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脉因证治》旧题元·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翁)著,清·汤望久(字来苏)校辑,初刊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般认为本书非朱氏原著,系后人辑集丹溪诸书方论编成。本书分4卷,共70篇。卷一、卷二列卒尸、痹、痉、厥、伤寒、大头肿痛等内科病证27种;卷三、卷四除分载宿食、留饮、嗳气、吞酸、嘈杂、积聚、消渴诸内科病证外,还列述外科、五官、妇人、小儿等病证36种,附有杂证、杂治、脏证、七情证、杂脉、察视、汗等7篇医论。每述一病,首述脉诊,次审因辨证,最后论治法。“脉、因、讧、治”一以贯之。既严守辨证求因、又有审因论治原则,四者之中,强调首察脉象。足见丹溪对脉学理论的研究和贡献。因此,历来被视为学医津梁。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脉因证治》以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池阳周学海校刊周氏医学丛书本为底本,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新一版铅印本为校本整理,目录按周氏医学丛书本编次。
作者简介
作者:(元)朱丹溪
目录
卷一
一、卒尸
二、痹
三、痉
四、痿
五、厥
六、伤寒
七、大头肿痛附:蛤蟆瘟
八、霍乱
九、瘟病
十、伤暑
十一、疟
十二、疸
十三、劳附:劳极烦热劳瘵
卷二
十四、热
十五、吐衄下血
十六、下利
十七、泄
十八、自汗、头汗
十九、淋附:小便不禁-肾脏风
二十、头目痛附:脑痛眉骨痛
二十一、眩晕。
二十二、心腹痛
二十三、腰痛附:腰胯肿痛腰软
二十四、肩背痛附:腰髀痛
二十五、胁痛附:身体痛
二十六、逆痰嗽
二十七、喘附:哮
卷三
二十八、宿食、留饮附:痰饮
二十九、嗳气、吞酸、嘈杂附:檗气
三十、积聚附:痰块
三十一、消渴
三十二、痞
三十三、肿胀
三十四、呕吐哕
三十五、噎膈
三十六、疮疡
三十七、痈疽附:瘿瘤
卷四
三十八、乳痈
三十九、瘰
四十、发斑
四十一、丹疹
四十二、金疮附:油火刀犬等伤
四十三、倾仆
四十四、百药中伤
四十五、癫狂附:痫
四十六、惊悸
四十七、疝癫
四十八、脚气
四十九、虫附:狐盛
五十、喉痹
五十一、口
五十二、舌
五十三、目
五十四、耳
五十五、鼻
五十六、齿
五十七、结燥
五十八、痔漏
五十九、妇人产胎
六十、带下
六十一、经候
六十二、崩漏
六十三、小儿证
六十四、杂证
六十五、杂治
六十六、脏证
六十七、七情证
六十八、杂脉
六十九、察视
七十、汗
精彩书摘
张论: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膈,醋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乃动作过劳,饮食粗,酒食伤之,以致身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证同太阴伤寒,只脉沉,可与导饮丸治之。
又论:留饮,蓄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只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之气而不流,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因饮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满,燥久而成痰,左胁同肥气,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嗽,下人大肠则泻,入肾则涌,在太阳为支饮,皆内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膈痰逆;在阳不去,久而滞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有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宜白术二钱、川乌五分、防风一钱、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钱。
伤羊肉面湿热之物,宜白术、黄芩、黄连各七钱、大黄二钱、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实;腹痛,白芍药一钱;腹胀,厚朴;胸中不利,枳壳;胸中寒,陈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苍术;体肢沉重,苍术。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
槟榔丸:治伤之轻者,饮食不化,心腹鼓胀。出刘。
槟榔二钱,陈皮八钱,牵牛头末四钱
醋糊丸,梧子大。姜汤送下二十丸。
雄黄丸:治伤之重,胁肋虚胀者。
雄黄一两另研,巴豆五钱,生用,去油丸服。法同心痛。
……
前言/序言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脉因证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