理
3.不能正确对待孩子骂人的行为
4.忽视孩子高傲的性情
5.对孩子贪小便宜的毛病不加纠正
6.听任孩子“不多管闲事”
7.纵容孩子不依不饶
8.宽容孩子的自私行为
9.无视孩子逃避责任
10.纵容孩子任性
11.总是为孩子的懒惰找借口
误区八 忽视孩子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民族的创新源于民族内部人民的创新,而创新则需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却有一些父母忽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与发展。
11.总是为孩子的懒惰找借口
1.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压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总是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
4.对孩子的亮点缺乏鼓励
5.认为孩子不是那块料
6.限制孩子“捡垃圾”
7.不让孩子“淘气”
8.对孩子的梦想缺少理解和鼓励
9.忽略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10.忽略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11.总想杀杀孩子的“风头”
误区九 夸大孩子的缺点
人无完人的道理几乎每个家长都明白,但是有些家长却将自己孩子某一方面的缺点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因此,孩子的缺点被放大数百倍、上千倍,有时,他们还要把孩子这些被放大了的缺点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为孩子做宣传。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1. 抓住孩子偶然的失败不放
2. 夸大孩子的生理缺陷
3.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4.喜欢讥笑孩子
5.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6.太笨了,不知道像谁
7.随便暴露孩子的缺点
误区十 身体没病就是健康
在有些家长看来,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他们定会健康成长。其实不然,现如今,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可见,父母若想教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但要保证他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3.忽视孩子的自卑心理
4.不知道孩子也需要宣泄情绪
5.不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6.回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7.不给孩子留面子,当众批评孩子
8.不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9.不断给孩子加压
10.忽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1.对孩子缺乏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
12.对孩子缺乏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
13.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教育
精彩书摘
误区一 学习至上
现在家庭教育的首要误区就是:学习至上。只注重孩子分数的高低,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培养。父母的学习至上论,让许多孩子生活在压抑、单调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梦幻般的童年,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自然……只剩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
1.学“语文”就是学“语文课本”
今年上五年级的凯凯,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妈妈给的零花钱,他都存起来买了一些课外读物,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这孩子都快着迷了”,尽管妈妈没提出反对,但是对凯凯如此痴迷课外读物,她还是有意见的。
下学期,为了扩大大家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布置每位学生,放学后都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这正合凯凯的口味,本来就爱看书的他,每天做完功课都要再花费一些时间去看书。妈妈的意见似乎更大了,认为那些书分散了孩子太多精力,让他不能专心学习,即使先做完作业,为了快点去看书,也是草草完成。于是,她不再保持沉默,而是强制凯凯远离课外读物。当凯凯提出是老师要求读课外书时,妈妈就会说:“老师的话也不能全信,学习语文就是学语文课本。如果想学好语文,就得学透语文课本。”
凯凯很矛盾,不知道该听老师的还是听妈妈的。
在很多家长看来,读课外书就是浪费时间的事,想学什么课就得学某一课的课本,只有把课本学透才叫学好该门功课了。
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当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与人交流来学习知识,增长智慧。但是,自己独自观察和思考,毕竟眼界有限;而和一般人交流,往往是在泛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来源零散,交流的深度不够,靠这样来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显然是很受局限的。更何况是一些几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孩子,他们或许会被一些是非难辨的知识欺骗,甚至被毒害,所以,让孩子适当地去读课外书是没有错的,看课外书,只要不过度,和学习不但没有矛盾,反而有帮助。
想想现在小升初各个学校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测试:有些题就像“脑筋急转弯”,不能按常理思考;还有一些题是千奇百怪的,没有很广的知识面答不出来。学校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说明他们并不只看课本知识和考试成绩,也很重视孩子的知识面和思维潜力。有些学校之所以非常重视奥数成绩,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看课外读物呢?
(1)让读课外读物成为孩子的娱乐
正如凯凯妈妈所想,读课外读物就是浪费时间,那么,假如孩子不读课外书,他的每一分钟就用在学习上了吗?不见得。孩子不是机器,他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要求,一直高速运转。如果孩子喜欢读课外书,那么读书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是一种有益的娱乐。我们剥夺他阅读的快乐,是不是太残酷,也太愚蠢了呢?
(2)正确看待学习
不要把“学习”(这个“学习”,往往就仅仅是指对考试有用的学习,是可以用分数来量化的学习)看得那么重。孩子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什么时候我们脑子里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才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像个人!
课外阅读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语文,因为现在的语文考试一般都有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基础知识有可能靠死记硬背拿点分外,其他两项都是需要综合素质的。语文很难靠短期突击拿高分,就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它考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学语文必须靠平时的积淀,仅仅凭课本上的那点东西,教给孩子们的实在太少,而且也太狭隘。另外,课本只能给孩子提供特定的思维模式,特定的思想体系,特定的表达方式。如果仅仅限于这样的学习,孩子的成长必定是有缺陷的,不仅是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也是思想的缺陷、心灵的缺陷。
2.写不好作业就使用“暴力”
婷婷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数学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会用最近几天学过的定理。回家后,婷婷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读写定理,然后再找练习题练习,自我感觉不会有错误之后,请妈妈来帮忙检测。
婷婷先写好定理,然后请妈妈在每个定理下面都出了一道题目。做完后,婷婷很开心地交给妈妈,一般情况下,婷婷写完作业之后是不太敢笑的,因为她不敢保证自己能做得全对,而妈妈又是个非常严厉的人。而这次,她觉得她已经全部理解了,肯定不会有错,所以笑了。检查完,妈妈也觉得孩子理解得不错,但是妈妈却要求婷婷默写出定理,当婷婷递过去写好的定理后,妈妈的脸逐渐严肃下来,定理中发现了错别字。
“错一个字抄写十遍,数数你错了几个字,快去写。”婷婷无奈,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妈妈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无可厚非,但是严格也要有方法。
就拿婷婷这件事来说吧,只有几个字与原文不符,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而且婷婷既然能会运用,就说明她是理解这条定理的。妈妈完全没必要这样惩罚孩子,再说了,数学老师并没提出背诵要求,因为老师们肯定也会考虑,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理解,会应用才是目的。而妈妈则严厉过度,挫败了孩子的积极性。
现实中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让孩子把作业做好,一般都会采用这种“软暴力”——写不好就重写,一遍写不好,写两遍;两遍写不好,写三遍,直到写好为止;记不住就背诵,一遍记不住,背两遍;两遍记不住,背三遍,直到背会为止。
其实,这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坏处很多,它对于学生智力和学习的伤害真是再怎么说都不为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既然,软暴力有如此危害,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它并远离它呢?
(1)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
有些东西即使需要背诵,背会了,写一遍不好吗,为什么非得写十遍不可?写十遍下来,那要多长时间啊,这点时间干什么不好呢。我们经常对孩子说要珍惜时间,可花一两个小时去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不也是在浪费时间吗?
(2)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论如何做,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凡和学习有关联的任何不痛快的事都要尽量规避。所以我想,既然这样的作业已带有了“惩治”的味道,就不该让孩子去写,不能让这事在他们心中种下对“作业”的厌恶。
许多家长,都反对老师布置暴力作业,也在一直抱怨老师,但是放到自己身上却总能找到充分的理由。父母们,当自己像某些老师那样做的时候,也想想自己当初是怎么抱怨老师的。
3.向100分冲刺
在一所小学校门口,看到一小女孩兴冲冲地对来接她的妈妈说:“妈妈,我这次数学考了98分!”妈妈没有任何表情,马上问谁谁考了多少,小女孩如实回答,当妈妈听到人家都考了100分时,脸上有一些不满,并责怪孩子:“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不了?”孩子原本兴奋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脸委屈与沮丧。母女俩并排走着,妈妈仍旧一脸的不悦,也不和女儿说话,走了一段距离后,终于开口了:“你给我听好了,下次一定要考100分!”小女孩继续低着头,听到妈妈的命令,只“嗯”了一声,母女俩再也不说话……
以前只知道“分分学生的命根”,没想到督促分数成为学生命根的根源,更没想过分数也是父母的“命根”。家长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就是孩子所考的分数:考得分数高就证明学习好,考得分数低就证明学习不好。
许多学生家长在孩子的分数问题上,都犯过这样的错误。上面那位家长话语中传达的信息是这样的——只有100分才是好样的,才是最令人满意的。家长就这样把学习变得功利,不知不觉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让孩子偏离学习的正途。尤其是像例子中的这位家长,她不但让孩子对学习怀有虚荣心,还教唆孩子去嫉妒,更有可能让孩子学会欺骗:下次如果考不了100分怎么办?作弊?本来没考那么多却向家长虚报分数?
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根本达不到。家长对100分的爱好,只是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却迷失了。
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向他们要100分中逐渐把学习变得机械,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这也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面无形的墙,隔开了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面对这样的结果,有些父母感觉很无辜,总觉得向孩子要成绩是对他们好,他们怎么还怨恨我们?其实答案很简单,成绩上的100分不代表孩子心理幸福指数也是满分。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1)正确看待“分数”与“成绩”的关系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的家长最终失望。
(2)期望不能脱离现实
假如家长期望什么结果、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俗话说“人无完人”,孩子的缺点更是明显,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事,他们的现实与父母的期望会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追求完美的考试分数,只有这样,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配拥有真正的100分。
4.考好了带你去吃肯德基
高恩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高爸爸是一所医院的外科医生,高妈妈是医院护士,尽管家里零食不断,但是小高恩还是很希望能吃一次爸爸妈妈一再反对他吃的肯德基。每次路过肯德基店,小高恩总是用那种羡慕的眼神盯着进进出出的人。
高恩学习成绩虽然排在班级前列,但是常常因为一些粗心的错误影响成绩。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几乎没有时间辅导小高恩学习,更没有太多的时间帮他改掉粗心的毛病。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为了激励高恩改掉毛病,高爸爸妈妈提出:如果能克服粗心的毛病,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就带你去吃肯德基。果然,考试复习阶段,高恩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在期末考中取得全班第二的优异成绩。
看到儿子的成绩,高爸爸高妈妈甚是高兴,周末抽出时间陪儿子去吃了一次肯德基。
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给一些物质奖励:买个玩具、买件衣服、买部手机或者去吃肯德基等等。
这一招常常非常见效,当得到这样的许诺之后,孩子往往会非常努力,其实,孩子这样学习的效果并不算真的如人意,因为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才去学习。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如果没有物质奖励,孩子绝不会努力去做,更不会自愿去做,然后家长只好再次扛起“物质奖励的大旗”。久而久之,甚至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而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随机抽调一些大学生,分成有奖励实验组和无奖励控制组,让他们做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实验组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控制组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标准。实验发现:实验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却很少,而控制组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德西效应”。
总有办法让孩子避免误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