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
| | 定价 | 49.00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8月 |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陈先达 著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46 |
| 字数 | 0 |
| ISBN编码 | 9787010164496 |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全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研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参考,对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当代现实问题也具有带领作用。
作者介绍
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等。
著有《陈先达文集》(6卷本),随笔《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信又可爱的哲学》、《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奖项。
关联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目录
一讲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有关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功能的两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观点;也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第二讲 “姓马”与“信马”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第三讲 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习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讲 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 须面对当代。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第五讲 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们的“盛宴”,更不应该是哲学家个人的私语和独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 须立足现实,面对时代,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而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相脱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
第六讲 坚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并不限于纯意识形态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因为只有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才有可能通过意识形态辐射到其他领域,真正确立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缘化和失语,往往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危机的先兆。
第七讲 当前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给人以人类思想智慧,历史给人以人类实践经验。理论、现实、历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正确道路。
第八讲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当代,如果对任何国际和国内问题的分析,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样如此。
第九讲 价值评价与事实评价
历史的重要性是指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的价值评价则是指对其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从我们的存在来说,没有历史我们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可能性,当代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从后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说,历史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智慧来自历史的继承,是积累性的智慧,是一代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第十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由之路
一种学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是否有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它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是它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 越自己时代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是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
第十一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第十二讲 历史周期率问题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上农民革命、王朝兴亡和政权更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按其本质应该跳出周期率,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中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第十三讲 树立新财富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财富观有深远影响,但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财富观的秘密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只能源自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人假设与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有自己的新财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打开财富观演变之锁的钥匙。
第十四讲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易混淆。共同价值,可以具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普遍性,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共识,而普世价值似乎是各国都应该 须认同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其实,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以抽象普遍性为依据、以拒斥差异化为目标的具有当代政治目的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他们所解释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等奉为普世价值,作为政治斗争手段。
第十五讲 哲学与人生
“人为什么活着?”是探讨人活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阴阳结合,父母所生,是自然界规律;“为了什么活着?”是人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要交给医学、交给生命科学去解答,现在的人工受孕,试管婴儿,都是在制造生命;而“人为了什么活着?”这属于人生追求问题,是讲人生的目的,属于哲学,属于人生观问题。
《思想的灯塔: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书籍简介 “资本论”与“共产党宣言”,这两部伟大的文献,犹如两座巍峨的思想丰碑,不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近现代史的进程。它们以其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的犀利视角、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形态的宏伟构想,持续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思想的灯塔: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并非简单罗列经典原文,而是旨在带领读者走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宏大殿堂,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在当代世界的回响。 本书的编写,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持久的学术热情与社会关怀。我们深知,时至今日,仍有无数的疑惑与误读笼罩在马克思主义周围。有人将其视为过时的历史遗物,有人则将其神化为不可动摇的教条。然而,当我们真正潜心阅读《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时,便会发现其蕴含着永恒的智慧,提供着理解复杂世界和改造现实社会的有力工具。 第一部分:解码《资本论》——现代经济的解剖学 《资本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分量、也最为艰深的著作之一。它并非一本纯粹的经济理论著作,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剖析的宏伟史诗。本书将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资本论》的逻辑迷宫,揭示其核心概念与分析方法。 商品与价值: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商品入手,深入探讨其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双重属性。为何商品能够具有价值?价值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本书将阐释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刻见解,以及这一理论如何为理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奠定基础。我们将解析“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被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以及这一现象对我们认知现实的深刻影响。 剩余价值: 这是《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杀手锏”。本书将详细解析剩余价值是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以及资本家如何通过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来实现资本的增殖。我们将深入探讨“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分,理解剥削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占便宜”,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雇佣关系之上的一种系统性运作。我们会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抽象但至关重要的概念。 资本的运作与危机: 《资本论》不仅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更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内在运动规律。我们将追随马克思的分析,理解资本是如何从价值形态演变为货币形态,再到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终又回到货币形态,实现“惊险的跳跃”。同时,本书也将重点阐释《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我们将探讨“生产过剩”的根源,理解危机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爆发。我们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危机的发展,以及《资本论》的预言在现实中的体现。 雇佣劳动与无产阶级: 《资本论》对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本书将解析雇佣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劳动形式,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矛盾。我们将探讨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所面临的异化、贫困化等问题。同时,我们也会深入理解马克思对工人阶级作为历史变革力量的期许,及其团结与斗争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资本论》并非孤立的经济学说,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之上。本书将在讲解《资本论》的同时,适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帮助读者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概念,从而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宏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第二部分:呐喊的《共产党宣言》——革命的宣言书 《共产党宣言》以其简洁、有力、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宣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并为全世界无产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书将深入解读《共产党宣言》的每一部分,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历史的“幽灵”: 《共产党宣言》开篇即提出了“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的著名论断。我们将解析这一“幽灵”的象征意义,理解它所代表的社会思潮和历史趋势。我们将梳理自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以来,共产主义思想如何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以及它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辩证的评价,肯定了其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巨大贡献,但也深刻揭露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本书将详细分析资产阶级如何“创造了一个比以往一切世代更为巨大而惊人的生产力”,以及其革命性在历史上的意义。同时,我们将聚焦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论点——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其历史使命与作用。我们将深入理解无产阶级为何必然走向革命,以及其革命的深刻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者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集中阐述了共产主义者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本书将逐条解读《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主张。我们将辨析其中可能被误读的观点,例如关于“消灭个性、自由和独立”,澄清其真正含义并非压制个体,而是要消灭基于剥削和压迫的“自由”,实现真正的、不受异化的自由。 国际主义与无产阶级联合: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响彻云霄的口号,是《共产党宣言》最激动人心的呼唤。本书将深入探讨《共产党宣言》的国际主义精神,理解为何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必须是全人类的事业。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与斗争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共产党宣言》并非止步于对现实的批判,更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的构想。本书将解析其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消亡等一系列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并结合历史发展,探讨这些设想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哲学深耕——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思想探微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是贯穿其所有著作的理论基础。本书将从哲学层面,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理解其如何为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我们将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出发,解析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来理解辩证法在分析问题中的运用。我们将重点阐释“运动、变化、发展”是宇宙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我们将深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解析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本书将详述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我们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来印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将深入理解“人的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在实践中的统一,以及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的双重意义。我们将分析实践如何塑造人的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改造世界来认识世界。 人的异化与解放: 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异化现象。我们将解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劳动、产品、他人以及自身是如何发生异化的。本书将探讨异化的根源,并引申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即通过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革命。我们将理解其如何从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建立起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我们将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和革命性,以及认识如何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思想的灯塔: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力求做到: 1. 深度与广度并存: 既深入解读经典文献的核心要义,又从哲学、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延展。 2.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不仅讲解抽象的理论,更注重分析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体现与应用。 3. 系统性与条理性: 按照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4. 通俗与严谨兼顾: 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艰涩的学术术语,但同时保持学术的严谨性。 5. 启发与反思: 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而非被动接受。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洞察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更能汲取改造不公正现实、建设更加美好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本书正是希望成为读者攀登思想高峰的坚实阶梯,点亮理解历史、把握当下、展望未来的思想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