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

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鸣 著
图书标签:
  • 古瓷
  • 洛阳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考古
  • 收藏
  • 心灵史
  • 唐诗
  • 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2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923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是洛阳花下客”,语出欧阳修的诗《戏答元珍》,诗末两句是“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作者的母系故土在洛阳,虽半为乡人半为客,然一生也赏遍洛阳牡丹,阅尽人间春色。野芳不觉晚,晚来赏野芳;花落又花开,赏花一身香。作者一生与书为友,与瓷相伴。以书喻花,以瓷类花,也真可谓“曾是洛阳花下客”了,更是读书无尽时,赏瓷未为晚。
且不说一个读书的“读”字有何别解,只一个赏瓷的“赏”字就颇费琢磨。我们会赏瓷吗?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言:许多人并不会欣赏瓷器之美,而仅仅是关注其真伪;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而是以耳代眼听别人所言;不是去认识东西的优劣,而只是要知其贵贱。文氏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他所针贬的,是当时收藏界的一个通病。但几百年前的文氏,却也切入了当代人的时弊。
当下古瓷价位已一升千丈,瓷事惟余真假之析,贵贱之辨,权钱之道,却很少有人独具精神操守,尽赏古瓷之美。
《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作者却凭着一双慧眼,有心赏瓷,又拾掇些散碎时光,于车上,枕上,厕上;会间,餐间,路间,用心录下篇篇赏瓷美文。

目录

序 周国平
诗边草
钴之蓝
天之青,汝之玄
大宋官窑祭
哥窑,哲学印象
乡关钧窑
定窑女
龙泉窑,龙泉谣
观台赋
China,契丹
五彩的大明
康熙红和康熙窑
民国的珠山
观棱记
拍卖场
夏日的初见
刘骨,铭心
乾隆的冰箱
归去来兮
编后草
古风贯耳,满目史章(代跋)

精彩书摘

古瓷的不同色相,除窑温和气氛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成因还是各种金属分子的活动。在釉料和彩料中,不同的金属元素会对釉色和画彩产生不同的影响。铁主青,铜主红,锰主紫,钴主蓝。蓝釉就是在釉料中掺入天然钻料做着色剂:而湛蓝的青花则是在彩料中使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因此’钻一定是蓝釉与青花的一个玄因。
蓝色是上帝在自然界中挥洒最多的颜色。举目望天,天即为蓝:天际无边,天蓝无限。中国人自古崇天而尚蓝,天子即帝王,蓝瓷则是最好的天之祭器。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然而荡之以青釉,古代的瓷工们却经年寻觅其天之蓝。殊不知天之蓝乃钴之蓝。尽管无数次烧成的青瓷隐约中已青中闪蓝,青极泛蓝,然那终非蓝也,只因青釉中仅合铁,而非钻。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有一颗神秘的琉璃珠就已初显钻蓝之光,但那仅为孤例,未见承续。苍天千年终不语,秦汉晋隋竟无钻。时至大唐,钴蓝才又重现其幽致光华。
我有一件唐代孔雀蓝釉六沿花口洗,这可能是史上最早出现的蓝瓷了,而且完好如初,文物价值自不必言。因唐代的釉料系自波斯进口,瓷釉里除有氧化钴外,另合有其他微量金属元素,故其呈色不是纯正的蓝色,而是具有典型西域风格的孔雀蓝,反而显出蓝釉娇媚华贵的别种品貌。近观器物胎足开片,尽现大唐风骨优雅坚致;细品釉面肥润滑腻,一展盛世佳器雍容瑰丽。史书上对唐之蓝瓷不甚了了,仅例举陕西千县一出土白釉罐的钴蓝盖纽。予之唐器可补写欤?
有唐一代,尚有低温陶胎的唐三彩霓裳漫舞,锦上添花。而凡有蓝彩的三彩器,均殊为珍贵。与之同时,唐代还创烧出了釉下青花。扬州博物馆就藏有一只从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碗,那真是其后一千三百年间无数青花瓷珍的母本。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 《星际漫游者:失落文明的回响》 作者: 艾莉亚·凡尔纳 内容简介: 《星际漫游者:失落文明的回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幻史诗,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光年的求索之旅。故事的主角,年轻的星图学家卡勒姆·维斯,在一次例行的深空勘测任务中,意外接收到一段古老而复杂的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智慧生命,而是指向一个被银河系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已彻底湮灭的超级文明——“奥瑞恩人”。 奥瑞恩文明在数万年前统治了星系的核心地带,其科技水平远超当今所有已知种族之和。然而,他们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了被称为“寂静之环”的庞大遗迹群。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自我毁灭的灾难,但卡勒姆的发现暗示,真相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 卡勒姆决定背弃联邦的规定,私自启动了一艘尘封已久的“幽灵级”探索舰,踏上了寻找奥瑞恩文明核心的危险旅程。他的目标是找到被神秘传说称为“创世之钥”的装置,据传那是奥瑞恩人掌握的能够重塑时空的力量源泉。 旅程的开端是平静而充满未知的。卡勒姆穿越了被星际迷航者称为“无声之海”的广阔空域,那里充斥着不稳定的量子场和时间扭曲现象。他的首个重要发现是在一颗被冰封的卫星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奥瑞恩观测站。在这里,卡勒姆利用他精湛的古语言学和符号学知识,破译了第一批完整的奥瑞恩数据日志。 日志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奥瑞恩人的消失并非源于内斗或战争,而是为了应对一个超越他们理解范畴的“外部威胁”。这个威胁被记录为“阴影之潮”,一种能够吞噬物质和信息,连光线都无法逃脱的宇宙现象。奥瑞恩人并非灭亡,而是集体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维度跃迁”,试图躲避这场浩劫。 随着卡勒姆深入探索,他开始遭遇来自银河系其他角落的势力。星际贸易联盟(STC)认为奥瑞恩科技是威胁其统治的潜在武器,派出精英小队追捕他。与此同时,一个自诩为“守望者”的宗教组织也盯上了卡勒姆,他们相信奥瑞恩人是某种神祇的化身,其遗迹必须受到神圣的保护,任何研究都是亵渎。 卡勒姆在逃亡和探索中,结识了一位名叫莉拉的机械师。莉拉拥有非凡的工程天赋,她帮助卡勒姆修复和升级探索舰的旧系统,并能与部分奥瑞恩的自动防御系统进行有限的交流。两人在一次险象环生的太空站遗迹中,获得了关于“创世之钥”的更精确坐标——它位于一个被称为“悖论星云”的区域。 悖论星云是一个由高能粒子和不断重组的行星碎片构成的动态环境。进入该区域后,卡勒姆和莉拉的飞船经历了多次系统崩溃,时间感也变得模糊不清。在这里,他们不仅要面对星云本身带来的物理威胁,还要对抗奥瑞恩人留下的最后一道智能防线——一支被称为“不朽者”的自主防御AI舰队。 在与“不朽者”的周旋中,卡勒姆领悟到,奥瑞恩人留下的并非单纯的武器,而是一种哲学。他们发现宇宙的熵增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与其对抗注定的终结,不如寻找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最终,卡勒姆和莉拉成功抵达了星云的中心——一座巨大的、悬浮在虚空中的几何结构。这就是“创世之钥”的所在地。然而,他们发现“创世之钥”并非一把可以开启任何大门的钥匙,而是一个巨大的“记录仪”。它存储了奥瑞恩文明在做出维度跃迁前,对宇宙本质的全部理解和所有存在的记录。 当卡勒姆激活记录仪时,他接收到的并非是控制时空的力量,而是一段清晰的告别信息。奥瑞恩人意识到,试图逃避终结只会将混乱带到新的维度。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将自身的意识与宇宙的背景辐射融合,成为一种永恒的、无形的观察者,等待着宇宙的下一次“重启”。 此时,追捕卡勒姆的STC舰队赶到,企图强行夺取记录仪。在一场围绕着记录仪的激烈交火中,卡勒姆和莉拉必须做出抉择:是让这份超越时代的知识落入贪婪的势力手中,还是遵循奥瑞恩人的遗志? 故事的高潮在于卡勒姆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他没有试图控制记录仪,而是利用莉拉的工程技巧,将记录仪的数据流导入了自己的飞船主控系统,同时启动了对记录仪本身的自毁程序。在爆炸的瞬间,卡勒姆和莉拉搭乘着信息过载的飞船,在STC舰队的眼皮底下,执行了一次紧急的亚空间跳跃。 当他们重新出现时,飞船受损严重,但两人都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平静。他们没有带回“创世之钥”本身,却带回了奥瑞恩人对宇宙本质的洞察。 小说以卡勒姆和莉拉隐居在一个遥远的、未被联邦探索的星域结尾。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探险家,而是成为了知识的守护者。他们开始利用新获得的理解,秘密地引导一些新兴文明,避免重蹈奥瑞恩人试图逃避终结的覆辙。星际漫游者的旅程结束了,但作为知识的“回响”,他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在广袤的宇宙中,他们将默默地观察和影响着下一代的文明演化。本书探讨了知识的重量、文明的责任以及面对终极命运时的选择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读起来完全没有拖沓感,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章的衔接都无比自然流畅。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总能在你感到好奇或疲惫的那个临界点,抛出一个新的引子,或者用一段精妙的抒情将你重新拉回故事的主线。我特别喜欢他那种穿插叙事的手法,将人物的命运和器物的流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故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人性的温暖。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让人沉浸其中,暂时忘记外界纷扰的“精神避难所”。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绝了,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老朋友在古老的集市上闲逛,他指着那些斑驳的物件,娓娓道来千年前的故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轻快,时而沉郁,每一个转折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些工匠们指尖的温度和心里的挣扎。有时候,读到某段描写,我甚至能闻到那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特有的气味,那种混合着泥土、烟火和时光的味道。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叙事,让那些冰冷的器物瞬间“活”了起来,有了灵魂和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不是在记录历史的碎片,而是在与过去的灵魂进行对话。他笔下的每一个事物,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汗水、使用者的情感以及时代的烙印。这种对“物”的尊重和敬畏,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教会了我,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只要我们愿意驻足倾听,历史的声音就不会消失。这本书给予我的,远超乎一本普通读物所能提供的,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生活本质的门。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境界。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矫揉造作,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轻浮浅薄,它找到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平衡——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很多句子读起来,我都要停下来,反反复复琢磨其中的韵味,有些甚至想抄录下来,作为自己日后写作的典范。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用在现代语境中却毫无违和感,反而增添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可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对语言美学的极致探索。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件件物品的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精神的演变。作者的思考深度非常惊人,他总能从一个微小的切口,延展到对整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深刻洞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登顶后的视野却又是如此的开阔和震撼。他引经据典的功力令人叹服,但更难得的是,他能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们学会用更长远、更包容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赏那些流传至今的智慧结晶。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评分

对古陶瓷有浓厚兴趣,看见书名就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