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深远的影响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了中国戏曲有多少种腔调、多少个剧种,而是构建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让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这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作者在对各个历史阶段的过渡与融合点的分析上,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比如他对明清传奇的复杂性及其在地方戏曲发展中的承前启后作用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书中的图文搭配虽然不多,但每一张插图都选取得恰到好处,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读者在抽象的理论理解中找到具象的参照。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全书的理论密度非常高,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但正是这份厚重感,保证了它在相关领域内经久不衰的学术地位。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封面朴实无华,透着一股老学究的气息。初翻开来,就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繁复的引文吓了一跳,心想这大概是给专业研究者准备的“硬骨头”。然而,耐下性子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功力深厚,对中国戏剧发展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先秦的歌舞遗风一直讲到近现代的革新思潮,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剧目、表演形式以及美学思想的探讨,都展现出极强的穿透力和洞察力。尤其是一些对具体戏班运作、演员生涯的侧面描写,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闻到旧戏园子里特有的汗水和脂粉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独特视角,让人在了解“演了什么”的同时,更能理解“为何这样演”。只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更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对“人”的关注,远超出了一般艺术史的范畴。他不仅仅在讲述剧本的演变,更是在挖掘那些台前幕后的艺术家们。他笔下的戏曲名伶,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挣扎与光辉的个体。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戏班的生存状态、伶人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使得整本书的叙事基调,从纯粹的艺术分析,升华到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如何通过舞台上的方寸之地,被精准而又饱含深情地呈现出来。唯一需要适应的是,书中对一些学术概念的界定非常精确,初期阅读时需要反复琢磨作者所下的特定定义,才能完全跟上其严密的逻辑推演,这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或许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评分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它绝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戏曲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肌理、剖析到骨髓的深度研究。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第一手史料,无论是壁画记载、碑文拓片,还是民间歌本、文人笔记,都被他巧妙地整合进叙事结构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信任感。特别是书中对“程式化”和“虚拟性”这两个核心美学概念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戏曲如此强调写意而非写实,这种东方特有的审美取向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的。书中对不同流派兴衰的对比分析,也处理得极为精妙,比如对昆曲典雅与京剧粗犷的风格差异,并非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受众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可以说,这是一本能让你对“中国戏”产生全新认识的著作,它解构了你的固有印象,重建了你对这一艺术门类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生硬的年代划分法,而是以几个关键的文化转折点作为节点来组织材料,使得整部历史看起来更具内在的逻辑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元杂剧兴盛时,那种对市井文化勃发的生动描摹。那种民间智慧与文人情怀交织的戏剧张力,被作者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展现出来。读到此处,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立即去寻找那些经典剧目的现代改编版本,去现场感受一下古人欣赏戏剧时的那种热烈氛围。书中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时常闪现出文学的光芒,行文流畅,不拖泥带水。然而,对于一些地方戏曲的详细介绍部分,篇幅相对有限,略感遗憾,或许是限于篇幅所致,但依然希望能在后续的版本中看到更加均衡的论述,让南方与北方的戏曲艺术都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伴着一杯清茶,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每个月都来京东买几本书。质量好。 如果人的一生能与书结成莫逆之交,可谓不枉来世上一遭。我正是沿着书的阶梯,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山峰。 记得小时候的我在别人眼里是个“野丫头”,时常跟哥哥、弟弟玩个天昏地黑,次次考试不及格,惹得爸妈生气,老师叹气。后来我家搬到图书馆,哥哥上中学了,无聊的我开始打量起身边这个偌大的书库了。一个星期天,妈妈把我带进了阅览室,带着新奇,我拿起一本书,很快我被吸引住了。从此我开始在书的“ 百乐园”遨游。小小的我开始改变了,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看到旧社会的小孩受尽折磨,而自己生活一个多么幸福的世界里,为什么常常惹大人生气,不好 好读书呢?我开始文静了,成绩也在稳步上升。 1984年的一天是一个非常令我激动的日子。我参加了“全省读书活动演讲赛”。那次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听到了他们振振有词的演讲。我有些惭愧。他们一个个成绩优秀,而我?我发誓努力向他们学习。 那次演讲比赛也壮大了我胆量,使我能在众多的人面前从容表达,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1987年,我参加了全省“点燃理想之火”读书大奖赛。“理想”,对于一个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我还是一个缥缈的词。幼稚的我便认为就是说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那时全国特级教师邱寒光老师教我的语文,还当班主任。她是悉心教育 使我对老师产生了崇敬之情,便日夜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让自己“桃李满天下”。于是我的那篇演讲稿便赫然地写上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也引用上了那一句至理名言“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时的我以为别人也不一定想当教师,谁料演讲台上迸出了许许多多的的“科学家”、“音乐家”等,哦,原来还有这么多理想,我明白了:理想,不管是什么,它都是人生的指路灯,只要是为国为人民有利的,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且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发光,发热。有了正确的理想,读书有了动力。记得初三那年段考,我一下子从十几名跃居全班第三名,后来我又参加了89年的“做雷锋式的少年”读书大奖赛,读了大量关于“雷锋”动人事迹的书。我开始处处关心、帮助别人,热爱集体。当上班里的小干部后,我带领同学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工作尽职尽责。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临湘一中高中部,学校里掀起思想教育高潮,号召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紧接着学校里又举办了“做党的好孩子”读书活动和“热爱社会主义”读书读报活动,并且县里还专门围绕着两个题目进行演讲比赛。我的思想开始成熟,开始认识养育了自己几十年而自己还迷惑的祖国。我在高中部又被评为了岳阳市“三好学生”。并担任了学生会的学习部长。 书是旗帜,人生是旗手,即能把人生领入岐途,使你饮恨终生,亦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我就是在书的指引下,一步步成熟。处于高三的我,正迎接人生的挑战,今后我将更加广览群书,让自己的一生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路行进。
评分还可以。。。。。。。。
评分图书市场大地震 京东悄然杀入挑战最低价
评分本文分数 1
评分京东活动很给力,自营产品放心,配送超快!
评分只有坚贞堪自傲,湘山湘水意偏长。”
评分自30年代后期开始,在从事编剧的同时,先父便着力于中国戏剧的史论研究,完成并出版中国戏剧史专著7种:《中国戏剧史略》(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剧场史》(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戏剧小史》(40年代,永祥书局),《中国戏剧史》(1953,中华书局),《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此外又有《中国戏曲论丛》(1952,中华书局),《曲海燃藜》(1958,中华书局),《明人杂剧选》(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论集》(1960,中国戏剧出版社),《戏曲演唱论著集释》(1962,中国戏剧出版社),《周贻白戏剧论文选》(遗著,1982,湖南人民出版社),《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遗著,1986,齐鲁书社)等论著,约400万字。
评分内容很丰富,值得一看,好书
评分该系列真的不错,搞活动时买的,便宜,大师的作品,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