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炳忠先生个人的全景纪实,这种成长既指的是王先生从孩童时代成长为有为青年,更是指王先生在政治领地思想的成长。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洋溢着王先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台独的憎恶,思想先进,立场坚定。 王先生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的台湾本省人, 同时又是没有国共内战情结的“解严后”, 这样的身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稀有动物” 十五年了,在那失逝去的*时光里,不敢说做了什么, 但至少称得上无愧于心。 未来的十五年,外在局势将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准, *可预知的是,那将是一个我们必须自己作主的时代,一个我们这代的中华儿女,必须自己掌握的未来。 |
初中就读台北艋舺龙山初中,一年级正逢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目睹校园“去中国化”氛围弥漫、老师在课堂对学生灌输“台独”思想。在这种环境下,反而愈加独立思考,探索台湾过去从何而來、未来往何处去,13岁开设“卜正的秘密別墅”网站针砭时事,追求中国统一。
高中就读建国中学,担任校刊《建中青年》社长,2004年“三一九枪击案”后*一次参与群众运动,并站上广场演讲。后为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政治大学外交所国际关系硕士。2011年加入新党,任新党发言人、新党青年委员会召集人、抗独史阵线召集人、新中华儿女学会理事长。
2014年3月18日,支持“台独”的学生以“反服贸”名义占领“立法院”议场,“太阳花”之乱爆发。4月1日,王炳忠和其他青年、劳工、妇女代表“前进立法院”,要求“反服贸”学生出来面对,受到台湾媒体高度关注,被形容为“一夕爆红”。同年,代表新党参选新北市议员,为人生*一次竞选公职。
2016年,与邱毅、唐慧琳、侯汉廷等人,一同被新党提名为“不分区立委”候选人。
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王炳忠!
同样的话,二十五年前出现在金门,只是*后的三个字不一样。1991年,台湾本岛已解除“戒严”三年余,然而靠近大陆的外岛金门,仍然处于军管状态,位处金门*北端的马山观测站,更被视为是“反共复国”的*前线。
就在这里,邓丽君缓缓地朝对岸播音:“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那亲切柔美的声音,为历史留下了永恒的见证。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金门已从杀戮战场变成和平之岛,台湾本岛更天天有大陆游客直航到来。我至今还忘不了,马英九刚刚上台时,我正准备从台大毕业,*一次在校园里碰到大陆来的同学,当时的心情真是想不到的惊喜和兴奋。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两岸之间的各种往来,无疑是拉近了太多。然而,两岸之间的心灵距离,却是愈来愈远。“亲爱的大陆同胞”这几个字,从台湾各种媒体中消失,和那个台湾还要对大陆“动员戡乱”的年代,一起成为了历史。
面对这样的现况,我本想和你们轻松地话话家常,但又不得不写下我沉重的真情告白。
2
2014年9月,我随台湾多个主张和平统一的团体组成的参访团,*一次见到了***总书记。作为*年轻的团员,我很荣幸能当面向*书记表达我的看法。我当时就说,记得2008年时,两岸刚刚实现三通,北京奥运也即将举行,当时真觉得两岸春暖花开,中华民族复兴在望。然而,“反华”势力也因此更加压制中国,制造各种问题来挑战中国。其中,东海、南海问题看似比台湾大,但说到底就是实力的较量;台湾问题看似较小,却背负了中华民族各种纠结的不幸历史,处理起来更加艰难。
当时,台湾才发生过所谓“太阳花反服贸”运动。自从马英九上台后,大陆媒体就尽可能只强调两岸关系的正面部分,也因此当“太阳花”爆发后,很多大陆民众都对台湾的突然转变感到错愕。事实上,自从2008年两岸三通后,“台独”势力就感受到两岸日益密切对他们造成的压力,并且很快借当时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访问之机,打着所谓“争取集会游行”的旗号,搞出了号称“野草莓”的学运。
此后,他们就不断以学运的形式扩大队伍,借由各种宣称民主、自由、人权的议题来包装“台独”,使陈水扁时代给人粗鲁、草根印象的“台独”运动,蜕变成看似先进、文明的流行符号。
2012年,马英九开始他第二任任期后,他们便先针对一向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旺旺中时集团展开批斗,在各大校园掀起所谓“反媒体垄断”的运动。之后,马英九终于在剩下*后两年任期之际,宣布要对过去民进党时代遗留的“去中国化”教科书进行修正,但此时“台独”团体已经累积了丰富的抗争经验,立即串联发起“反课纲微调”的又一波学运。*后,就在2014年3月,他们以“反服贸”的名义包围“立法院”,没想到竟成功地占领议场,一场被台湾媒体“英雄化”的“太阳花运动”,就这样在意外之中发生了。
因为“太阳花”,让大家开始重视两岸心灵距离愈来愈远的问题;也因为“太阳花”,确定了我出书的决心,更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
“太阳花”爆发后,学生占领“立法院”、进攻“行政院”,但台湾媒体却一面倒地颂扬这些违法乱纪的暴力分子,批斗任何质疑学生的其他人士。顿时间,被骂到体无完肤的国民党竟鸦雀无声,许多国民党的政治人物都说不要得罪学生,甚至在电视政论节目上跟着骂国民党。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经历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马拉松,节奏感把握得极好,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拖沓或急躁。作者在构建论述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逻辑爬坡能力,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历史事件或官方文件,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极为微观的个人生活体验编织在一起。举例来说,他在描述某个关键历史转折点时,会突然插入一段对故乡某种特定节庆习俗的细致描摹,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及大”的穿插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度。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停下来,反复琢磨某几段话的措辞,那种在不同文化光谱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时的那种微妙的语言张力,着实令人叹服。它不是单线思维的输出,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维迷宫,引导着读者一步步去探寻深层的含义,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结论。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结构,使得即使是对相关议题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凭借作者的引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框架。
评分书中对于“记忆”与“遗忘”这两个主题的处理,无疑是全书最富文学性的部分,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政论或文化随笔的范畴,带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作者似乎对“我们如何记住什么,以及为什么记住这些”这个问题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他引用了许多看似不相干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作为佐证,这些引用的选择非常精准,如同在冰冷的论证中投入了一把火种。我尤其被其中对“集体失语”现象的刻画所触动,那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下,许多本应被大声疾呼的声音被强行压抑或扭曲的无力感,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哀伤的笔调描摹出来。这种对个体记忆在宏大叙事中挣扎求存的描绘,让我深思我们每个人在传承文化和历史时所肩负的责任。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必须直面自身的认知盲区和情感立场,这种“质问式”的写作风格,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给人一种强烈的“梳理”与“和解”的意图。它不是在鼓动激进的立场,而是在致力于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即使这座桥梁的基石是由无数矛盾和冲突的碎片组成的。我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自我审视。他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恶人或圣人,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本身,放在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读完后,我感到了一种情绪上的释放,不是因为找到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归宿,而是因为作者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长久以来纠缠不清的问题。它鼓励的不是盲目的认同,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接纳,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其背后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在前期的铺陈阶段,语言偏向于冷静、克制,如同一个严谨的学者在陈述事实,用词精确到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力求避免歧义。然而,随着章节的深入,特别是当作者开始触及到一些更具争议性或更贴近个人情感的议题时,文字的张力陡然增强,开始出现类似散文诗的爆发力。那种句子节奏的加快,排比句的大量使用,甚至不乏一些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口语化表达,与前文的沉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坐上了一部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这种在“学院派的严谨”与“民间叙事的激情”之间无缝切换的能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表达载体的深刻理解。它成功地避开了将严肃议题写成枯燥报告的陷阱,而是让严肃的思想披上了引人入胜的外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有些朴实得过头了,封面那种略带粗粝的纸质感,以及排版上那种不加修饰的直接,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严肃题材作品。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反而带来了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仿佛作者是用一种近乎宣誓的姿态,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摊开在读者面前。内页的字体选择和间距处理也很有讲究,阅读起来意外地顺畅,没有那种为了追求艺术感而牺牲可读性的通病。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手写体的穿插运用,虽然数量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像是一个情绪的锚点,将原本理性的论述倏地拉回到了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那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它不是一本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它的力量在于其内容的内在张力,而这本书的“外衣”,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这种严肃而又饱含个人温度的叙事基调。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它需要你投入心神,去感受那种字斟句酌背后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